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史备考的基本要素浅析 经济史备考的基本要素浅析 具体来说,一轮复习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用全球史观审视、分析中国经济史 当今史学界引进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阐释人类历史的背景之一,是想超越过去若干社会形态演进的模式。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与我们以前所说的五种社会形态演进(或者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道路),不是一种对立关系,而是一种超越,一种提升。文明史观基本上是从纵向发展进行解释,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时代,实际上是体现了人类文明不断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过程,是一个纵向的发展。而全球史观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横向发展过程,从几个孤立的大河流域的文明逐渐扩展到亚欧大陆中心区再到全球
2、的海洋时代。纵横发展的基础都是物质生活 的进步。纵横发展是相互影响,但并非平衡存在。从这个角度,可以把我们的知识体系与新的史学观点相融合,也能更豁然地来看待历史的发展,也明白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例如,如果从全球史观的视野来审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可以看到尽管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闭关锁国,但是在 16、 17 世纪乃至于 1 本文由收集整理 8 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经济是有影响的,在岳麓版教材中提到,世界的白银在此时大量的流入中国。中国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吸纳了大量的世界财富,有一种说法,说几乎达到世界白银的一半。换句话说,明清经济的 繁荣与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经济的发
3、展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就与世界隔绝,鸦片战争之后就开放。 思想汇报 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互动就更为密切。工业革命后,从全球范围来说,所有后发工业化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工业化生产的一些系列的生产方式,乃至生产关系,一直到政治变革。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经济发展的一个自然现象,也是一个必然规律。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只要是自然经济必然就具有封闭性,只要是商品经济必然就具有扩张性、开放性。所以中国近代之后,不仅西方的工业品在中国大量的倾销,同时中国的农业品,如茶、丝等,出口也迅速增加。这种进出口都增长的状况,就意味着商品交换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的地位越来越高,这就是
4、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只是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中国没有获得财富,中国的财富在逐渐的外流。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化,是认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一个前提。而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之所以从官办到民办,从较快发展到遭受沉重打击、陷入绝境,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都没有完成工业化,应该说,在世界范围内来看,是具有普遍性的。在工业化、殖民扩张的背景下,所有的后发工业化国家 都在接受殖民扩张后的现实,都在努力建立、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因此在这方面的一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也是具有普遍性的。有利条件有:原来的自然经济逐渐被打破,解放出的劳动力的数量在增加,商品的市场也在增加。但这些国家都面临着被掠夺原
5、料、倾销商品的经历,都面临着与殖民、资本势力之间的竞争,都面临着技术薄弱、资金缺乏的困境。实际上,后发工业化国家要走工业化道路,都要首先争取独立自主这一基本的权利。整个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缓慢曲折的发展,首先与殖民势力的双重作用密不可分。同时也普遍性地都受到本国原来的政治经济势力对这种新兴 工业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所以,后发的工业化国家,除日本外,大多数如中国、印度等都在 19 世纪的工业化当中,都有过这样的挫折和困挠。 到新中国建国之后,中国的经济体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背景下,在苏联的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一直到 21 世纪,我们融入到世界市场的这样一个过程,每一步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息息
6、相关。从全球史观的视角来看中国近现代的经济,实际上,中国近代经济在不断纳入到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到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更是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另一方面,从现代化视角来看,则是如何从农业 文明一步步向工业文明迈进的历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方面要与整个世界的发展联系,另一方面,要研究象我们这样的后发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的历程及其特点。 第二,结合具体史实分析、认识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的特点 所有历史特点的描述都应该有一个潜在的参照物,这也是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应该注意到的一个基本规律。具体到中国古代经济来说,不论是农业,还是手 工业,它基本的参照系有两个。 第一个参照系是世界范围内的农耕文明的状况
7、。例如长期领先,这一特点显然是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地区的农耕文明相比 较而言。再比如精耕细作,其实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粗放式的,一样也有刀耕火种,直到唐宋还有大面积的火耕。但是作为整体,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大都是精耕细作。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把精耕细作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的一个特点来说。 第二个参照系就是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内部自身的组织。例如对于古代手工业,尽管几个版本的教材在表述上有差异,但都提到陶瓷、丝织、冶铁。这说明在所有的手工业门类中,这几个行业与其他的手工业门类相比,其规模、产品数量、工艺都显示出了优势。所以把这些作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另 外,特点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
8、来说,是一个无穷尽的问题。不同时代的人能从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特点。特点应该有比较,关键是要找到参照物。在了解具体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概括、归纳进行逻辑上的思考,得出一些特点。例如把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手工业进行比较,还可以把农业与手工业进行比较,甚至与当今农业进行比较。 第三,依据世界与中国历史部分经济问题的不同建构知识体系 从时间上看,世界史的经济问题仅仅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世界近代经济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围 绕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个核心问题按时间顺序安排了四个相关问题即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和两次工业革命四个经济问题),
9、世界现代经济三个单元的主要问题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本专题三课内容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是围绕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本专题两课内容基本上展示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重大经济问题)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构成本专题的三课内容分别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都围绕着世界经济 的联系展开)。 从地域上看,必修二经济活动有中国经济史和世界经济史之分。从古代中国的经济到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三个专题形成了中国经济史的基本完整的发展线索。针对外国经济史,可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个方面来理解。前者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调整等内容;后者涉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上是现代政治多元情况下出现的新的经济模式,也证实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虽然是资本主义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正 如生物物种的多元性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会只是单一的模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相互借鉴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具体体现。这样的联系不仅体现于历史之中实际上也体现在现实之中,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恐怕就有对西方经济的借鉴,市场不是西方的专利。这些联系都是我们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