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思想与生态文明.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36623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儒家思想与生态文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儒家思想与生态文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儒家思想与生态文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儒家思想与生态文明 摘要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其中关于生态伦理的思想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关注的对象是 “ 天人合一 ”, 它理应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应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生态文明实践具有积极启示的作用。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生态伦理 生态文明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 “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 那么 ,如何理解“ 生态文明 ” 这一观念呢 ? 生态 ,即指 “ 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 ,亦即自然生态。文明则是指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 ,是人类改造

2、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 ,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 ,这就形成了文明 ” 。所以 “ 生态文明 ,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以可持续发展 为根据 ,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 一、 儒家 “ 仁民爱物 ” 的伦理学 儒家思想以 “ 仁 ” 为核心 ,然而 ,“ 仁 ” 除了讲 “ 爱人 ”, 还要进一步推广出去 ,讲 “ 爱物 ” 。论语述而讲孔子 “ 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 。孟子尽心上说 :“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 。然而 ,儒家对待具体的自然事物

3、 ,不是简单的不杀生 ,据礼记月令的记载 ,如 :“( 孟春之月 )祀山林川泽 ,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 ,毋覆巢 ,毋杀孩虫、胎夭飞鸟 ,毋 ?毋卵 ”;“( 仲春之月 )毋竭川泽 ,毋漉陂池 ,毋焚山林 ”;“( 季春之月 )田猎置罘罗网毕翳 ?兽之药 ,毋出九门 ”;“( 孟夏之月 )毋起土功 ,毋发大众 ,毋伐大树 ”;“( 季夏之月 )入山行木 ,毋有斩伐 ” 。 儒家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砍伐和田猎的思想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 ,是对儒家 “ 仁 ” 的思想的推广 ;同时 ,从发展农业经济的角度看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二、儒家 “ 以时禁发 ” 的生态观 孟子曾经对梁惠

4、王说 :“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 ?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 这里的 “ 数 罟不入 ?池 ” 、 “ 斧斤以时入山林 ”, 要求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如论语学而所载 ,孔子还说 :“ 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 就是要求百姓按照农时进行农业生产。荀子的生态思想也十分特出 ,尤其是在如何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问题上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荀子对自然资源以及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他在

5、荀子富国中曾经说过 :“ 土之生五谷也 ,人善治之 ,则亩数盆 ,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 ;然后荤菜百疏以泽量 ;然后六畜禽兽一而 ?车 ;鼋鼍鱼鳖鳅 ?以时别 ,一而 成群 ;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 ;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 ,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夫天地之生万物也 ,固有余 ,足以食人矣 ;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 ,固有余 ,足以衣人矣。 ” 荀子认为 ,天地之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 足以食人 ” 、 “ 足以衣人 ”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 足以食人 ” 、 “ 足以衣人 ” 的前提是要懂得 “ 善治 ” 。也就是要运用科技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才能实现丰

6、衣足食的状况。 由此可见 ,儒家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 ,与自然相和谐 ,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 ,并且提出 “ 仁民爱物 ” 的生态伦理观和 “ 以时禁发 ” 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的思想 ,都充分反映了儒家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 三、 儒家的家族文化是对生态文明的有力保障 我们在这里提出 ,儒家的家族文化是对生态文明的有力保障。所谓家族文化 ,是人们在与自然界相联系的生产生存活动中同时完成自身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血缘共同体和相应的文化共同体 ,并以天然伦理存在规定之相应的人文伦理 ,而以此区分人与自身 ,人与人 ,人与自然界之亲疏远近关系 ,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 ,本质上

7、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在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反映 ,体现着生产力进程的范围和水平。由于家族文化 在儒家伦理中强调纵向继承之联系 ,使得这种生产关系首先不是横向联系的 ,这有别于西方化的生产方式。然而正因此使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在对人化自然的传递中对应于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之存在 ,而使人获得万物之长的实践资格。这是东方文化中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而此种人类中心主义藉其生产力的发展将扩充到整个人类而兼及天地万物 ,是名副其实的整体人类主义。而儒家文化中以家族文化的以身成家 ,以家成国 ,以国成天下 ,正是与此一致的。在生产关系纵向联系的基础上再发生横向联系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形态 ,是完全以人为本的生态发展观。

8、华夏文明之所以长期 屹立于世界文明之顶端 ,与家族文化之 “ 人化自然 ” 的人文传承将人作为万物之归依密切相关 ,使人立于万物之顶端 ,而在 “ 人化自然 ” 中得到生产力的与时俱进 ,领袖群伦。同时 ,以此纵向联系产生对人对物的横向之联系 ,所谓 “ 九族既睦 ,平章百姓 ”, 使华夏文明在家族或部落联盟之基础上不断向外扩大 ,也就保证了华夏的人类中心主义对天地万物的合理安排。我们今天强调建设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 ,和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 ,必需从此出发 ,遵循以人为本 ,上下相安的政治文明建设规律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纵向联系的横向联系中 ,调整人与人之

9、间的关系 ,以此实现三位一体的和谐。 四、小结 综上所述 ,实施生态文明保护的关键在于人能否通过家族文化在人化自然的历史传承将个体的人转化为整体的人 ,而在人类历史的顺延中实现与自然界相接之拓展 ,从而使人类作为一整体之存 ,在获得在整体生态伦理中的位置与相应的关系 ,成为万物归宿之核心。一言以蔽之 ,人之所以为人而仁者 ,是生态文明得以实现伦理依据和人文导向 ,从而能 “ 为天地立心 ,为万世开太平 ” 者。所以 ,只有儒家信仰和有家族观念的人 ,才会保护生态环境 ,为子孙后代积德 ,留后路。 参考 文献 : 张二远 .儒法道释的融合与个体的和谐存在 J.保定学院学报 ,2008,(01). 霍功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 J .道德与文明 ,2009,(03). 李明山 .儒家 “ 天人合一 ” 思想与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 J .韶关学院院报 ,201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