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学习题及答案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把握?答: 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第一,应当肯定,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否定这一点是不对的。第二,社会学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第三,在对社会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调一致。2、社会学如何为社会服务?答: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主要通过其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为社会服务。3 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答:(一) 社会学与
2、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与 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三)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四) 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或政治科学;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4 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答:(一) 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第一, 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 、为什
3、么(解释) 、将来怎样变化(预测)第二, 社会学不仅提供县城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觉、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二)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第一, 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长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 ,增强自觉性,是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第二, 社会学以自己的饿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度正确的饿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5 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4、答: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同时又要注意吸取,借鉴外国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要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既要注意防止一切照搬,又注意避免一切拒斥。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做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答:社会运行条件是为实现社会良性运行而注意创造的内外主要条件:(1) 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2) 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3) 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条件。(4) 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5) 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6) 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7) 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
5、效应。异:社会要素主要是从影响、支配人类生活的要素方面所做的研究;功能主义主要是从影响社会生存与发展需要方面所做的研究;社会条件主要是从影响社会物质精神生活条件所做的研究;社会运行条件主要是从影响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条件方面所做的研究。同:这几个方面都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面所做的研究。2、 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转性效应答:所谓转型效应,主要是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3、 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机制的主要含义和分类答:含义: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
6、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的说,也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分类: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罗斯曾根据社会秩序的形成过程,将社会秩序分为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类似地,我们可将社会运行机制分为自发机制和人为机制;第二,按社会运行机制的作用领域,可将其分为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心理机制。第三,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将各种“可观察后果“区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类似地,我们也可按社会运行机制的表现形态,将其分为显机制和隐机制。第四,按社会运行机制的层次,可将其分为一级社会运行机制、二级社会运行机制、三级社会运行机制、四级社会运行机制。4、 如何把握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
7、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答:内容:动力机制(一) 、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源社会需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运行的动力,在于它自身的内在属性:(1)需要与满足两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2)社会需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运行动力,还在于它有一种永不会满足的特性。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动力结构、运作过程、运作方式与手段三个部分组成。(二) 、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结构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外围结构与内核结构两个部分组成。外围结构又包括动力主体、动力受体以及动力传导媒介。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内核结构包括动力源、动力方向、动力贮存体和社会行动四个要素。(三) 、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运作过程与手段社会主
8、义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运作过程是围绕提供适度社会动力展开的。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五个环节组成,即动力源的开发、动力转化、动力培育、动力分配、动力监控与反馈。整合机制 社会整合是指利益的协调与调整,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社会运行整合机制,则是指影响社会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社会的作用原理。社会运行整合机制由三部分组成:整合对象、整合中心、整合过程。激励机制 社会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
9、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激励机制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激励标准、激励手段和激励过程。控制机制 从结构上分析,社会运行控制机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既控制手段,控制对象和控制过程。保障机制 在现有的众多的“社会保障“定义中,有两点却是共同的:第一,保障的对象都是那些生活遇到困难,需要社会救助的社会成员;第二,保障的手段都是一些援助性的措施,如福利,保险,救济等等。相互关系:5、研究社会运行条件和机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答:从理论方面的意义看,社会学研究的种类很多。按研究方法来分,有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按研究层次来分,有微观研究、中观研究、宏观研究;按研究性质来分,
10、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按研究角度来分,有结构研究、功能研究;按研究领域来分,种类更多,如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工业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法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管理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等。从而这种研究有助于我们沟通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从实践方面的意义看,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运行机制,有利与社会学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改革服务。第三章 社会和社会运行1、简析“社会“的概念。答: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答:整合;交流;导
11、向;继承和发展3、什么是社会运行?答: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各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4、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作出评价?答:综合性原则运用的基本途径:理论综合研究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协调性原则所谓协调性即社会多种要素、社会各部分间的相互配合.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包三方面: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结构与功能间的协调满足需要的原则 5、试析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关系。答:(1)血缘、业缘、地缘关系都是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2)业缘关系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三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第四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1 什么是
12、文化?答: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2 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 答:一、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二、主文化与亚文化三、主文化与反文化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3 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答:文化中心主义,亦称文化种族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
13、式。文化相对主义,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他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二者从两种极端的立场看待文化模式,是错误的。4 什么是文化震惊和文化边际?答:所谓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5 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答: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三、文化使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
14、有哪些发展?答:含义: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发展:一是强调研究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亦即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二是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2、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答:(一) 初始社会化初始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二) 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
15、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三) 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四) 逆向社会化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五) 再社会化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以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主体各有哪些?各自的作用及特点是什么?答: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一) 语言能力(二) 思维能力(三) 学习能力(四) 较长的依赖生活期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 一) 家庭首先,家庭教育和
16、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的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发生影响。(二)学校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其特点主要有: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再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三)同龄群体所谓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同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四)工作单位首先,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其次,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五) 大众传播媒介所谓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
17、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4、关于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主要有哪些理论?它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每个人独特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将“人格“与“人品“等同使用,指的是一个人的道德素质。1、库利的“镜中我“ 理论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与库利同时代的另一位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G.H.Mead, 1863-1931 年)也曾研究过自我意识的形成。 “主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和“客我“是相互建构的。“客我“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有了较大的扩展。到了博弈阶段孩,子需要和
18、能够扮演的角色的范围更加扩大,开始观察、理解和模仿“一般化他人“的角色。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他强调的是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特别是性的因素。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4、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 岁1 岁) 。(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 岁3 岁) 。(3)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 岁5 岁)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 岁11 岁)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 。(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 。(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二)
19、生命历程理论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时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该理论创造了一系列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使这样一种理念能够比较有效地落到实处,不至于停留在假设阶段。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请简述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内涵、过程和社会功能。答:一、政治社会化所谓政治社会化,简单地说,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二、道德社会化所谓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
20、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第一个阶段为“他律阶段“,时间大约在 5 岁8 岁。第二阶段为“自律阶段“,开始于八九岁之后。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将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1)前习惯层次。(2)习惯层次。(3)后习惯层次。科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的社会化道德过程都会经历全部三个层次六个阶段,特别是第六个阶段,是道德社会化的最高境界,只有少数修养极高的人才能达到。但是,道德社会化的上述顺序却是不可改变的。第六章 社会角色1. 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答: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至少有四个重要来源。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运用了这个概念,
21、其中以乔治米德德 研究最为著名。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2. 试述社会角色的类型。答: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3. 试分析社会角色的扮演。答: 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承担这个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一、社会角色的确定在社会舞台上,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的扮演任何角色。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也先要有一个确
22、定的过程。二、社会角色的表现人们在确定了所要承担的角色后,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宣布某人为某一社会角色固然重要,但要让人们相信他是一个社会角色,就要通过一系列的环节使他表现出来。一布景与道具二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三前台、后台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三、角色的扮演过程静态的几个方面,而且以上关于社会角色的表现是从静态上对角色扮演的考察。角色扮演不仅表现上述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角色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一对角色的期望二对角色的领悟三对角色的实践4. 怎样运用角色距离理论。答:(1)在管理或人事安排上,为使一个人充分显示其才能,就不仅应将他安排在与其品质相应
23、的角色上,而且应该放在对他带有一定“挑战“意味的角色上。(2)当一个人屈居在与其才能不相适应的角色上时,他需要有朋友为伴。(3)表现角色距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尽量使自己独立,与情景相分离;另一种是几个人在一起形成新的互动。5. 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答:(1)使人的角色单一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觉悟;(2)社会要长期互动,为角色规定明确的规范;(3)从各个方面避免角色中断问题;(4)角色失败者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振作起精神,以崭新的面貌面对新的问题。第七章 社会互动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答:因为个体的社会化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在互动中才能发展出个性
24、与自我。正如社会学家库利所说:“人性是逐渐形成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共同参与,他不能获得人性, ,而人性会在独处中衰退。“乔治米德认为是互动产生了自我自我必须在社会过程中,在互动中才能得到解释。互动还是社会形成的条件,正是在互动的基础上,人类才一层层的而建筑起整个社会。2、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答:一般而言,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3、 请说明意义与互动的关系?答: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景;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的。它既不是预先已经预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25、而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4、 二人关系中互动与三人关系的互动有什么异同?答:相同:都是一种社会互动的情景。异:二人关系具有排他性,亲密性,但也可能因亲密性而是冲突更加强烈;三人关系的亲密性不及二人关系,因为当两人发生冲突时由于相互关系的不同第三者可能扮演不同角色。5、请谈谈你对合作与竞争的理解。第八章 社会群体1 、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社会群体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基本特征:(1)
26、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 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2、什么叫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答:群体凝聚力也称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包括成员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 (1)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都对群体凝聚力发生重要影响。 (2)从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来看,这两种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也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状况。 (3)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着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也
27、直接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高低。 (4)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来看,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的是否具有合法性,这些都对群体的凝聚力有很大的影响。 (5)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尚有不存在分裂性因素,当其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3、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答:意义:(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4、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答:(1)成员有限。(2) 成元件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 成员间相互扮演多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4) 成元件的交往富于感情。(5) 成员难以代
28、替。5、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初级群体的变化?答: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随着这一转型过程的推进,初级群体的性质和地位都将发生变化,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从社会成员资格的获取看,现在,人们选择、组合出击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第九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1、人类“初级生活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人类“初级生活圈“主要包括爱情、生活方式、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年龄构成。2、 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由哪些异同?答:生活实体方面:同:二者均包括共同生活异:婚姻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
29、义包括持续的性关系,而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还包括实体婚姻和孩子。社会设置方面:同:二者均包含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异:婚姻是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而作为社会设置,家庭的定义强调的是: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力义务关系。对于家庭的一切社会设置,都是围绕着孩子旋转的。3、 婚姻过程由哪些主要环节?答:婚姻准备与结婚婚姻的维系 发展与破裂4、 性社会学的基本命题有哪些?答:(1)人类的性行为是经过社会化的;(2)人类的性行为不是个人的单独行为,而是处于交往当中的人际行为;(3)人类的性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也对社会发挥着
30、作用。5、 社会性别理论与以往的性别角色理论有哪些主要异同?答:同:二者都是通过一整套文化模式、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规范表现的模式来进行性别定轨。异:社会性别理论通常认为,这种“社会性别定轨“严重损害了个体的权利和发展,对于女性尤其如此,它不仅是男女不平等和性别对立的产物,而且是维系这种局面的基本工具。性别角色理论是一种“先赋角色“,认为性别是先天的、生物的、第一性的,此理论倾向强调性别的生物属性,强调个体对性别角色的遵从。随着发达国家中的妇女运动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女权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原有的性别角色概念,逐步发展变化为“社会性别“的概念体系,而且仍在不断前进之中。第十章 社会组织1. 怎
31、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答:(一) 社会组织的含义:一种是广义的组织; 一种是狭义的组织。(二)社会组织的特征(1)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2)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3)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特征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第一 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第二 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第三 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3、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答: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4 简述科层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答: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
32、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其特征:第一,明确的分工;第二,明确的职权等级;第三,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第四,私人关系合共无关系的分离;第五,量才用人;第六,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问题;现代民主主义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即:一方面人们强烈的要求个人的权利得到保护,尊重个人作为人的尊严;另一方面,又是要求组织活动的理性化和制度化,以体现效率至上的信念。5、简述组织理论给我们的启示。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讨论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答: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是指个人社会属性的复合性。两种表现形式:第一,场合地位的多重性。个人的场合地位取决于所属群体的数量以及活
33、动领域的范围。第二,素质地位的多重性。2、考察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分析宏观社会结构及其运行的重要内容。3、.对邢台阶层状况的研究进行调查研究。4、理解合理社会流动具有量的和质的规定性。答:就整个社会而言,至少应该包括量的合理性与质的合理性两个一般标准。量的合理性,即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承受力的流动量,使社会流动量保持在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容纳能力之间的特定阈限内。质的合理性指社会流动所体现的原则要与社会的基本制度要求相适应。第十二章 社会设置1、身边的社会规范的作用?答: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规范可以维持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秩序,为我们提供了行为指导,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他人行
34、为反应的一般模式。2、我国经济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关系答: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和成长,意味着市场中出现了多种不同于公有制形式的产权主体,他们在市场中相遇,要求彼此尊重各自的产权,追逐各自的资本增值利益和目的,这种需要以产权明确为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其他一系列经济设置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才能更好的调整竞争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第十三章 社区1.如何理解用“社区“来作为“coommunity“的对译语?怎样认识“社区“概念内涵的拓展与中国社会转型以及社会学本土化之间的关系?答: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
35、域。社区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1)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2)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3)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共同生产和其他活动。(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2.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有什么特点?答:工业引入乡村,走具有“草根工业“特色的经济振兴之路;城-镇-乡网络正在形成。3、如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待中国当前城市和农村的社区建设?答:我们要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第一,优先发展乡村社区的模式;第二,重点发展城市社区理论模式;第三,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4、“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相比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