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考试相关考题.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00412 上传时间:2019-02-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考试相关考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考试相关考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考试相关考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考试相关考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考试相关考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导 论 1、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同属科学,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你如何理解两者关系? ( P2) 2、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之间的关系?( P5,11)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人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以人文社会问题作为对象性基础,研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特殊性问题,提升人们的方法论自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选用方法,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使人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是解释预测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答社 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

2、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根据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而加以变革,开启了科学认识社会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要坚持客观性、具体性、整体性、发展性、主体性原则。 3、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 (P11) 第一章 1.1 实践导向的方法论原则就是实用原则,这句话的问题在哪里? 实践导向的方法论原则是:实践是检验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 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角度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认为实践是

3、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人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要求我们坚持知行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这样 才能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 。 实用原则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确立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标。因此实用原则是把行动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观意图作为取得“成功”和“效果”的衡量标准。认为 只要行动的结果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就是获得了成功、取得了效果,掌握了真理。这种观点表面上同我们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似乎没有什么两样,但实际上,实用原则的认识论和真理观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观根本不同。因为实

4、用原则的认识论和真理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观。 实践导向的方法论原则是看理论和实践是否达成了统一是否一致,理论是否正确反映实践,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用主义是把行动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观意图作为取得成功的衡量标准。 1.2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是 什么? (ppt:一 )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面向实践)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置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社会科学方法的可靠性基础。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面向实践 概括实践 回归实践】 (二)实

5、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 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社会科学研究要反映人民的愿望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 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不会有真正的的理 论。 2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概括实践)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 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要善于总结多方面经验。 (二)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 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防止主观随意性) (三)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 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

6、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结底是深入群众。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回归实践) (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 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正确 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实践检验是一个过程(长期的实践检验)。成果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 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要发展的(防止思想僵化,不能固守已有理论成果)。理论的生命力: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 破除迷信,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独立思考: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品质。

7、 1.3 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建构主义、实践哲学、行 动研究或者现象学研究方法等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分析(可任选一个)? 布尔迪厄实践哲学 : 习性这个概念在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中占据着中心地位,他的实践理论试图超越两种理论之间的对立,其中的一种理论把实践仅仅看作是构成性的,而另一种理论则把实践看作是被构成性的,如列维 的方法论和本体论的个人主义,诸如 斯宾塞 的结构主义和涂尔干的追随者们的结构机能主义。布尔迪厄认为社会生活应被看作是结构 、性情和行为共同构成的交互作用,通过这一交互作用,社会结构和这些结构的具体化的(因而也是处于某种境遇之中的)知识,生产出了对行为具

8、有持久影响的定向性,这些定向性反过来又构成了社会结构。因此,这些 定向性同时既是 “ 构造性结构 ” ,又是 “ 被构造的结构 ” ;它们形成了社会实践,也被社会实践所成 。 然而,实践并不是以态度研究的方式,直接从那些定向性中得到的,而是来自于即兴创作的过程,这一即兴创作过程反过来也是由文化上的定向性、个人轨迹和玩社会交互作用游戏能力所构成的。 胡塞尔现象学研究方法 : 现象学方法,即通 过直接、细微 的内省分析 ,以澄清含混的经验 ,从而获得 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象”或“现 象本质”。这一方法又被称作本质还原法。胡塞尔倡导的早期现象学运动,主张在各人文学科内运用现象描述

9、或本质还原法,从中获取较直接、较真确的知识。 胡塞尔试图借助描述现象学的悬置原则,将一切有关客观与主观事物实在性的问题都存而不论,并把一 切存在判断“加上括号”排除于考虑之外。他以为这一哲学立场既可避免当时自然科学中的经验论的“自然主 义”,又可避免当时德国“精神科学”中的历史相对主义,从而在哲学研究中奠定具有普遍确定性的 认识基础。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本身,尤其是意向 性活动或意向关系。意向关系既包括意向作用,又包括意向对象。 他认为,意向对象不是客观实体,意向作用也不是经验性活动,它们分别是聚结于 意向关系体内的特定方面。他主要研究对象在意识中的显现方式,即对象的“透视性形变”

10、、显现时的清晰度,以及意向关系体的统一化作用。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最终演变为更彻底的主观先验唯心主义。目标是使现象学还原深化为“纯粹意识”或“纯自我”,以便使知识的“客观性”或确定性建立在纯主观性的基础上。经过这一还原,一切经验性内容都将被排 除,只留下“纯粹意 识”或“先验意识”,包括所谓先验自我、意向作用和意向对象。他认为,先3 验自我是意识和意向结构的最深核心,同时也是推动心理活动和引发知识结构的总根源。 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所关注的中心课题是先验意识的构成作用及主体在其特殊视界内经验到的“生活世界”。他指出,从个人生活世界向人类共同世界的过渡,是通过 所谓“主体间关系体”来完成的。胡塞尔因其在

11、现象学中的先验唯心主义与彻底主观主义的立场、观点,使他在现象学学派内部不断受到批评。 1.4 运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论述 改革开放初期 “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讨论的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 主观 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置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社会科学方法的可

12、靠性基础。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的正确与否 ,只能接受实践检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检验是一个过程(长期的实践检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要发展的(防止思想僵化,不能固守已有理论成果)。 在实践发展理论,不仅是实践的要求,也是理论本身的要求。 理论的生命力: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实践不仅与认识一样具有普遍性特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所以说实践 才是检验真理 的唯

13、一标准。 坚持这一标准对我国当前深化各方面的改革具有实践和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深入实践,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把改革推向前进;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 第二章 2.1 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就是 社会系统 。 ( P31 PPT 二)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很多部分,有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和 自然环境系统。各系统之间都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起决

14、定作用,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的,则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诸因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系统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生命有机整体。 社会形态主要分为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主要是从生产关系视角分析社会发展变化。技术社会形态主要是从生产力的视角研究 社会发展变化。 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实中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认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

15、察其社会性质,又要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发展水平;既要提出坚持或变革社会制度的4 任务,又要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 社会有机体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具体体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为社会有机体,他们认为社会有机体的内部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系统的发展,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2.2 如何理解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 关系 *所谓 社会系统 研究 方法 , 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 , 按照社会本身的系统性 , 从社会整体与其组成要素和结构之间以及与自然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 , 综合、精确地考察社会的

16、一套方法论体系。 主要包括整体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历史性方法和协同相关分析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 , 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 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是 马克思主义 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 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在唯物论的方法论辩证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分析矛盾特殊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社会系统研究

17、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从某种现象的矛盾分析社会,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系统分析方法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 .系统强调要素之间的彼此协调与相互促进,但是这并不 是说系统之间没有差异与矛盾的存在。与此相反,系统分析方法正是在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并且不断地丰富着矛盾学说。系统学说从实质上说就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矛盾网络。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之间具有辩证统一性,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能 ;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

18、分析方法的运用作进一步的补充 ;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在实践中达到真正的统一。 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将矛 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实践为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可能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既相互区别,有所侧重,又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能 ;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作进一步的补充 ;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在实践中达到真正的统一。 2.3 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论述在全球化的今

19、天中国发展必须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一:研究社会系统的 重要原则 ( 1)整体性原则 : 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 , 系统整体功能具有非加和性 , 系统整体对于组成部分具有制约性 。 系统整体的功能不是各孤立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 2)结构性原则 :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结构的变化决定功能的变化。合理的结构促进系统功能的优化;不合理的结构造成系统功能的内耗;通过结构调整才能实现功能优化。 ( 3)层次性原则 : 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 5 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之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 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 (

20、4)开放性原则 系统只有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才能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 如果 系统处于不能正常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解体和混乱无序。 如果系统在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引进的不是“负熵”而是“正熵”,系统也要导致解体和混乱 。 开放系统就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传递的系统 二:邓小平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有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崛起。这是我们党和国家运用马克思主

21、义观察当代世界发展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系统的开放性原则的最出色运用。 第三章 3.1.和谐社会就是无矛盾冲突的社会。 错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不是一种无矛盾的社会,也不可能构建一种无矛盾的社会。 因为和谐是不同主体、不同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既然是不同的主体、不同事物就必然存在着差异,而差异本身就是矛盾存在的一种形式,而且差异还会演变成其他各种矛盾形式, 如果不承认差异和矛盾的存在,就谈不上和谐社会关系的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前提就是协调矛盾。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所不在,也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和根本法则,是一

22、切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也就是矛盾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矛盾不存在有和没有的问题,也不存在好和坏的问题。矛盾不解决是坏事,矛盾解决了才是好事。旧的矛盾解决了,还会产生新的矛盾,事物就是在不断的解决矛盾过程中前进的。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强调要在不断解决 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3.2 如何正确理解阶级分析法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P45 下面 ) 利益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阶级矛盾。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

23、团的劳动。”利益矛盾是阶级矛盾的根源,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基本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 问题,要求科学分析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极其变动趋势,分析各阶级的差别、矛盾、斗争以及阶级力量变化的趋势,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阶级实质,揭示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已不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长期存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阶级分析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

24、把钥匙”。 3.3 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述 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 要在正确处 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建设和谐社会。具体方法 P42-44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 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应当是和谐的社会,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社会矛盾。如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6 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同样是不存在的。 一是要善于分清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 ,并根据这种分析 ,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其中内因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内因就是我们内部的矛盾。 二是依据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和统一是事物

25、矛盾所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和谐与不和谐就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两个对立面。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辩证关系原理的辩证把握和运用,对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在量上变化的激励与控制,把不和谐因素控制在一个社会矛盾可以接受的限度和范围内,在矛盾运动中寻求积极的动态平衡,在相对平衡中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使整个社会始终处于一种健康、良好的发展状态。科学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三是依据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占有不同的地位 和起着不同的作用。构建和

26、谐社会理论,通过对我国社会复杂矛盾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强调,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区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次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方法。 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只有积极发现矛盾 ,主动解决矛盾 ,才能使社会达到相对和谐。 第四 章 4.1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是一种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 吗? 错误。 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

27、是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的其中一部分。概念: P54-55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是 运用科学方法对 社会生活 现象加以了解、说明和解释的一切活动。它是以人类社会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解释和预测为目的,以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其若干重要方法包括历史主义的方法、科学预见的方法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4.2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第四章整章,可答大标题,结合具体内容。 P48 4.3 如何理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P56-57,资料整理 P5 4.4 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分析与评价 坚持历史主义原则,必须反对历史

28、虚无主义: 古往今来,一切民族和国家都会重视自己的历史。以史为鉴 ,可以帮助人们察往知来 ,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但近年来,在如何对待历史却不时出现刺耳的噪音 ,这就是以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这股错误思潮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点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 究中 ,而且发展到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影响面大,危害至深,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7 取向及其

29、伟大成就 , 如李泽厚告别革命 。 2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 3有明确的政治诉求 , 主要表现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 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最具代表性的是把自由主义说成最好的、当今中国应当继承发扬的五四传统,才“会把一个自由的中国带入一个全球化的世界”。 二、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1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 以史实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历史的态度,则是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 2

30、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是用一些片面的材料, 但 并不是对历史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虚无的是人民革命的历史和 历史的进步人物,而对反动统治者、历史的倒退者以及卖国者,则加以美化,做翻案文章。这就是他们“重写历史”的实质。 3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 在历史研究中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历史虚无主义者则无视人类社会历史的这一基本事实,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方法,用抽象的人性论取代阶级论,以所谓客观主义的姿态掩盖其资产阶级的立场。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危害 1历史虚无主义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 历史虚无主义所散布的种种言论

31、 ,不仅涉及史学领域的大是大非问题 ,而且直接关 系到做人立国的根本问题。如果这些原则问题被颠倒、被消解,就会从根本上搞乱人们的思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失去立足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2历史虚无主义适应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 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他们以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渗透为主要形式,企图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从内部演变,从而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因此,他们一方面培养对于西方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丑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和现实 , 企图搞乱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从而达到他们瓦解社会主义的目的。 3历史虚无 主义企图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

32、之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攻击的主要方向,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而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如果人民革命这个前提被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因此, 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穿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的种种谎言和迷雾,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维护中国革命的伟大 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五章 5.1 人性论是社会研究的逻辑起点吗? 不是。 “现实的人 ”而非人性论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33、论的逻辑起点,社会是由 “现实的人 ”构成的,社会发展过程是 “现实的人 ”的活动过程,研究社会必须从 “现实人 ”出发。现实的人处于8 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 一般社会科学是有不同门类和不同学科组成的。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只是“现实的人”的一个方面的属性,或者一个因素,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人性论关于人的诸种假说,只是从一定角度对现实的人的某种逻辑抽象,作为某特定学科 的逻辑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它与“现实的人”的现实特点是有很大差别的,它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王国。 “ 现实的人 ” 是这些属性和特点的具体集合,而且这些不同的属性和特点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约束

34、和相互补充的聚集在一起,共同地表现着某个人的综合性特点。“现实的人”的综合性特点中哪一个表现为主要特点,要从他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历史条件的特点来研究。另外,对现实的个人的研究,因其现实特点的丰富性必须有多学科参与的综合研究。 5.2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P58) 所谓社会主体研究 方法,是指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在社会研究中,如何研究社会主体,以及通过研究社会主体去研究社会的方法。 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现实的人”是处于历史发展过程的人。 社会是由 “ 现实的人 ” 构成的,社会发展过程是 “ 现实的人 ” 的活

35、动过程,研究社会必须从 “ 现实人 ” 出发。 (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它 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它构成了人们的社会存在方式,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只能从这些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中得到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也存在于 其 中。 (三)人的 存在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内容。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就是社会发展状态的基本内容。离开了人的存在状态和发展状态就谈不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如何研究人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及其社

36、会共同体,以及人的解放与发展等问题的方法论思想。 (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存在,它 表现为社会共同体的形式。 社会共同体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社会共同体性质与人的发展要求的矛盾推动社会结构的发展变迁。 (二)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个人发展离不开社会共同体,但并不是所有社会共同体都能促进个人发展。分为虚假共同体和真实共同体。社会进步是社会共同体的虚假性逐步消除、真实性不断实现的过程。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 自由人的联合体

37、” 是 “ 人自由全面发展 ” 的社会条件。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 自觉基础上的发展,特点:人是社会分工的主人而非奴隶;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条件是消灭阶级和私有制以及强制性分工,物质与精神极大丰富。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研究社会历史必须坚持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9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 杰出人物是代表先进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并在历史发展中起重大进步作用的历史人物,代表

38、 群众的利益和要求,集中了群众的经验和智慧,能够推动或阻碍、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局部改变历史面貌。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1、阶级分析的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就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线索是历史人物的阶级成分、阶级地位、思想行为特征以及阶级命运等。 2、历史分析的方法 历史分析法是依据上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的观点,动态系列的观点,通过对有关研究对象对历史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说明它在历史上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到现在状况 的。评价历史人物将其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评价其历史贡献与局限。 3、辩证分析的方法 运用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

39、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对象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核心是矛盾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既看其主流又看其次要方面。复杂全面评价,而非单一肯定或者否定。 5.3 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题目不全 ) 第六章 6.1 利益即是价值吗? 价值不等于利益,价值观不等于利益观。利益是现实的,价值则有理想性。 但是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民利益,既包括当下的现实 的利益,也包括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表现在政治、道德、法律、审美等各方面,因而,极其接近于价值概念。 人民群众 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是我们进行社会评价的最

40、高标准。“以人为本”是人民利益标准在当代中国的体现。后面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人民利益作为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只有到现代社会才能确立,并且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大卫休谟说得好:“虽说人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利益的支配,但即使是利益本身乃至所有的人类事务,实际上还须受到观念或意见的完全支配。”换句话说,正 是我们的价值观决定了什么是我们的利益。利益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是我们希望实现的目标;而我们想要什么,希望实现什么目标,这是由我们的价值观决定的,利益不能脱离价值观而独立存在。每个人的利益是不同的。追求吃好穿好、家庭幸福是一种利益,追求事业成功是一种利益,追求为他人服务是一种利益,追求

41、真理或美也是一种利益,这些利益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价值观的不同。 6.2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P66) 一、真理与价值 (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追求价 值的活动,但不完全是一种主观现象,因为: 1、价值作为一定对象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适应关系,包含了主观性但不归结为主观性,而是建立在一定实践基础之上并受具体10 实践条件的制约。 2、人的活动目的和动机能否实现,并不完全取决于主观愿望,而是由各种社会条件决定的。 3、社会活动过程作为多种活动的综合,不以某个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科学

42、的社会认知所要追求的是解释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含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的把握。(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人们认识社会想象,不 仅要了解社会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出社会应当怎么样,即确定社会合理的价值向度,从而知道人们进行合理的实践,促使社会向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向转化。(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不是分立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社会事实都是蕴含着价值的事实,社会价值都是依托于事实的价值,要达到对社会现象正确深刻的把握,就要将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结合起来。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一)社会认知的特点:同人们的利益直接相

43、关;在阶级社会则同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立场相关。(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作为社 会科学方法的观察,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有意识的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只有研究者近距离的参与了观察对象的活动或活动,才能真正地把握社会现象的内部联系和矛盾运动,进而如实的进行事实描述。(三)社会认知的概括与综合。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描述,形成了对特定对象的经验性知识,为了从这些经验性认识中进一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建构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就要进一步的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社会认知方法的分析与综合,是社会分化与整合在人们意识的思维中的体现与自觉。 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一)社会进步的评价。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 对研

44、究对象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评估、评定、把握。社会评价要以事实为根据,是社会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基础,也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最终旨归。(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大的财富,也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是可以衡量的客观力量,是最硬的社会事实,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利益体现里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 评价的根本标准之根本,在于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前提性、先决性条件;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

45、的最高保准之最高,则在于人民是社会发展和价值评价的目的所在。 6.3 面对社会研究中,现代性价值观以及各种价值观的差异和冲突问题,为什么只能在“社会生产力”与“人民利益”这两个根本点上实现和解与统一。( PPT6,P72) 社会评价及其标准问题,是一个世代性的大问题,涉及价值观的多元化及其冲突。 (一)社会进步的评价 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判断和评定。社会评价的方法既体现着一定的价 值观,又要符合认识的逻辑。因而同样要坚持实事求是。 要以事实为根据,按照社会事实即事件本身展开的逻辑,进行评价。具体的、实事求是的社会研究会呈现出对象自身的价值向度和路基,这种向度和逻辑会影响、矫正甚至改变既有的价值观念,使我们形成真正合理的评价尺度或标准。 (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人类是靠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大的财富,也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是归根 到底意义上的根本标准。 社会生产力是可以测量或衡量的客观力量,是最硬的社会事实。评价各种社会现象、制度和政策、政党和社会团体的主张及行动的历史作用都应把社会生产力放在基础地位,作为根本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