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摘 要 概述了粮食安全概念的发展和演变, 阐述了有害生物对粮食安全的种种危害,论述了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 同时分析了以化学农药为主要防治手段的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各种负面影响,以及抗性转基因作物生产对粮食安全可能产生的危害, 指出植物保护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实施可持续植保, 促进粮食安全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 粮食安全;植物保护;方法 植物保护(简称植保)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科学和经济的方法,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提高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作为农业技术措施,它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按照
2、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技术及管理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农事管理活动的一部分。随着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笔者旨在通过全面分析有害生 物和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指出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更加重视植物保护,更好地促进粮食安全。 一、植物病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1.影响粮食产量 植物如果生了病害,那么首先就会影响到粮食的产量。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等,水稻和小麦是中国人主要的粮食作物 %如果水稻和小麦受到了虫害的影响产生严重的病害,那么,
3、必然是全国大面积的植物虫害 %粮食在没成熟的时候就被害虫祸害,造成生长中的粮食无法继续生长、死亡。从而让粮食的产量大大减少,造成了粮食产量危 机,这就必然导致粮食价格上涨,人们基本生活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社会安定。 2.植物农药的粮食安全的消极影响 为了保证粮食的产量,植物农药贡献了很大的力量,然而农药里面含有大量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它们直接喷洒在粮食作物上,被植物吸收,当人们食用的时候难以避免的会被人类的身体吸收,从而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对于植物农药的施用技术不合理,环境保护意思薄弱,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 .这些种种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粮食安全的发展 . 二、植物保护促进粮食
4、安全的建议 1.实 施可持续植物保护,从管理上促进粮食安全 防控农业生物灾害,实现防灾减灾目标,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之一。促进粮食生产,实现粮食安全也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但是,在中国农业生产和科研中,一谈及加强投入,人们首先考虑的是良种培育、科学施肥、兴修水利、区域治理等,植物保护总是被放在从属地位。政府植保技术推广体系中的基层部分仍存在 “ 网破、线断、人散 ” 的状况,植保经费不足以及机构不健全等原因,导致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滞后,无法开展重大病虫害的灾变规律研究,对灾害的预警能力差,严重影响粮食生产。诺贝尔奖得主、 著名育种科学家布劳格( 2004)也认为,近年来中国病虫害的流行从一
5、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小麦和玉米减产,其最主要因素还在于由于各级政府间协调不够,使很多农业科技新成果得不到及时推广和应用而导致的。对于农民因灾造成的粮食生产损失,至今还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保险补偿机制。因此,要推行可持续植物保护,促进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积极履行其职能,不仅要通过制订政策法规来组织企业、农民和科技人员共同推行可持续植物保护技术,而且还要加大投资,完善政府植保技术推广体系,扶持社会化植保服务组织,促使政府、企业、民间机构、 农民、科学家等各界共同努力,使可持续植物保护成为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预防控制 “ 两高 ” 农药和农药残留的危害 高毒、高残留农药不仅影
6、响人畜健康,而且污染环境。有些农药产品不仅非生产性中毒事故严重,而且生产性中毒也常有发生,杀伤有益生物,破坏生态平衡。有关数据表明,国内每年因农药中毒事件死亡人数达 1万人以上,损失近 10亿元。为控制 “ 两高 ” 农药的使用, 各级农业植保部门要从销售和使用两个环节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1)要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不定期抽检,对违规销售禁用农药的要严肃处 理( 2)加强宣传和培训,改变农民传统用药习惯,正确认识 “ 两高 ” 农药的危害性,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3)要在全省扶持和建立病虫无害化控制示范基地,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督。( 4)做好农产品市场监测,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7、( 5)要大力推广取代高毒农药使用技术,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用药管理机制。 3.实施可持续植物保护,从生态上保障粮食安全 可持续植物保护注重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自然因素的生态调控作用,强调作物本身的健康栽培和抗逆作用,强调有益生物抗害功能的发挥,关注农田生态系统及各子系统 的行为、功能、环境的变化,注重系统、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及演化规律的把握并因势利导,注重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发挥和优化。谢联辉认为,植保理念务必有新突破:变主要针对防治对象 有害生物的杀灭为主要针对保护对象 植物生态系统的群体健康,推行可持续植物保护,进而为可持续农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技术保证,这样才能有利于全面促进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为此,他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只要因时因地、科学灵活地运用宏观生态治理(栽培免疫、轮作套种 生物多样性的利用、耕作改制 切断病害循环、严格检疫等)、微生态治理( 施用 “ 增产菌 ” 等微生态制剂)和分子生态治理(通过核酸分子或其他生物活性分子的生态调控或免疫调节)的植保技术措施,就能够营造出健康的可持续的粮食生产生态经济系统,促进作物自我健康,提高作物系统的抗御力,打破有害生物的发生、流行对寄主 /介体及其环境条件的绝对依赖性,大大减少农药施用量,达到有效保护植物又获得粮食显著增产的目的。 (编辑 /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