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技术进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65211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技术进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技术进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技术进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技术进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利用 FDI 大力推进我国技术进步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利用 FDI 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离我们的预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拟就利用 FDI 促进我国技术进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提高 FDI 对我国技术进步的效应。 下载 关键词 :FDI 技术进步 问题 对策 1978 年我国实现对外开放以来 ,利用外资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1991 年以前 ,我国利用外资以间接投资为主 ,对外借款是吸收外资的主体 ,对外借款一直占据外资的大部分 ,FDI 较少。 1992 年我国年度实际使用 FDI 超过间接投资额 ,占据

2、了主体地位。到 2009年 ,中国连续 18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 2008年共吸收外资超过 900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2009 年虽然有所下降 ,但依然在 900 亿元以上。 一、利用 FDI 促进我国技术进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FDI 的流入深刻地影响着中 国经济 ,尤其是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更全面更深入。但是由于经验、政策等方面原因 ,利用 FDI 促进我国技术进步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我国引进的 FDI 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 ,技术先进性不高 2009 年 ,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 /地区 (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 )(见表 1)。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

3、,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对华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增加。但由于来自该地区的投资主体主要是该地区的中小型企业甚至是个人投资商 ,因此资本档次低 ,对我国的技术溢出作用并不明显。 (二 )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结构和投资 区域上不合理 1、投资结构方面 ,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少 在我国制造业一直是吸收外资的主要领域。同时 ,外商在中国投资的第二产业绝大部分以一般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为主。港、澳、台资企业在要素密集方面倾向于劳动力密集部门 ,占 69.08%,比国外资本高 10.57个百分点 ,而外国资本的劳动力密集型部门的比重也比较大 ,占 58.51%。外商虽然在汽车、电

4、子及通讯设备、电力等技术密集型行业也有投资 ,但所涉及的技术只是中等技术水平或只有生产技术 ,不涉及研究与开发。例如 ,二汽合资生产的神龙汽车 ,连最简单的零部件图纸都是保密的 ;上海大众汽车虽然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 ,但没有运作起来 ,导致合作二十余年来也未获得大众公司的核心技术。 2、投资区域方面 ,主要集中在东南发达地区 ,中西部投资少 而且从投资地域来看 ,外商投资的技术密集型项目一般都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 ,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少。这样严重影响了 FDI 在我国技术外溢的效果。 (三 )外资企业产品的国有化程度不高 要想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获得先进技术 ,国内企业就必须加强

5、与外资企业的产 业关联 ,融入到外资企业的生产链中去 ,为外资企业提供关键性中间投入品 ,提高国产化程度 ,促进技术扩散。以此为依据 ,上海浦东新区 80家投资总额在 1000 万美元以上的 FDI 企业进行调研。结果显示 ,共有 93%的FDI企业由技术扩散行为。占总数 77.5%的企业处在浅度国产化 ,深度国产化的占 FDI 企业总数的 16.25%,而进入技术创新阶段的 FDI 企业只有 5 家 ,占6.25%(谢洁 ,1998)。结果表明 ,FDI 企业的技术扩散效应极其有限 ,中方并没有真正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四 )、我国制造业技术承接与吸收方面存在的问 题 在 20 世纪 80

6、年代初 ,我国就重视技术引进后的消化问题 ,但我国企业重视设备引进 ,技术消化吸收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调查表明 ,我国具有消化吸引基础上再创新的企业仅占 18.75%,能够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引进的企业 31.5%,两项合计仅半数企业能消化吸收引进技术 (杨先明 ,2004)。 我国企业在引进技术中普遍存在技术依赖心理和短视行为 ,表现为大量引进硬技术的设备 ,很少引进软技术的技术服务、咨询等 ,这就难免被掌握着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利用。 (五 )、在我国教育水平低下 ,人力资本积累 少 ,FDI 技术转移成本较高 ,溢出速度较慢 人是知识的载体 ,对外来知识的吸收能力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源状况

7、 ;同时FDI 技术的大面积扩散与传播更需要相应的一定规模的人力资源存量。能否有效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 ,并加以消化、创新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国教育水平的高低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二、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进步效应的对策分析 (一 )改善资金来源国结构 ,吸引技术含量更高的资本 在引进外资的地区选择上 ,除了继续扩大利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外 ,应更重视引进欧美国家的投资 ,将引进 欧、美、日、韩等大型跨国公司投资作为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 ,必须针对大型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尤其是对中国投资的特点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尽快提升对他们的吸引力。 (二 )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 外商

8、在华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均不合理 ,这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因此有必要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 ,如积极引导外商向商业、外贸、民航、电信、旅游资源开发、金融、保险、教育、卫生、城建、咨询服务、建筑、农业、环保、电力、石油、天然气、公路、城市基 础设施等领域投资。 (三 )积极引导跨国公司以合营方式投资高新技术产业 我们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除了解决资金缺口的问题外 ,更重要的是在利用外资的同时 ,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要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必须积极引导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 ,而且应该采取合营的形式 ,避免独资化趋势。 为促进

9、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 政府应进一步开放高新技术领域 ,健全和规范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 ;放宽股权比例限制 ,对中方无明显竞争实力的项目应允许外方全部以技术、营销和管理等要素折价入股 ;加大对外商投 资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等。 (四 )提高企业关联程度 ,强化外资企业技术扩散 跨国公司是投资全球化的公司 ,是生产全球化的公司 ,也是商品全球化的公司。所以尽管跨国公司竭力控制其新技术的泄漏 ,但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不能孤立发展 ,必然参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分工 ,融入到世界的产业链中去 ,在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前后关联之间溢出技术。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 ,打破地方保护

10、主义 ,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制度 ,改善市场竞争环境 ,提高市场竞争程度 ,促进外资企业的技术扩散。 (五 )培养国内企业的学习、吸收和承接能力 ,提高技术扩散的实效 FDI 携先进技术进入东道国 ,为发展中东道国提供了技术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但东道国能否真正通过模仿和学习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 ,则取决于东道国的技术吸收能力行业的技术吸收能力 ,其中 ,人力资本投资、金融市场效率、基础设施和研发投入等是主要因素。事实证明 ,单纯寄希望于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 ,并利用其技术扩散效果培育出能与外资企业相竞争的国内企业是不切实际的。 (六 )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和开发机构 虽然研发国际化并不是一

11、个新的国际 现象 ,但近年来的发展表现出新的趋势 ,即研发国际化的迅速增长、研发国际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投资海外研发的兴起和成长。其技术溢出具体途径主要有 :一是由于 R&D 机构在华数量的不断增加 ,从而使我国科研开发组织管理的制度安排得以更新。二是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已经逐步由总部领导下的独立研发体制转变为采用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的方式成立研发机构 ,这样将大大有助于中国企业近距离的学习先进技术 ,有理由中国企业进行技术模仿。三是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有利于我国企业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技术整合 ,早日入盟跨国公司 主导的技术研发活动。所以 ,我们应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

12、立研究和开发机构 ,以便更好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 杨先明等著 .国际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与中国技术发展 .科学出版社 ,2004 谢洁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扩散 .国际经济合作 ,1998 陈漫 .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实效分析 .战略与管理 ,2001 斯蒂芬 ?扬 ,蓝平 .华直接投资中的技术转让 .经济与管理论丛 ,1998 吴文武 .跨国公司新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李以学 .国产业技术进步的 问题与对策 .管理世界 ,1999 远德玉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比较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唐春雨 .国公司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因素分析及机制研究 (硕士论文 ).2005 郑先武 .形势下中国利用外资的对策建议 .世界经济研究 ,2000 王蕴琪 .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及技术扩散效果分析 (硕士论文 ).2003 (责任编辑 :刘旭华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