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质疑.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75049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质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质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质疑摘要:语文教学离不开质疑。提问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切入点。它伴随着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但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往往用于课程内容的知识组织并安排得井井有条,每一个细节都会详尽,是一种完全说教、灌输,完全解释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是比较规范的,不好的甚至不敢问问题,这无疑压抑学生的问题意识,禁锢停滞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成为一个无法摆脱的瓶颈。因此,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提问精神,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如何把握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提问,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现在,我通过自己在这方面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与大家交流一下。 下载 关键词:小学语文;训练质疑;能力提升 质疑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时,他们积极读书思考、努力探究问题之际。因此,训练学生质疑、释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训练时,可采取定向的形式使学生围绕一个中心,有一定的目的,循着一定的线索进行。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从课题入手,训练学生发现问题。 课题,有的概括了全文内容,有的点明了文章中心,有的明示了文章思路,学生一旦能审题生疑,便可使阅读产生明确的目标,使学生为实现目标而积极参与学习。 1、名词性课题。若是动物,可从它的外形、特点及生

3、活习性二方面质疑;若是物件,可从它的形状、结构及用途等方面质疑;若是地名,可从它的环境、在哪儿等方面质疑;若是人名,可从他的职业,外表、品质等方面质疑。 2、动宾式课题。如称象、放风筝,可依循记叙文六要疑:谁在何时何地做此事?为何要做?经过怎样?结果如勿合 3 偏正式课题。可抓住修辞部分质疑。如镜泊湖奇观,可问:“奇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镜泊湖有奇观?把“奇观删去,直接用“镜泊湖”做课题怎样? 4、联合式课题。蛇和庄稼可先理清事物,再抓住联系提出。“蛇”和“庄稼”各有什么特点?为为什么把它们连在一起课题? 以上通过学生对课题产生兴趣,产生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去理文,很快地,学习的重点就得到了解决

4、,使学习、吸收知识走上了捷径。 二、品味词句,训练学生抓住问题 词句是构建一篇文章的最基本单位。有些词句在文中起着牵发动全身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品味这些词句,训练学生抓住问题。 1、换比法。琥珀一?n 有这样一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两只小虫被松脂包住的情形,将作者同情、惋惜等复杂的情感流露出来。为品味作者的情感,可采用换比法: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松脂包住了两只小虫”,而要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呢?带疑阅读,在比较中便可自然领悟到其内涵。 2、删比法。翠鸟第 3 自然段,在描绘出翠鸟捕鱼动作迅速后,又写道:“只有那苇杆还在摇晃,水波

5、还在荡漾。”可启发学生删比质疑:既然上文已经把翠鸟的动作敏捷写出来了,为什么要写这句话?删掉它可以吗?通过品读,便可体会到作者匠心所在。再如称象在介绍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引导学生读中质疑:把才”字删去效果怎样?通过分析,学生们理解到,一个“才”字,强了曹冲“年纪小”,突出地赞扬了他人小才大、善动脑筋、巧解问题的好品质。这恰到好处,从曹冲解疑得到了启迪,从小培养质疑的好习惯。这样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抓住内容,训练学生解决问题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大都是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篇。若抓住文章精心布局,含蕴深意之处质疑,对课文的感情就会更深。 1、揭示矛盾。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一句这样的话:“一位满

6、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柱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焦急和耐心岂不矛盾?细细品味,“焦急”是写盼望灵车的心情,渴望灵车快来,再看一眼敬爱的周总理的迫切心情;“耐心”则是表现等灵车的心情,不管天气多么寒冷,不管还要等多久,都要一直等下去。这一矛盾心理,集中表现出入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敬仰、爱戴、怀念之情。 2、联系生活。如做风车的故事一课,牛顿因为讲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而受到嘲讽,风车也落地摔地坏了。这时,“他捡起摔坏的风车,心里难受极了,但是没有流一滴泪。”按照学生们的生活经验,“难受极了”肯定会流泪的,可牛顿为什么“没有流一滴眼泪”?学生们一定会因此而生疑。“难受”而不流泪,

7、正说明牛顿从此事中已受到深刻的教育,暗下决心,发愤学习。这样写,可以充分表现牛顿此时自责惭愧而又不气馁的复杂内心活动。 3、体察变化。大海的歌有这样一句:“那是咱们自己的钻探船。”此句在课文中出现两次。第一次句末是句号,第二次句末是感叹号。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同样一句话,为什么标点不一样?使他们通过分析理解到,一个叹号,深深地表达作者为祖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那种自豪之情。 4、品味修辞。或为抒发感情,或为增加文采,文章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在教学当中,我启发学生反复理解这些修辞,以获得对课文的更深理解。难忘的一课一文中,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一句重复三次

8、。通过学生品味,体会到作者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思想感情变化,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和台湾同胞热爱祖国,憎恨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感情。由于我注重得法地在语文课中训练学生质疑,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得轻松,我教得自然,教学效果倍增。 总之,训练学生质疑问难,将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能迅速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的听、说、读、思、写能力提高了,这样也会对语文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疑能力,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但愿“训练学生质疑教学”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在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