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16开.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3511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16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16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16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16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16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无脊椎动物 体内没有脊柱 1、腔肠动物 ( 1)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 2)代表动物:水螅、海蛰、海葵、珊瑚虫等。 2、扁形动物 ( 1)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 2)代表动物: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 3、线形动物 ( 1)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 2)代表动物:蛔虫、蛲虫、钩虫、丝虫、线虫。 4、环节动物 ( 1)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 2)蚯蚓: 生活环境: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昼伏夜出。

2、运 动: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 呼 吸: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氧气可溶解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 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蚯蚓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 第二,能提高土壤肥力 第三,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 第四,处理有机废物 5、软体动物: ( 1)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 2)常见的软体动物有:河蚌、蜗牛、 乌贼(贝壳退化成内骨骼) 和章鱼(贝壳退化成内骨骼)等 ( 3)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 有害:有的危害农作物,传播疾病 6、节肢动物 ( 1)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3、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 2)代表名称:虾、蟹、蜘蛛、蜈蚣、苍蝇、蝗虫等。 昆 虫: 2 ( 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 100 万种,也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 2)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 3 对足, 2 对翅,都生在胸部。 ( 3)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 ( 4)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 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 5)昆虫的外骨骼不会随身体生长,因此会发生蜕皮。 二、脊椎动物 体内有脊柱 7、鱼 ( 1)运动器官:尾鳍 控制并保持前进方向) 胸鳍和腹鳍 保

4、持平衡 尾部和躯干 产生前进的动力 ( 2)呼吸器官: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口与鳃盖交替张合。 ( 3)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 能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来取食和避敌。 用鳃在水中呼吸。 ( 4)鱼离不开水的 原因:呼吸器官是鳃,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 8、两栖动物 ( 1)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 2)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 雌雄异体,水中产卵,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 3)代表动物:大鲵(娃娃鱼)、青蛙、蟾蜍

5、、蝾螈等。 9、爬行动物 3 ( 1)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 2)代表动物:龟、憋、蛇、鳄等。 10、鸟 类 适于空中飞翔生活的结构特征 ( 1)外型:流线型或梭型结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 2)运动:有翅(翼):羽毛、翅膀展开利于飞行 胸肌发达,骨轻,长骨中空,有利减轻体重 ( 3)消化:角质喙,无牙齿,食量大、消化快、直肠短,排便快,没有膀胱,不贮存粪便,减轻体重。 ( 4)呼吸:用肺呼吸,气囊辅助肺的呼吸,呼吸一次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进行双重呼吸。 ( 5)循环:心脏 4 腔,输送氧的能力增强,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

6、体温高恒定, 42 度左右。 11、哺乳动物: ( 1)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如兔、大熊猫 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呼吸:用肺呼吸; 循环:心脏有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 体腔:有膈分为胸腔和腹腔, 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 ( 2)兔: 体表:被毛(保温) 呼吸:用肺呼吸, 循环: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 消化:牙齿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与植食性生活相适应。 神经:神经系统发达调节体温,体温恒定。 生殖: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 4 运动:跳跃(后退比前腿发达) 12、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的区别: ( 1)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

7、维持体 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 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 2)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 1)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或骨骼肌)组成 ( 2)骨胳肌结构: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肌腱, 骨胳肌特性: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活动的。 ( 3)运动的产生过程: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 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会牵动骨头绕关节活

8、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 4)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运动。 ( 5)关节的结构图:如右图 ( 6)骨、关节、骨骼肌的协作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双手自然下垂同时处于舒张状态,双手 有重物同时处于收缩状态)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动物的行为分类: 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 等; 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5 (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

9、蛛织网、蜜蜂采蜜、母鸡孵蛋、小鸟喂鱼、幼袋鼠吃奶、鸟的迁徙。 (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 3、动物学习行为意义: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第三节 动物的社会行为。 1、 社会行 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如白蚁群体、狒狒群体 2、 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有的还形成等级 3、 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

10、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蜜蜂跳舞 动作 黑长尾猴 声音 蚂蚁 气味 蝶蛾类昆虫 性外激素(气味)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 1、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 维持自然 界中生态平衡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帮助植物传粉、播种 2、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 3、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11、4、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如用瓢虫杀灭、控制棉蚜数量。主要方法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二、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动物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等,与生物反 应器和仿生关系密切。 2、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即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 它可节省费用,简化程序和减少污染 3、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方法。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6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观察菌落 ( 1)接种:将少量的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这个过程叫接种。 ( 2)菌落:一个

12、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 3)列表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大小 形态 颜色 细菌菌落 一般比较小 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白 真菌菌落 比细菌菌落大 霉菌形成的菌落表面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多种颜色 2.细菌和真菌基本的生存条件: 水、营养物质(有机物)、适宜的温度 第二节 细菌 1.细菌的发现 ( 1)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细菌。 ( 2)法国科学家“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 1)形态:细菌个体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 ( 2)结构: 基本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 组成,没有成型的细胞核

13、。 附属 结构包括鞭毛(运动)、荚膜(保护)、芽孢(休眠体) 3.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速度快) 4.营养方式:异样(包括腐生和寄生) 第三节 真菌 1.真菌的分类 真菌 多细胞真菌(由菌丝集合而成) 单细胞真菌 大型真菌 霉菌 如:香菇、木耳、灵芝等 如:青霉、曲霉等 如:酵母菌 2.真菌的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3.真菌的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4.营养方式:腐生、寄生和与动植物共生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7 2.引起植物和人患病 3.与动植物 共生 如:地衣:真菌和藻类植物共生 根瘤:根瘤菌和豆类植物共生 动物肠道中的细菌,制造

14、维生素,帮助消化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发酵食品的制作 用途 原理 酵母菌(真菌) 酿酒 发面 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二氧化碳和少量乳酸 乳酸菌(细菌) 酸奶、泡菜 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霉菌 (真菌) 制酱 醋酸菌(细菌) 制醋 2.食品保存 ( 1)食品腐败变质原因:细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的腐败变质。 ( 2)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或 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 ( 3)食品保存的方法:脱水法、高温灭菌真空包装、低温保存、加入抑菌物质等 3.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 1)抗生素 真菌产生,可以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如:青霉素等

15、 ( 2)转基因细菌制药 把其他生物的某种基因转入细菌内部,使细菌能够生产药品。 如:把人的胰岛素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内,生产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胰岛素。 4.细菌与环境保护 ( 1)沼气池:利用甲烷菌(无氧)分解有机物,处理人粪尿,生产清洁能源沼气。 ( 2)污水处理:利用细菌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 3)垃圾处理:利用细菌真菌 分解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高温堆肥。 第五章 病毒 1.19 世纪末, 伊万诺夫斯基 在烟草花叶中发现了“滤过性病毒”。在 20 世纪初,科学家首次用 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 杆状 颗粒。 2.在 电子显微镜 下,可以看到病毒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比细菌 小 得多,只能用

16、纳米来表示它们的大小。 3.病毒 不能 独立生活,必须 寄生 在其他生物的 细胞 内。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 动物病毒 、 植物病毒 、 细菌病毒 三大类,其中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也叫 噬菌体 。 8 4.病毒的结构简单,由 蛋白质外壳 和内部的 遗传 物质 组成,没有 细胞 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 活细胞 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 遗传信息 ,利用细胞内的 物质 ,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它的繁殖方式。 5.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 结晶体 。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毒便侵入 活细胞 ,生命活动就会 重新开始 。 6.由病毒引起的 流行性感冒、肝炎、手足口病 等,严重危害

17、人体健康。被称为世纪瘟疫的艾滋病 ,也是由病毒引起的,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彻底治愈的方法。 7.疫苗就是经过人工处理的 减毒的 的或 无毒 的病毒。如人们用接种牛痘疫苗的办法,预防由 引起的天花。 第六单 元 生物的多样性极其保护 1、生物分类 概念: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属不同的等级 ,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2、植物所属类群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对植物进行分类主要观察其形态结构,如被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花、果实、种子是被子植物分类最重要的依据。 3、动物根据

18、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 脊椎动物由简单到复杂顺序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 脊椎动物学主要类群有 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 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4、 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物种越多,但物种间的相似程度越小,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物种越少,而共同特征越多 5、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它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多样性(即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 生物种 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者关系

19、: (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生物种类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 ( 2)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 (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6、 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9 7、利用基因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典型实例: 美国引进我国的野生大豆与当地品种杂交,培 育出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8、

20、生态系统包括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9、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的影响 10、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是银杉;被称为中生代动物的“活化石”的是扬子鳄;中国鸽子树(珙桐)也是植物界的“活化石”。 11、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们 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就是自然保护区。 12、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我国现已建成许多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自然保护

21、区。 13、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护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发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14、人们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 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15、作为一名公民,在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应当如何做? 人人都来植树造林; 开展爱鸟周活动; 人人都来消灭白色垃圾; 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打鸟,不攀折花木等。 16、各种生物类群常见代表生物 藻类植物:水绵、衣藻、海带; 苔藓植物:葫芦藓 蕨类植物:肾蕨 裸子植物:油松 、侧柏、水杉 单子叶植物:玉米 双子叶植物:向日葵、花生、大豆 10 原生动物:草履虫 腔肠动物:海蜇、水螅、珊瑚虫、水母 软体动物:河蚌、蜗牛、乌贼、田螺、鲍鱼、贝类 环节动物:蚯蚓、水蛭、沙蚕 节肢动物:蝗虫、蜜蜂、虾、蟹、蜘蛛、蝎、蜈蚣、蚰蜒 甲壳动物:虾类、蟹类 鱼类:鲫鱼、带鱼、鳙鱼、海马 两栖类:青蛙、蟾蜍、娃娃鱼、蝾螈 爬行类:蜥蜴、壁虎、龟、蛇、扬子鳄 鸟类:鸽子、猫头鹰、鸵鸟、野鸡 哺乳类:猫、狗、蝙蝠、鲸鱼、鸭嘴兽、海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