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技术与社区教育融合理论探讨.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55407 上传时间:2019-02-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技术与社区教育融合理论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云技术与社区教育融合理论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云技术与社区教育融合理论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云技术与社区教育融合理论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云技术与社区教育融合理论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云技术与社区教育融合理论探讨 摘 要:文章在理论上论证云技术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方面是回应信息技术和社会教育融合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回答理论如何保证科学性的两大基本问题。从云技术和社区教育发展的宏观社会背景,微观联动,以及二者融合的影响角度看,二者能而且需要融合。从制度观念、国内外经验、管理水平、资源整合,以及网络社区社会等路径来实现二者融合是完全可行的。 下载 关键词:云技术 社区教育 融合 必要性 可能性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14( 2017) 06-016-03 当前,云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毫

2、无疑问是其中之一,云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便是突出的表现。同时教育领域的关切点突破学校教育扩展到终生教育,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作为新的研究热点日益受到关注。作为信息技术当前或是未来发展方向的云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不可以服务于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发展需不需要新的技术手段如云技术来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因此,论证云技术与社区教育的融合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 一、云技术与社区教育融合何以必要 (一)云技 ?g 和社区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1.教育信息化时代国家政策的回应。大教育观和终身教育的浪潮始于教育界,最终却引起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极大热情和反响。 21 世纪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出现了一个新的技术发展方

3、向 云技术,而教育无疑也必须借助技术手段的进步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上个世纪末,我国颁布的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 “ 发展信息技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 的战略目标,表明国家在积极地营造终身学习型社会,而个人也渴望在正常的学校教育阶段结束后继续接受其他形式的教育来追求自身的进步,社会教育或者 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等便成为新的呼唤和需求。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还是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它们都有别于学校教育 “ 正规 ” 的或是 “ 费时费力 ” 的脱产学习。我国 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 “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

4、度重视。 ”2012 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言同样意义非凡。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2005 年提出的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过程的四阶段理论 1,结合我国云技术和社 区教育的实际情况,能更加科学地探讨云技术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发展规律。这些纲要或计划的制定表明我国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2.学习型社会背景下云技术和社区教育的发展和联动。云技术( Cloud technology),著云台的分析师团队结合云发展的理论总结认为,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

5、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所用,灵活便利。云技术在教育领域发展的表现就是其与教育的融合,比如 MOOC 的出现或是教育云的出现和发展。面对 教育学科体系的 “ 庞杂 ” ,必须研究和分析云技术与分门别类的具体教育的融合问题,本文所探讨的云技术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就是一个新的需要被考量的教育领域。 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的迈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需求,社会教育必须 “ 大显身手 ” 。社会教育 “ 指有意识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 、 “ 社会教育作为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列的三大教育体系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 而 “ 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在特定的地域和范围,即人

6、们所居住的社区所进行的社会教育 ” 。 3社区教育是肇始于20世纪 80年代的青少年校外 教育活动,经过近 20多年的快速发展,其社会价值日益显现, “ 成为国家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民素质的重要抓手 ” 。将云技术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对于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促进社区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谋求全社会大教育观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当前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云技术与社区教育正在出现融合、联动的趋势。一方面,云技术致力于打造自身为全民终身学习服务的平台,重建远程教育被高等教育扩张带来的侵蚀领地的危险;另一方面,社区教育在摆脱发展初期课堂化、娱乐化倾向之后,

7、意 欲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来提升自身的内涵和时代感。云技术本身作为一种技术平台,与社区教育的关系可以认为是 “ 目的 手段 ” 的关系,社区教育的发展是目的,云技术可以作为一种发展的手段,虽不是必须的手段,比如借助于传统的其他手段社区教育也能发展,但是结合现在云技术的优势以及尚未开发出的潜力分析可知,当前社区教育如果以云技术作为手段,能达到的效果最好。因此二者的融合,有彼此相互的需求、有一些共同的基础、有来自于现实的动力,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是 “ 民心之所向 ” ,有助于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灵活学习的实现 。 (二)云技术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影响 1.云技术和社区教育的机遇。

8、 ( 1)丰富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著名的乔布斯之问 “ 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4其实,就目前的情形而言,计算机对社会教育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而言更微弱。 NETP2010 是美国教育中最全面、最系统的教育发展计划,通过回顾和总结近 30 年来企业部门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与教训,对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之所以成效不显的症结进行了准确的把握。过去教育系统没有实现用信息技术支 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只将其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 “ 渐进式的修改 ” ,或是只关注于如何运用技术去改善环境或方式,而不能真正触及教育结构 5。云技术与社区教育的融合,

9、甚至 “ 深度融合 ” ,不是整合,不只是将云技术作为改进手段或方法,而是实现二者的结构性融合。融合不同于过去的整合,抓紧结构性融合的方式和途径是理论的突破,深层次地使二者化一。改变传统以机构或社区为中心的推动,改变政府、机构发挥主导地位的局面,改变传统中教育对象的受动地位,转而突出人的作用,突出全体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既能在理论上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 在社区教育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又能更好地指导开展云技术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实践。 ( 2)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助力。要想真正发挥社区教育的效能,就必须真正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活动。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证明:手段或方式在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手段或方式越

10、先进,效率就越高;效率越高,活动效果就越佳。实现社区教育与云技术的融合,能使社区教育的发展借助云平台中文字、音像、视图等多种集成的先进的传输手段,利用其 “ 摆脱地域 ” 的方便迅捷的资源共享方式以及资源池其他的丰富功能提升社区教育的效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任何一种 教育的发展都不能不抓住每一个可以发展和提升自身的机会。社区教育的发展插上云技术的 “ 翅膀 ” ,也就是获得自身发展的新助力,有助于加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有利于营造数字化、学习化的新型社区,使社区教育能涵盖从学前阶段到老年的各种教育阶段,将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也将切实对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 3)新

11、的教育模式的出现。传统电大与浦东 “ 三区融合、联动发展 ” 的模式,日本 “ 学社融合 ” 的模式以及我国传统上相对零散不成熟的信息技术和社区教育的结合方式都是一些有益的尝试。而云技术与社区教育的融合不同于我国传统信息技术与社区教育的零散结合,其实质在于云技术不同于传统的信息技术。云技术与传统信息技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云技术作为未来信息和技术的 “ 主攻方向 ” ,在于其能提供更有效、更完善的服务能力,利用公共云管理平台( CCMP)能指定实现可用的服务交付模型的软件运营( IaaS),平台即服务( 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 SaaS)的模式业务 6,相较于传统的信息技术有巨大的优势,

12、当然还有其他潜能开发产生的优势。云技术与社区融合出现了社区云或是云社区这样一些理念。云技术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势必会出现云社区教育 或是它名的理念,在走向实践中也就会产生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型的教育模式,这是一种符合发展方向、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的教育模式,根本上符合每一个社区人的利益。 融合的优势是社区教育和云技术的积极意义所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二者融合的一些弊端,考量和分析这些挑战,如何做到趋利避害,使二者的融合更加顺利便是一个重要话题。 2.社区教育和云技术的挑战。 ( 1)云技术自身的挑战。云技术是借助于现代互联网平台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云技术的重要前提是能满足云技术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一般

13、而言包括硬件 条件和软件条件。而其较为高昂造价的技术接入设备、上网条件以及其他的硬件条件,对于发达国家、发达城市而言,也许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处于平均水平较低甚至经济欠发达的城市或是整体经济基础较差的农村而言,这无疑有较大的压力,甚至可能是负担。硬件的解决可能是 “ 一次性 ” 的,当然不排除升级换设备以及维护等问题,但是更大的挑战在软件方面。现代社会对版权的重视以及知识资源的不断更新,由此产生的数次费用才是更大的 “ 瓶颈 ” 所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制约程度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人的因素也不能忽略。主要集中于两方面,首先是 观念的认识和接受,这是巨大的挑 ?稹率挛锞哂性洞蟮纳 ?

14、命力,最终符合人们的利益,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有一个过程,加上云技术自身需要一些技术性的要求,人们的接受时间可能较长。另外就是云平台软硬件的维护、更新和使用必须依赖于一批专业的人员,对于刚刚出现的云平台,相关人员的缺口问题无疑是一个较大的制约。 ( 2)社区教育面临的困难。长期以来,人们的观念上认为学校教育处于教育的 “ 正统地位 ” ,教育的被 “ 窄化 ” 为就是学校里发生的教育活动。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社区居民更习惯接受和参与学校开展的 关于学校教育的一系列活动,而不重视其他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的情况稍好,而社会教育的被忽视就是一个存在已久的问题了。我国社区教育起步较

15、晚,社区教育的人力(行政人员、师资、义工等)、物力(设备、场地等)、财力(政府预算补助、业务收入、社会赞助等)、组织与文化(刊物、活动设计材料、讯息等)等四块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均有很大的欠缺。现实是实现云技术和社区教育的融合的条件和保障恰恰需要从人力、物力、财力和组织和文化这四个方面做通盘的考虑。这四个方面都是实现融合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融合的效果取决于四者中的 “ 最短板 ” 。我国现在 社区现状表现虽然为不同地区有不同情形,但是总体上资源较为匮乏,这直接制约了现在社区教育的发展。 ( 3)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本应是互动的范畴,本应相互依托和相互促进,但是实际上却存在着脱节现

16、象。学校教育如此,社区教育也是如此。现实的情形是处在 “ 高墙之内 ” 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中的理论工作者进行理论的建构,他们批评和埋怨教育实践者专业储备不足,不能有效与之沟通。而教育实践者却是在自己的实践历程中建构“ 属于他们 ” 的理论。他们觉得研究理论的工作者进行的是 “ 乌托邦式 ”的工作,对实践工作的展 开没有什么指导作用,与丰富而具体的实践生活相距甚远,于是拒绝理论, “ 充耳不闻 ” ,甚至持抵制态度。考量缘由,笔者认为有几个方面:一是当下中国的理论研究受实证主义思维,受主客体、价值和事实二元对立影响,促使教育研究成为一种追求普适性的纯粹的科学主义的理性工具,而忽视教育实践活动。

17、二是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地位存在差异,深受沿袭至今的重学轻术的影响。三是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关切点存在差异。理论工作者重学术成果,而实践者主抓短期效益。四是叙述语言也存在差异。理论工作者重于思辨性的宏大叙述,而实践者侧重于丰富性 和可操作性。原因可能还有很多,需要做更多的考虑。 二、云技术与社区教育融合何以可能 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盖奥尔格 ?西美尔在研究社会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科学时,受康德研究的论题 “ 自然是如何可能的 ” 影响,探讨了社会现象何以可能的问题,认为探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现象何以可能是研究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前提。 7同理,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

18、学,也要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何以可能的问题进行探讨。当进一步聚焦于教育现象中的社会教育或是社区教育中时,应该探讨社会教育或是社 区教育的何以可能问题,换言之,就是面对时代和国家提出的要求,针对云技术和社区教育的优势和弊端,对如何实现二者融合的路径做些分析。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普及观念、创新制度 客观而言,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是利弊参半,云技术也不例外。就全球范围而言,对任何新技术出现和应用持漠视甚至抵触态度的大有人在。与曾经出现的信息技术具有很大关联的云技术,在其应用过程中会不会带来曾经出现的网络成瘾、网络暴力、虚拟空间道德丧失等问题?这是困扰人们的问题,也是至今困扰人类

19、生存和存在的问题。在这样惯性思维 的影响下,要想实现云技术与社区教育的融合,显然就显得比较困难,因此,加强观念上的科学引导就必须成为一项先行的任务。普及云技术与社区教育融合的观念,必须得到逻辑上科学充分的论证,也必须从成效和前景等实用目的予以说明。让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以及其他的社区人从理论运行、社会精神、心理层面和实际效益等方面上给以支持,否则,更先进的技术与更多的财力投入也会变得效果不佳。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制度创新能促进技术创新。云技术在当今社会具有巨大的优势,要使云技术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实施科学规范,就必须建立和 完善一套成熟科学的制度作保障,如建立云技术与社区教育融合的经费

20、保障制度、联系制度、具体实施方案等。这样就会促使社区教育与云技术 “ 畅通无阻 ” 的联系和合作,尽可能避免融合进程中的负面问题,使云技术真正为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教育以云技术作为手段,能更加有效地实现服务社区、服务民众、服务社会的目的。制度创新作为保障,才会避免出现工具凌驾于目的之上的 “ 喧宾夺主 ” 的问题和 “ 抓住芝麻,丢了西瓜 ” 的后果。 (二)立足本土、借鉴经验 正如教育学要追求中国化一样,云技术和社区教育融合也必须立足本土,适应本国国 情,适应区域情,适应社区具体情。中国云技术和社区教育发展有自己独特的技术背景和文化背景,必须重视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应做到关注独特的核心概念、专有

21、命题和逻辑体系,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云技术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发展理论和框架,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牢牢把握中国云技术与社区教育发展的脉搏,对云技术与社区教育融合进程中的问题进行本土化的考量和探究,定期发布指导性的报告,将二者融合的新方法、新理念和新模式进行推广和示范,以期有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国际上对云技术与包括社区教育在内的教育的竞争日益加剧。中国云技术 和社区教育的发展不能单纯依赖于自我的 “ 自产 ” ,还应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借鉴其他国家在云技术和社区教育融合方面的 “ 他产 ” 。美国在技术领域发布的极具前瞻性的报告就是应该重点学习的。美国新媒体联盟( NMC)每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就

22、涉及最有可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信息技术的中短期预测和统计分析,这就是一个学习宝贵经验的机会。最近几年的地平线报告的预测显示:现在和未来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趋势集中在社交网络、云计算、移动学习、电子书方面。让云技术融入社区教育,不是云技术在社区教育领域的简单应用,而是涉及到深刻的应 用模式创新等问题。 (三)整合资源、提升管理水平 依据索贝斯提出的 “ 人类服务输送体系 ”8 ,需要建立资源整合的制度化方式,让各服务部门告别 “ 各自为政 ” 的混乱低效局面。在拟定方案阶段要建立和形成完整的服务系统,严格依照社区教育的发展需求的主次顺序及整个环境对云技术需求做出决策。在融合方案的评估阶段,实施

23、有针对性的责任到人的评估机制。在实施方案阶段采用完善科学的系统共享机制,加强彼此联系,避免机构的分散。通过设立社区基金,加强与国外成熟社区的联系,吸引成熟的社区教育投资,接受各方面的赞助和 捐赠。建立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的资源库,加强人员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素质,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 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对政府机构和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提出相应地增长的需求。基于我国国情和社区教育实际发展水平的考量,要想做到云技术与社区教育的真正融合,就必须实行官民结合的管理体制。在政府无力顾及的情况下,要充分考虑让市场走进来。鼓励和支持一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参与到社区教育和云技术的融合中来。还必须建立

24、实现融合的专门机构,可以从社区机构选拔专门人员,亦或让社区人员兼任,还必须引入真正懂云技术的 专家作为管理队伍中的成员。通过科学建立制度,科学建立团队机构,科学管理,政府充当援助协调的角色,在大局面上担当宏观调控的角色,机构和相关人员在微观层面充分考虑区情,灵活调整,使社区管理符合民意国情,充分迸发活力。 (四)发展网络社区、建构网络社会 “ 技术改变生活 ” 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一句流行的广告词,对每一个社会人而言都会感同身受。利用技术推动社区教育创新是客观需求,也是必然趋势。创建网络社区,以技术和网络为载体,将现代社会的线下和线上的交流共享方式紧密结合,建立以现代云技术为手段的新型的 社区教

25、育实现平台。网络社区具有覆盖面广、效率高、交互性强的特点,摆脱了传统地域的制约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传统方式中的经费、优质资源缺乏与不足的境况。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网络社区初期建设投入高,之后维护、更新难等特点,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各地做好云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社区的建设规划,扬长避短,加强政府和市场的配合。 如果说网络社区类似于传统地域上的小区,就不能不 ? 抗夥懦旁叮 ?置于整个社会的宽阔视野之下。建构网络社会是技术发展到今天提出的必然要求。网络社会是社区发展结合信息技术的产物,是顺应终身 教育浪潮的产物。网络社会使网络社区人摆脱了数字鸿沟和地域鸿沟,给不同阶层的人们交流和 “ 面对面 ”

26、 的机会,给草根群体更多的成功机会。网络社区人在充分享有网络社会赋予的权利之时,也需要关注相应的义务,坚守网络道德,不能违法犯罪。网络社会的匿名性和本身可能的漏洞容易引发网络诚信缺失和网络犯罪,这便需要国家加强这方面法律建设和严格监管。因此,对国家而言,如何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便是一个紧迫的任务,而对民众而言,谨慎是再好不过的。 注释: 1杨宗凯,杨浩,吴砥 .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 合 J.教育研究, 2014( 3): 88-95 2侯怀银 .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 J.教育研究, 2008( 12):39-43 3侯怀银 .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 J.教育研究, 20

27、08( 12):39-43 4桑新民,李曙华 .“ 乔布斯之问 ” 的文化战略解读 在线课程新潮流的深层思考 J.开发教育研究, 2013( 3): 30-41 5何克抗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 “ 深度融合 ”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14( 2): 58-62 6Azubuike Ezenwoke, Nicholas Omorebe, Charles Korede Ayo,Misra San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Computer Scie 盖奥尔格 ?西美尔 .社会学 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32 8Souber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 A Conceptual Analysis 作者单位: 1.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2.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作者简介: 1.张雪莲( 1981 ),女,山西大同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思维科学与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基本理论。 2.时益之( 1988 ),男,山西清徐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责编:郑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