1、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 C ) A、劳动价值论 B、剩余价值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解析: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选项 D 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只有答案 C才是理论基础。 4、在生产资料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B ) A、原材料 B、机器设备 C、燃料 D、辅助材料 解析:劳动资料是指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A、 C、 D 属于劳动对象范畴,即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8、价值规律是( A ) A、 只在几个社会形态存在的经济规律
2、 B、 各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规律 C、 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D、 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解析: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非商品的劳动产品不存在价值,在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因此,商品只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 9、基本经济规律是( D ) A、 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B、 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C、 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D、 一种社会形态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 解析:此题考核的是基本经济规律的名词解释。需要注意,基本经济规律是一个社会起主导作用的规律。在中国现在虽然有存在私营企业,存在剥削,存在剩余价值
3、,但因为它不占主导地位,所以不能说剩余价值规律是我国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目前我国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公有制占主导的按劳分配规律。 11、价值的实体是( B ) A、 具体劳动 B、 抽象劳动 C、 私人劳动 D、 社会劳 动 解析:本题考察价值的内涵,即价值一词的名词解释,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答案是 B。注意抽象劳动本身并不是价值,抽象劳动的凝结才构成价值。 12、社会经济制度更替的一般规律是( A ) A、 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改变自身的性质 B、 生产力不断运动 C、 生产关系不断变革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进行矛盾运动 解析:社会经济制
4、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的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所以答案为 A。 13、市场经济是指( B ) A、 以市场存在为条件的商品经济 B、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C、 市场决定一切经济活动的商品经济 D、 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都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市场经济的概念。当市场对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时,市场经济就形成了。和它相对应的词是计划经济,当人财物等资源由国家来配置时,就叫作计划经济。 14、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 A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 C、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价值的大小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
5、解析:决定价值大小的是劳动时间,而不是使用价值的大小, B 是错误的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任何有价值的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 C是错误的。使用价值的大小并非由价值决定,而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的。 D是错误的。 15、当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单位时间内( C ) A、 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B、 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不变,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C、 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下降 D、 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上升 解析: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时间(例如一小时)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会增加,既然商品数量增加了,当然商
6、品的使用价值量和相应增加。平均到每个商品的生产时间就自然减少了,故正确答案是 C。 18、在简单价值形式中, 1只羊 =2 把石斧中( A ) A、 石斧处于等价形式,是个别等价物 B、 羊处于等价形式,是个别等价物 C、 石斧处于等价形式,是一般等价物 D、 羊处于等价形式,是一般等价物 解析:在此公式中,羊的价值通过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羊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自己),所以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而石斧反映出另一种商品的(羊)的价值,成为羊的价值的表现形式,起者等价物的作用,并且这种等价物是偶然在交换中产生 的,并不是固定地充当等价物,所以选项 A 是正确的。 19、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 B )
7、 A、对商品价格产生影响 B、对货币流通产生影响 C、可能引起通货膨胀 D、可能引起通货紧缩 解析:支付手段是指以延期支付商品的方式进行买卖,货币在此时是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支付手段对货币流通会产生影响,例如甲方购买乙方的商品,并约定在第二年付款,这样在今年所需要的货币数量自然会减少,所以 B 是正确选项。膨胀和紧缩是由于货币数量发行和现实需要之间脱离而产生的,和支付手段无关,故不选。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并受供求关系、货值等因素影响,也和支付手段无关,所以 A选项不选。 20、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B ) A、剩余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 C、按劳分配规律 D、商品竞争规律 解析:价值规
8、律包括两方面 的内容,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简单说,只要有商品存在,就会有价值规律存在。选项 B 正确。 22、资本价值构成是指( A )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C、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 D、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资本价值构成的概念,正确答案为 A。选项 B反映的是对资本周转速 度快慢产生影响的比例关系。 C反映的是资本的技术构成。 D反映的是资本的有机构成。资 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资
9、本的有机构成这三个概念经常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出现, 考生必须高度关注。 23、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最初表现形式是( B ) A、商品 B、货币 C、劳动力 D、生产资料 解析:资本最初表现为货币,因为用货币可以随时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可以用购买的方 式买来任何所需要的商品,但不能认为资本一定表现为货币,现在资本的表现方式很多,如 货币、生产资料、专利、商标等可以作为资本的表现形式。 2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是( B ) A、社会资本增大 B、个别资本增大 C、相对人口过剩 D、无产阶级贫困化 解析:有机构成提高一般规律是指个别企业不变资本较大数量增加,可变资本数量相对减少 或绝
10、对减少,而要使不变资本数量增加,则必须追加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数额,所以有机构 成提高的一般表现是个别资本增大。选项 B正确。 C、 D 选项是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是错 误答案。 25、在租约规定的期限内,作为级差地租 II 的超额利润( A ) A、由农业资本家获得 B、由土地所有者获得 C、由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瓜分 D、由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瓜分 解析:因租约在签定时,就已经明确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地租数量,所以在租约规定的期限内,农业资本家因多投入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II 自然由农业资本家获得, A选项是正确的。当租约期满,作为级差地租 II 的未来产生的超额利润到底归谁所有,要取
11、决于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斗争。 26、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B ) A、成本价格的形成 B、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C、价值的形成 D、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解析: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构成,而平均利润的形成的前提是平均利润率的形 成,B为正确选项。 27、从 G W G 中可以看到价值增殖的根源是( D ) A、 G W 阶段的货币上 B、 G W 阶段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C、 G W 阶段购买的商品的行为上 D、 G W 阶段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解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表现在他的使用价值不象一般商品一样(例如面包)随着使用而消
12、失,而是会创造出自身的价值和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故 D是正确答案。 29、假定工人劳动力价值为 8 元,每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为 1元,工作日为 16 小时,当劳动力价值下降为 4元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 C ) A、从 100%下降至 50% B、从 100%上升至 200% C、从 100%上升至 300% D、从 100%上升至 400% 解析:每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为 1 元,工作日为 16 小时,则意味着一共创造出 16 元的价值,扣除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工资 8元,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为 8元,剩余价值率为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故原来的剩余价值率为 8/8=100%。
13、劳动力价值下降为 4元时,则剩余价值相应上升为 12元。 12/4=300%。 C是正确选项。 30、某工厂工作日为 8小时,其中必 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 4小时,月工资总额为 5万元,则该厂资本家每月获得剩余价值( A ) A、 5万元 B、 10万元 C、 30 万元 D、 60 万元 解析: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 4 小时,则剩余价值率为 4/4=100%,月工资总额为 5万元,即可变资本为 5 万元, m/5 万 =100%,则 m 为 5万元。 A是正确答案。 31、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C ) A、生产能力过剩 B、人口增长过快 C、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本身 D、
14、劳动力价值过高 解析:相对过剩人口并不是说人口过多了,而是指相对于资本家的需要来说,而成 为多余人口,其产生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本身。 32、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 1000 万元,其中不变资本 800 万元,可变资本 200 万元,获得剩余价值 200 万元,其利润率为( B ) A、 100% B、 20% C、 12.5% D、 11.1% 解析: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量(利润量)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本题计算方法为 200 万 /1000万 =20%。选项 B是正确答案。 3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说明了( B ) A、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C、价
15、值规律失去了作用 D、供求规律取代了价值规律发生作用 解析:当社会处于简单商品经济时,市场价格围绕商品价值波动;当社会处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时(市场经济状态)时,因为竞争的存在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即成本加平均利润,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此时,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后,价值转化为垄断价格,这时,市场价格就会围绕垄断价格波动。 34、超额利润的形成是( D ) A、商品价值高于生产成本的差额 B、生产价格高于商品价值的差额 C、平均利润高于剩余价值的差额 D、社会生产价格高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解析:超额利润是个别资本家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得到的,劳动生产率高则
16、意味着单位商品生产耗费的劳动时间少,价值量低,但出售时,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来决定的,这样,在较低的个别生产价格和较高的社会生产价格之间就会出现差额,这种差额就是超额利润。 35、由于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所获得的利润是( C ) A、商业利润 B、平均利润 C、超额利润 D、垄断利润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超额利润的概念,掌握即可。 37、形成级差地租是( B ) A、 农产品价值和成本价格的差额 B、 农产品社 会生产价格和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C、 农产品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D、 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和生产成本的差额 解析:农产品的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的
17、,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优等地和中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较低,但在出售农产品时,是根据较高的劣等地所决定的社会价格出售,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会形成级差地租第一形态。 38、级差地租 I和级差地租 II( B ) A、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 B、形成的条件是不同的 C、产生的源泉是不同的 D、所体现的阶级关系是不同的 解析:级差地租 I 和级差地租 II 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因为土地的经营权的垄断,故 A为错误选项。产生的源泉是相同的,都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故 C错误。所体现的阶级关系是相同的,都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故 D 是错误选项。 B选项之所以正确,是因
18、为两者形成条件确实不同,级差地租 I是由于土地的丰富程度、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II 则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而产生的。 39、如果资本家在劣等土地上追加投资( C ) A、不可能产生级差地租 B、可能产生级差地租 I C、 可能产生级差地租 II D、级差地租 I、级差地租 II都可能产生 解析:级差地租 II 在任何土地上(包括劣等土地)都有可能产生,只要追加的投资所获得的产出大于投资额,则就会产生级差地租 II。 40、形成绝对地租是( A ) A、 农产品的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 B、 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 C、 农产品的生产价格超过
19、价值的余额 D、 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超过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解析:本题目考核的是绝对地租的来源,即农产品的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农产品之所以能按照价值出售,是因为农产品生产赖以依存的土地是稀缺的,一旦瓜分完毕,任何外来投资者都无法再进入农业领域生产,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私有权的垄断。 4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A ) A、 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B、 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C、 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D、 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于个别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 解析: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 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
20、成,意味着农业的生产经营技术一般落后于工业,所耗费的劳动力比较多,有机构成低,则创造的的剩余价值较高,又因为农业的生产的垄断性,商品可以按照价值出售,不按照生产价格出售。 42、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C ) A、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有优劣的差别 C、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D、土地的地理位置有远近的差别 解析:任何土地的使用因为土地的私有权的存在,都不可能是无偿的,这种因为土地的私有权的存在而产生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A是正确选项。 4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私人垄断企 业在国外直接投资办厂等是( D ) A、国家资本输出 B、私人资本输出 C、货币资本输出 D、生产资本输出
21、解析:生产资本是指开设工厂,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所以在国外投资办厂属于生产资本输出。 44、二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是( C ) A、按照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B、既经济援助,又经济制裁 C、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 D、既政治控制,又经济侵略 解析:发展中国家现在经济全球化中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谈不上在经济领域瓜分世界,选项C是正确答案。考生必须把这个结论掌握,它有可能在当代世 界经济与政治的分析题目中出现。 45、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 “ 国有化 ” 和 “ 非国有化 ” 都是为了( C ) A、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形式 B、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形式 C、适应垄断资本
22、家攫取垄断高额利润要求的形式 D、不断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要求的形式 解析: A、 B、 D 都是正确的,但不能作为正确答案,资本主义国家采用 A、 B、 D这些手段从根本上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故 C 为正确选项。 46、欧洲联盟的本质是( D )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政治同盟 C、大型跨国垄断公司 D、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同盟 解析:欧洲联盟,前身为欧共体,欧盟是目前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际组织,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一个国家,目前有关欧盟的主要议题是欧盟的扩大、制定欧盟宪法的大会以及英国加入欧元区。其本质就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同盟。 48、任何经
23、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 而变化。这里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 D ) A、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C、阶级力量对比的状况 D、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 解析:经济 规律和自然规律的不同之处在于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例如,春夏秋冬的交替规律。而经济规律必须依托于人们的经济活动,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 49、马克思指出: “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 成价值。 ” 这段话说明( A )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
24、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解析:物的有用性即指使用价值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故 A 正确。 50、现在有些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对农产品实行 “ 价格支持政策 ” ,包括国家对农产品出口给予 补贴,或由国家按照保证价格收购过剩农产品,这样做为土地的所有者提供了( C ) A、级差地租 B、级差地租第一形态 C、绝对地租 D、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解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通常是合二为一,即土地的所有者自身从事农业生产,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农产品在自发的交换过程中,并不一定获得利润,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必须采用农业补贴政策来保
25、证农产品的生产,以维护国家的农业安全,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这部分补贴,可以视为对自身从事土地工作的补偿 。 51、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基本条件是( C ) A、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出现 B、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出现 C、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 D、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性 解析: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即不仅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还能生产出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正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这种商品的理由。 52、在货币的职能中,包含了经济危机可能性的两种职能是( A ) A、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解
26、析:在流通手段 中,假如一方有货币而不购买,则商品的生产者必然会得不到价值的实现,从而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同样,在支付手段中,假如到期应支付货款一方不能按期支付,则容易引发连锁债务危机,造成经济危机的出现。 53、超额剩余价值是( B ) A、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差 B、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差 C、生产资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差 D、商品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差 解析: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额外的剩余价值。因为出售时是按照社会价值出售,这种差额就是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 54、级差地租第一形态来源于( B ) A、土地本身 B、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 C、土地私有权的
27、垄断 D、农产品的价值 解析:级差地租第一形态是指由于土地肥沃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55、固定资本设备的大修理费用应包括在( B ) A、生产资本中 B、固定资本中 C、流动资本中 D、流通资本中 解析:大修理费用开支较大,这部分支出的费用,其实已经转移到固定资本的价值中去,故应属于固定资本的价值。 57、假设某个资本的年预付的可变资本为 20 万元,剩余价值率为 100%,资本周转一次需三个月,请问该资本的年剩余价值量与年剩余价值率为( B ) A、 30 万元 300% B、 80 万元 400% C、 120 万元 700% D、 200 万元 1000% 解析:周转一次为
28、3个月,则 1年周转 4 次,已知剩余价值率为 100%,可变资本 V 为 20 万元,则周转一次产生的剩余价值为 20 万元,故 1 年中产生的年剩余价值量为 80 万元。年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为年剩余价值量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即 80 万 /20 万 =400%。 58、社会形态是( D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则构成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曾经据此把人类社会分为五种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
29、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59、马克思说: “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这 句话的意思是( B ) A、 货币直接代表劳动时间,所以,可以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 B、 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外在的价值尺度 C、 货币出现后,有了共同尺度,各种商品才可以作为价值相互比较 D、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解析:决定商品的价值最根本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说,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够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大小,是因为它本身也有价值,本身也是劳动时间的产物,而时间和时间是可以
30、比较衡量的。 60、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C ) A、 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B、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C、 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D、 形式上的等价交换 掩盖了事实上的剥削 解析: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价值规律)的矛盾是资本总公式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个公式矛盾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61、假设某企业全部预付资本为 200 万元,其中流动资本为 40 万元,每年周转 6 次。在固定资本中,厂房每年耗费 1 万元,机器总价值为 80 万元,可使用 20 年,其它固定资产价值 30万元,可持续使用 10 年。则该企业预付资本年周转次数为( C )
31、 A、 1次 B、 1.53 次 C1.24 次 D、 2次 解析:流动资本一年周转额为 240 万元,机器的一年价值周转额为 80/20=4 万,固定资本价值一年周转额为 30/10=3 万,厂房每年耗费额为 1 万元。根据预付资本周转次数的计算公式,该企业该企业预付资本年周转次数 =1 万 +3万 +4 万 +240 万 /200 万 =1.24 次。 C 为正确答案。 62、某企业全部预付资本为 100 万元,其中流动资本为 20 万元,固定资本可使用 10 年,则该 企业的折旧率为( B ) A、 5% B、 10% C、 15% D、 20% 解析:由题可知,固定资本额为 80 万元
32、, 80/10=8 万元,即每年的折旧金应该为 8万元。则折旧率 =8万 /80 万 =10%。 63、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积聚的直接后果是( A ) A、社会总资本增加 B、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C、绝对剩余价值量快速增长 D、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解析: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是资本集中而产生的后果, B错误;资本积聚会导致绝对剩余价值量增长,但不会快速增长, C错误;随着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积聚的形成,社会会出现相对过剩人口,不会出现就业率明显提高的趋势。 D选项为错误选项,不选。 66、一本书售价 20 元 3角,这里的 “ 元 ” 和 “ 角 ” 是( A ) A、价格标准 B、
33、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解析:价格标准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独立职能。 67、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 C ) A、商品的使用价值来体现 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 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 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 解析:个别劳动如果想转化为社会劳动被社会承认就必须通过交换的方式来实现。 6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D )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的 对立 解析:商品的所有者拥有使用价值,然而他想获得的是价值(货币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商品
34、的购买者手中拥有货币,然而,他想获得是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内在的矛盾表现在外部的对立就是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69、商品的二因素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因为( B ) A、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B、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 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解析: A、 C、 D 均是正确的,但不能回答命题,故 不选。 70、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由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被称为( C ) A、有形损耗 B、实物补偿 C、精神损耗 D、价值补偿 解析:精神损耗又称为无形损耗,有
35、形损耗也称为物质损耗或物质磨损。 71、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C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解析:再生产就是生产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73、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少数几国取得胜利的学说是以( C ) A、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为依据的 B、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为依据的 C、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为依据的 D、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规律为依据的 解析: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之处取得成功。而这种薄弱就是由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
36、不平衡造成的,俄罗斯在 1917 年时就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阶段,客观了造就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土壤。 75、垄断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C ) A、内容 B、作用 C、表现形式 D、作用后果 解析:价值规 律的内容和作用及其后果,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垄断形成后,改变的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在垄断条件下,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7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D )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市场竞争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解析:科技进步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要求在全
37、社会范围内加强管理;生产的迅速发展与市场需求相对不足而导致的经济危机必须由国家出面,采取反危机措施,才可以暂时度过难关;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靠个别资本家无法解决,必须由国家采取措施得到局部缓和,以上几点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77、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时间上的继起性的关系是( D ) A、继起性是由并存性决定的 B、并存性是由继起性决定的 C、并存性是继起性的结果 D、二者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 解析: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时间上的继起性是由空间上的并存性决
38、定的,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同时 ,空间上的并存性是时间上继起性的结果。如果相继运行出现障碍(如罢工等),空间上的并存也就不可能。产业资本只有并列处在三种职能形式上,又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中,才能保持循环过程的连续性。 79、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D ) A、银行资本 B、工业资本 C、商业资本 D、金融资本 解析:金融资本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金融资本是在生产资本和银行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上,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资本垄断日益融合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资本形态。 80、金融资本是( D ) A、 归属于银行所有而由工业资本家运用的资本 B、 银行垄断资本 C、 国
39、家控制的资本 D、 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金融资本的概念,掌握即可,注意,不要把金融资本的概念和银行资本混淆。 81、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其实质是( D ) A、促使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B、消除经济危机的爆发 C、加强垄断资本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 D、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解析: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矛盾越来越多,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国家出面进行宏观调节才可,但其实质仍然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和长远发展。 82、在农业有机构成等于甚至高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的情况下,这时绝对地租
40、就( D ) A、来自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 B、来自优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劣等地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C、来自中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劣等地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D、来自市场价格超过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余额 解析: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具体形式条件不同:级差地租 是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价格,绝对地租是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农业的有机构成一般比工业低,故此其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因为土地的私有权的垄断,其市场价格按照价值出售。这种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就构成了绝对地租。当农业有机构成等于甚至高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的情况下,农产品的价值就有可能等于生产价格,或低于生产价格,在这种情况下,
41、农产品就按照垄断价格出售,以确保土地所有者获得绝对地租。 83、利润在本质上是( D ) A、成本价格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 解析: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 上是一致的,但本质上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 “ 观念上 ” 的产物,使之所以说是 “ 观念上 ” 的产物是因为利润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资本家却把它当作自己全部资本的产物,在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就转化为了利润。 85、平均利润形成后,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这主要表现在( B ) A、掩盖了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特殊作用 B、投入等量资本获得等量
42、利润 C、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D、不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解析:平均利润形成后,投入等量资本就可以 获得等量利润。从而掩盖了剥削的实质。好象利润的获得和只是和自己的预付资本额有关,而与工人的劳动无关,造成了利润是由自己的资本产生的假象。 86、简单商品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同时也是社会劳动,其社会性是( D ) A、通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 B、通过商品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表现出来的 A、 通过商品生产者的抽象劳动表现出来的 B、 首先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通过交换表现为社会劳动 解析: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而不是
43、社会性,劳动的社会性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不是劳动者自己能决定的。也就是,私人劳动必须表现出它的社会性质,但在生产过程中又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这样就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来解决。故 D 为正确选项。 89、两种商品相交换的数量比例取决于( B ) A、使用价值量 B、价值量 C、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量 D、交换价值 解析: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而商品的价值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决定的,所谓价值量就是 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的数量,因此, B是正确选项。 90、 1 只羊 =2 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 1只羊( B ) A、处在等价形式上 B、处在相对
44、价值形式上 C、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D、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 解析: A商品 =B 商品。在此公式中,羊的价值通过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上,而石斧反映出另一种商品(羊)的价值,成为羊的价值的表现材料。起着个别等价物的作用。 91、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C )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B、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 C、经过商品交换 D、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解析: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或私人劳动要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就必须通过交换的方式得到解决,故 C是正确选项。 93、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创造使用价值过程和创造价值过程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