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中国近代史 提纲 概况 1. 三条线索 ( 1)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双半社会开始形成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双半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双半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双半社会最终形成 1901-1949 中国双半社会性质不断深化 ( 2) 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无产阶级: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 ( 3) 走进近代社会 2. 分期 : 前期: 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 后期: 1919-
2、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晚清: 1840-1912 封建君主专制 民国: 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 1912-1927 (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 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49 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 3. 近代化内容 1840-1919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 1919-1949 无产阶级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 4. 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 民族独立 是前提和基础 国家的繁荣富强 是保障和目的 5. 近代化特点 发展缓慢,艰难曲折(原因 “两半” 社会,受多种势力阻挠,三座大山为主要代表)
3、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地区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城市 集中在工业领域 轻工业,农村农业没发生深刻变化, 欧风美雨的产物,受外来因素影响 6. 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条件 先天不利:资金不足 没有资本原始积累 技术不足 缺乏科学技术 人才不足 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封建官僚 思想准备不足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三大障碍: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缺乏安定的环境(客观) 7. 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阶段性特征及后果 1840 以前 特征:走私鸦片 后果: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清政府腐败 1840-1895 特征: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手段:开放通商口岸,控制中国
4、海关 后果: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895-1931 特征:资 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手段:设厂、开矿、筑路、向中国提供开款 后果: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大在华政治势力 1931-1945 特征: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相结合 手段:控制中国工矿业,掠夺中国劳动力,掠夺农产品,控制金融 后果:使我国经济遭巨大灾难,破坏民族工业 1945-1949 特征:美国对总过大肆商品输出 后果:给民族工业以毁灭性打击 8.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特征 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孙中山辛亥革命开始)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器物 制度 思想) 向 西方学习:以
5、欧美为师到以俄为师 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9. 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影响 自然经济:近代占主导地位,但一直在瓦解 1840-1956 年底 洋务经济: 19C60 90 年代 外资经济: 1840-1949 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 19C60.70 年代 -1956 新中国成立后对其进行赎买 官僚资本主义: 1927-1949 新中国成立后对其没收 新民主主义经济: 1927-1956 影响:使中国社会社会性质复杂化,双半社会性质 使中国主要矛盾复杂化:地主与 农民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 ( 主要矛盾:民族矛盾 中国与外国 ) 使中国革命斗
6、争长期化 1840-1949 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10. 近代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 早期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无实践 维新变法,康梁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失败 孙中山 20C 初提出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1912临时约法提出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的组织原则 1912 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筹划国民党组阁限制袁世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后被刺杀 1914 袁 世凯废临时约法立约法主张总统制,民国名存实亡 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提纲“从传统到现代”为线索,对 1840 年以来中国的历史进行阶段
7、划分。 第一阶段 1840-1860 阶段特征:中国近代化的孕育时期 一、 政治 : 1. 鸦片战争 (时间: 1840-1842) ( 1) 原因:根本: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在全世界抢占原料和市场 清政府的腐败落后 直接:虎门销烟,禁烟运动为英国 发动对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 2) 结果: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 割香港岛给英国 ; 允许英国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特权、居住及租借地特权 ( 3) 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
8、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开始形成。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 时间: 1856-1860) ( 1) 原因:英国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 2) 结果: 1858天津条约 1860北京条约 内容:增开 11 口通商;丧失内核航运权 ( 3) 影响: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领土 ;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 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3. 太平天国运动 ( 时间: 1851-1864) ( 1) 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冲击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经济结构,部分手工业者破产 鸦片输入连年激增,白银外流更为严重 战费赔款分摊到各省,官吏借机搜刮,吏治腐败 水旱
9、蝗灾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 阶级矛盾激化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 2) 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颁布于 1853 年。 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 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 空想性、革命性、落后性 ) 资政新篇: 颁布于 1859 年。 它 是中国最早 , 也是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 未能反映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 缺少必要条件,没有真正实行 ( 空想性、革命性、进步性 ) ( 3) 失败原因:根本:农民积极的局限性 缺 少科学理论的指导,不
10、能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 4)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 5) 意义: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反映了新时代特点: A、 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B、 反侵略性质 二、 经济 :鸦片战争后,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1)原因及表现: 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主要表现为 小农经济的“织”与“耕”分离及农产品商品化。 ( 2)影响: 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中国农业生产日趋商品化,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
11、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 三、 思想 : 新思潮萌发(开眼看世界) ( 1) 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扩大 经世致用思想,为其提供思想基础 ( 2) 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抵御外侮 ,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性质。 ( 3) 人物:林则徐 设译馆,四洲志介绍外国先进技术 ; 魏源 海国图 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 4) 意义:启迪一些中国人冲破封建牢笼,学习西方,探究救国救民之道,使“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第二阶段 1860-1895 阶段特征:中国近代化的启动 ( 领导阶级:地主阶级 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 一、
12、经济 1. 洋务运动 (时间: 1861 1894 年 ) ( 1) 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 外:列强侵略) ( 2) 目的:自强求富 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 3) 企业:官办军用企业 : A 1861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 B 1865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军用企业) 民用企业 : A 1881 开平煤矿(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B 1872 轮船招商局 上海(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 ( 4) 影响: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先进人才,推动了近代化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
13、经济势力的扩张 没有 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 5) 失败原因:根本: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缺少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 外国对中国的阻挠,垄断技术 顽固派的破坏和阻挠 2. 民族工业产生 ( 时间: 19C70 年代 ) ( 1) 原因:主要: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外资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 2) 地区 及企业 :沿海沿江地区 。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 3) 影响: 冲击自然经济,加速封建制度的瓦解,促 进中国近代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二、 政治 1.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利于列强商品输出,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2. 甲午中日战争
14、(时间: 1894 1895 年 ) ( 1) 原因:根本: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市场原料 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明治维新后,确立了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 为摆脱经济危机,转移民众注意力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 2)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内容 : 割地: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 ;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 2 亿两白银 ,另加 3000 万两“赎辽费” ; 开口: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 设厂: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表明日本公开资本输出 。 ( 3) 影响:(中国)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民族危机加深,刺激了列强
15、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边练新军 双半社会大大加 深 (日本)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提供原料、资本、 市场 日本的国际地位提高 三、 思想文化 1、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 ( 时间: 19C60 90年代 ) ( 1) 背景:内忧外患 , 维护清王朝统治 ( 2) 含义:在维护自己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 ( 3) 代表: 奕、 冯桂芬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 ( 4) 影响:掀起了洋务运动;冲击了传统观念,保守的观念,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 早期维新派资产阶级 ( 时间: 19C70 年代
16、) ( 1) 原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西方资 产积极思想的传入 洋务运动的弊端使一些人认识到只学技术不够,还应学习西方制度思想,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 ( 2) 主张: 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 3) 评价:对知识分子把注意力由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立了启蒙作用没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 社会生活 1. 生活方式 西化 ( 1) 表现:服装:西装;食:西式餐馆;娱乐: 1872申报 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 2) 原因:西方物质文明的冲击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 3) 影响:物质文
17、化水平提高,改善人民生活,思想观念变化,价值观念变化 局限:变化只局限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地区,内地和农村变化不大 2. 教育 : 起步 :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科技人才、翻译人才、军事人才 ;创办 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创办近代海军 3. 交通运输 1872 上海 轮船招商局 标志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1881 开平 胥各庄铁路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1909 京张铁路 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1918 航空业起步 1896 “大清邮政局”成立 1920 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1877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使
18、人们生活丰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第三阶段: 1895-1927 阶段特征:整体发展阶段 突出领域:政治 、经济; 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政府更替: 1895-1912 清末 1912-1927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 一、 经济 1. 民族工业得到长 足发展 ( 19世纪末至 1927 年 ) ( 1) 19C 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实业救国热潮 ; 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 2)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黄金时期 ( 1912
19、 1918 年, 短暂的春天) 原因: A、 一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 ;B 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C 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D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E 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F 实业救国热潮 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 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 影响: A、 经济上: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B、 政治上:使无产阶级队伍扩大,为中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与中共成立奠定基础。 C、 思想上: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2.甲午战争后,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二、
20、政治:全方位波浪式 1、 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1901 年) ( 1)义和团运动。口号:扶清灭洋。 ( 2)八国联军侵华 , 1901 年 辛丑条约 的签订使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 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戊戌变法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始 ( 1898 年 ) ( 1) 背景:(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组织) 1895 年,强学会; 1898 年,保国会 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宣传维新变法 ( 2) 过程: A、 1895 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动“
21、公车上书”,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B、 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 C、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1898 年 9 月 21 日,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 3) 意义:(思想)宣传维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政治)一场爱国的政治运动 (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 4) 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 性,资产阶级力量不强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势
22、力阻挠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且皇帝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袁世凯叛变革命 教训:在双半社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行不通 2. 辛亥革命 ( 1894 1912)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 1) 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宪政失败,阶级矛盾激化。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 2) 兴起和发展 兴起: 1894 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标 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发展: A、 建立革命政党: 1905 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被阐发为
23、三民主义。 B、与改良派论战: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进行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论战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C、 发动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义。 ( 3) 爆发:武昌首义打响第一枪,武汉三镇胜利,湖北军政府成立; 各省独立,南北和谈。 ( 4) 高潮 成立中华民国: 1912 年 1 月 1 日,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1912 年为中华民国元年。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 年 3 月由参议院制定并颁布) A、 主要内容
24、: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自由和选举和被选举等各项权利;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院行使行政权,司法由法院独立行使;实行责任内阁制(为限制袁世 凯权力)。 B、 评价: a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b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 5)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
25、丰碑,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实质性实践。 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思想观念得以传播。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革命失败了。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 五四运动 ( 1919年 ) ( 1) 背景:(经济)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新文化运动 (时代)一战期间,日本
26、加紧侵略中国,北洋政府卖国激化社会矛盾 (外部)十月革命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 2) 过程: 5 月: 运动中心:北京;斗争主力:学生 ; 6 月: 运动中心:上海;斗争主力:工人;成为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 ( 3)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4) 结果 :初步胜利( 释放被捕学生 、 罢免卖国贼的职务 、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 5) 意义: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主旋律 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是一场伟 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
27、的曙光喷薄欲出 4. 新民主主义革命 初期 ( 1919-1927) ( 1) 中共成立 (时间: 1921年 ) 条件:(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外部)共产国际帮助 纲领:最高纲领(中共一大制定):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民主革命阶段纲领 /最低纲领( 二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中心任务:开展工人运动 ( 2) 工人运动 领导: 1921 年 8 月,中国劳动组织书记部成立,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 事件:工人运动高潮以香港海员
28、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告结束 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 3) 国民大革命 (时间: 1924 1927 年 ) 国共合作实现 A、 条件:工人运动的教训(必要) 中共二大确立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国民党是一个真正的民主革 命派,双方有合作基础 孙中山愿意与中共合作,国共合作成为可能 B、 标志: 1924 国民党一大 ;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合作方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C、结果: a、 北伐战争: 1926 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b、 失败 : 标志: 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
29、“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最终标志) 失败原因: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中共年轻幼稚缺乏经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意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 为中共领导新的革命奠 定了基础,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发动了群众党员增多 教训: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三、 思想: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制度思想 1.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思想 (时间 :19 世纪 90 年代 ) ( 1)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西学大量涌入 甲午战争失败, 民族危机加深 ( 2) 主张:以
30、启蒙思想、进化论为基础,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 3) 代表: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特点:把西 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 作用: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对当时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 梁启超变法通议 特点:主张民主提出变法的必要性 ( 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 谭嗣同任学 特点:批判传统封建礼教 严复天演论 特点:阐述西方进化论思想,并将其引入人类社会 ( 4) 论战:围绕维新变法这一时代主题,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进行了思想交锋 ( 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体 制
31、 ) ( 5) 作用:(政治)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思想)使维新思想冲破了重重阻挠顽强的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 民主革命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 (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 1) 旧三民主义 (时间: 1895年 )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西学大量涌入 民族危机加深 把西方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 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 中华 评价:(积极)提出推翻满洲封建统治 (消极)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三民主义的核心) 评价: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愿望和要求 民生
32、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 评价: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具有空想性 评价:推动辛亥革命的爆发 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愿望和要求 没有彻底反帝,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 2) 新三民主义 ( 时间: 1924年国民党一大 ) 发展:明确了反帝反军阀的主张;民生主义添加了节制资本;确立了三大政策 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意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进行。 3. 民主和科学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 (时间: 1915 1923年 ) ( 1) 背景:(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
33、治 (思想)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思潮;西方思想大量传入 ( 2) 兴起: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 年杂志 ,后改名为新青年 ( 3)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刘半农 ( 4) 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 5) 中心:北大(原因:蔡元培 学术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治学理念) ( 6) 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民心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发对旧文学 ( 7) 发展:提倡教育平民化 十月革命后,于 1918 年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 8) 影响:(消极)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与绝对否定 ; 脱离工农 群众 。
34、 (积极) 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及其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 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4. 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1919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 陈望道译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中国共产党) 5.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35、中共二大指定的最低纲领)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四、 社会生活 衣食住行渐趋西化 衣:中山装、旗袍;食:中西大餐; 住:居住大院(北)里弄住宅(南); 行:火车航空轮船 断发不缠足(具有政治色彩) 原因: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影响;辛亥革命 风俗: A 民国之初,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 体现简化礼仪,自由平等的风尚 ) B 婚姻风俗变革 C19C 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介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娱乐:电影出现, 19C 末传入中国 A 1905定军山中国第一次尝试拍摄电影 B 1913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C 1931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教育: 19
36、05 废科举,设学部,教育体制近代化 1912 民国实行国民教育 1915 新文化运动,教育平民化 第四阶段: 1927-1949 阶段特征:曲折前进 重点领域:政治 一、 政治:由实 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过渡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 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工农武装割据时期) ( 1) 井冈山道路 ( “工农武装割据” :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 实践:走出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 A 南昌起义 ( 意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
37、的开始。 ) 上 升 B 八七会议 内容: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 秋收起义 文家市会议:转变方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 井冈山根据地 理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2) 红军长征 ( 时间: 1934年 10 月 1936 年 10 月 ) 原因:王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事件 : A、 遵义会议 ( 时间地点: 1935 年 1 月 贵州遵义 ) 内容: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是中国共产 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 八一宣言 ( 1
38、935.8) :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 3) 西安事变 (时间: 1936年 12 月 12 日 ) 原因:(根本)日本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蒋介石西安督战 结果:和平解决 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基础。 2.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 期 ( 抗战开始 : A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东北三省沦陷; 1932 年扶植伪满洲国;局部抗战开始。 B 1932 年 1 月,日本侵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C 1935 年,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全面抗战开始。 ) (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标志: 1937 年 9 月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讲话,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西安 事变原因 ;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意义:全面抗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