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教育简史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 1生产劳动;社会生产 2祭祀活动 3书;数 4国学;乡学;大学;小学 5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6 兴学技重、选士、独尊儒术 7 。 124;教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 8 。隋唐;孔颖达会同诸儒 ,五经正义 9 . 进士科 10 .大成至圣文宣王;孟子、儒学(理学) 11 .276 12.出身门弟之分 13.太学;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祭酒 14.太医署;医科、针炙科、按摩科 、咒禁科 15 汉代 16.县考、府考、院考 17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18 乡试、会试、殿试 19 杭州
2、沽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学堂 20 史籀篇 21 状元、榜眼、探花 二、名词解释 1.六艺 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2.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为:礼不下庶人、政教合一、官师不分。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教育被官府垄断,民间无学校教育可言。 3.稷下学宫 是战国时齐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方提供条件和设施的私学联合体。其办学特色
3、有四:不治而议、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管理规范。稷下学宫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生守则 弟子职。 4.六学二馆: 唐代教育体系完备,在中央设立国子监,下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都是儒学,书学、算学、律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是集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5.三舍法: 宋代熙宁四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生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三舍法的实行强化了学校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太学的学业与入士作官直接挂钩,从而提高了学
4、校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6.监生历事: 明洪武五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监生历事之制。历事即“历 练政事”,是实习官吏的制度。凡在监十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实习吏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 3 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历部备案待选,仍令继续历事,遇到官缺,依次补用。 7.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 年 ),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它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的学习内容是辞赋、尺牍、书法、绘画等。学生全部由州郡荐举或三公辟召而来,相当于察举正式科目出身,入学享有俸禄,相当于正式吏员,而且他们的待遇高于太学生。西汉统治
5、者兴鸿都门学的目的是造就一支新的士人队伍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作为 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8.文翁兴学 西汉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选拔一些人才送到长安进行培养,而后返回蜀郡,兴办教育事业。中国古代教育史称之为文翁兴学。 9.学田 拨充学田是在物质条件上为地方学校的维持提供保障的一项措施。由朝廷拨给学田始于北宋乾兴元年( 1022),熙宁兴学期间,朝廷又召令给各地州学拨充学田,学田即属学校所有的田产。学田除由政府拨给,也有由地方官绅捐赠,或由学校筹款购置。 10.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执教时所创立 的一套完备的教学方法。胡瑷以“明体达用
6、”为宗旨,打破只读儒家经典的单一学习模式,实行分斋教学。经义斋仍以学习儒经为主,治事斋则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目。学生治一事,兼一事,相当于现在的主辅科兼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宽,注重实用。 11.讲会 “讲会”是书院的重大教学研究活动,不仅有本院教师讲学,也聘请社会名流或其他书院的学者到本院参讲。书院的这种门户开放风格,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也开阔了学生视野,深化了教学。 12.次相授业 是私学大师实行的一种逐次传递学业的方式,即先由教师教 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可以二传、三传乃至更多。次相授业使一个教师可以通过逐次相传的方式教授众多弟子。 13.“
7、三、百、千” 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简称。“三、百、千”是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蒙养教材,这类教材以识字教学为主,同时传授一些知识和道理。 14.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的选士制度,选官事宜主要由各级中正官主持。中正的职权是对本籍贯士人的“品”(家世)、“状”(才德)予以评价,按三等九级定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然后逐级上报到司徒,司徒咨吏部待用,按品级高低,授予相应的官位。 15.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题目都出自“四书”或“五经”的文字,是阐述经文义理的作文;写作宗旨是“代圣人立言”,即必须以
8、圣人的口气训释,而不得以作者的身份去发挥;文体要求严格,文章开始部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正文部分分为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两两比偶,构成八股,最后以大结为全文的结束语。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到顶点的产物。 三、简答题 1.我国的学校是怎样 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 -3 学校产生的最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有的可学、有的可教;三是要有适合教学的载体和方式。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增多,这样就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去专门从事教和学。随着生产经验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教育内容逐渐丰富,那些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教育任务,必定要有
9、专门的场所和机构来从事。特别是文字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改变了单纯以口耳相传和行为仿效的最初教学形式,学校教育的产生于是成为了必然。 我国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 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 2.独尊儒术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 -17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但是独尊儒术也压抑了其他学术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单一化,不利于学术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和规格的人才培养。 3.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 -22 北宋中叶,宋朝统治秩序已基本稳定,于是先后有三次兴学之举。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措施主要有:第一是州县立学;第二是振兴太学;
10、第三是改革科举考试方法。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措施有:第一改革大 学,在太学实施 “三舍法 “;第二是加强地方官学建设;第三是举办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是州县普遍设学县学亦置小学,在各地方学校也实行三舍法。第二是扩建太学。第三是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第四是兴办专门学校。 4.汉代太学的主要制度有哪些? -32 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御定统一的经学教材。经学教学必须讲究师法家法,不得自行改动或客串到其他学派,门户之见极强。建立定期的考试制度。初时一岁一试,通过者委以官职,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考试的办 法是策试
11、,策试合格,按甲乙科授予不同的官职。不合格者继续学习,下次再考。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 5.明清统治者对地方官学学生是怎样加以笼络和控制的? -64 明中叶后,只有府、州、县学生员(俗称秀才)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就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地位,也使地方官学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统治者对地方官学生员严加管制,明太祖向全国各地学校颁布禁例十二条,刻在卧碑上,其要点是严禁师生议论国是,干预地方政务。要求他们遵纪守法,尊师重道,潜心治学,以求得到朝廷重用。清代又颁行了新卧碑,共七条,内容与明代大同小异。康熙、 雍正时又颁布“圣谕”,也主要是告戒训示读书人的。这些举措都着眼于从思想上和政治上控制知识分子。
12、6.书院的管理有哪些特色? -77 第一,书院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藏书设施。第二,书院有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第三,学生自治并参与书院的管理工作。第四,书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7.简述蒙学读书教学的通常程序? -89 蒙学的读书教学,往往是塾师先读,学童跟读,读若干遍后,就由学童自己读,塾师予以纠正。读熟后就背诵,一定要达到熟练地背诵无误,最终还要能默写。每日学新课之前,又必须将前面所读的书轮流背诵,称“ 温书”。学习告一阶段时要进行阶段复习,将所学的书全部理清,称为“理书”。 8.科举考试的内容有过哪些主要演变? -99-101-105 隋唐科举常科主要为明经、进士两科。明经即通晓儒家经典,考试
13、过程为先贴经,然后问经义,然后答时务策;进士科最初只试策、帖经,后还要加试杂文两篇,即一诗一赋。 宋代科举以进士为主,神宗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经义是论述儒经某一内容含义的小论文。明清科举的八股文就是从经义演化而来的。 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八股文,其正式称谓是制义或制艺。八股文题目都出自“ 四书”或“五经”的文字,写作宗旨是“代圣贤立言”,是阐述经文义理的作文。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到顶点的产物。 四、论述题 1.私学是怎样兴起的?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什么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这
14、在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 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 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 2.自汉代以后,学校体系的
15、基本结构是怎样的?请予以概括。 答:汉代以后,学校体系逐渐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央国子学和太学并列,并先后创办律学、医学、书学等 专门学校,地方上群国学校教育制度建立。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另有旁系,包括“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医学、崇玄学等,地方上分别设立有府学、州学、县学、市学和镇学等直系,各府州还有医学和崇玄学等旁系。 宋元时期:中央官学以太学、国子学为核心,另有律、算、书、医、画、武等专门学校。地方官学有州(府军监)学和县学两级。另外书院在北宋开始兴起,南宋开始形成书院教育基本传统,元代官学分为国子学、蒙古国国子学 /回回
16、国子学及专业技术教育学校三种类型,书院出现官学化趋 势。 明清时期:中央官学有国子学、武学、宗学 /觉罗学、八旗官学、琉球官学和算学等。地方官学普遍设置,府、州、县均设学校,乡村还有社学、义学等。明后期书院复盛,清初书院被禁,后改为提倡,但已经完全官学化。清末民初开始教育改革,引入近代学制,逐渐形成健全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 3.阐述书院的教学特点,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借鉴? 答: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第三,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第四,书院的 教学管理制度。 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
17、上的意义:自书院产生以后,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4.论述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分析其对当今教育有哪些借鉴之处。 答:科举考试的弊端:它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科举考试制度 中值得借鉴的地方:第一,通过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统治。第二,科举考试破处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第三,科举考试保证
18、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第四,科举考试以严格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正公平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 1. 圣保禄学院; 1594 2. 教科书委员会;中华教育会 3. 孔子 4. 福建船政学堂; 1866 5. 南通师范学堂;张謇 6. 容闳和黄宽 7. 美国; 4 8. 张之洞; 1898;劝学篇 9. 忠 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10. 1907;清政府 11. 礼、义、廉、耻;忠孝会爱、信义和平 12.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13. 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社会教育司、总务厅 14. 留美预备生 15 齐鲁学
19、校 16张伯苓;陈嘉庚 17.梅溪学堂 18.宗教课 19.天学、数数等科目 20. 张謇;江苏南通 21.职业准备教育;各种职业科;综合中学制 22.1902; 12 23.女子小学堂和蒙养院;家事、裁缝、手艺 24.讲道理 25.设报馆,建学会;办学堂 26.1909;简易识字学塾章程 27.1920;劳动补习学校 28.中国国民党陆军官学校 29 1903;随长征到陜北的红军大学;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二、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创建于 1862 年,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隶属于清政府建立的外交机构
20、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 1867 年以后京师同文馆陆续增设近代学科。 1901 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成为大学堂的译学馆。 2.京师大学堂 1898 年百日维新时,京师大 学堂正式建立。这是清政府主办的第一所新式普通学校,它以高等教育为龙头,附设中小学。建学目的就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京师大学堂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是最高学府与教育管理机关合一的机构,为在全国确立近代新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3.南洋公学 1897 年,盛宣怀在上海筹办南洋公学。先是设师范院一所,聘任梅溪书院主讲张焕伦为总教习,这是中国有专门师范教育
21、的开始。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改建为上海交通大学。 4.庚款兴学 这是由列 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是西方列强调整对中国策略的一个重要手段。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随后其他列强也退还部分赔款,以这笔资金建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浪潮下,更加重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的趋向。 5.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于 1912 年 9 月 2 日由教育部颁布实行,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宗旨是蔡元培教育观念的体现,已基本剔除封建遗毒。 6.学部
22、 1905 年 12 月,清政府效仿 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原国子监归并学部,教官一并裁撤。学部与政府各部并列,长官都称尚书,左、右侍郎为副长官。学部下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五司。 7.设计教学法 是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以“从做中学”的理论为出发点创立的。它的基本程序是“目的 计划 实施 评价”。这种方法符合杜威“从做中学”的精神,学生在行动中求知,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和困难,靠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设计教学法成为师范学校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8.小先生制 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方法 ,即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先学的教后学的,也即能者为
23、师。 9.留法勤工俭学 1915年 6 月,在法国的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创立了“勤工俭学会”。明确提出了以“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增加劳动者之知识为宗旨”。 1916 年春,中法两国人士在巴黎成立“华法教育会”,同时设立“留法勤工俭学学会”进行宣传,吸收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勤工俭学活动不仅使留法的中国先进青年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也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农民运动讲习所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成立的培养农运干部的学校。讲习班采取短训班 的形式,从 1924年到 1926 年,在广州举办了六届,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后,又在武汉办了第七届。讲习所有课堂讲授、学生自学、集体讨论和调查研究等学习
24、方式,共培养近 1600 名毕业生,为推动中国农民运动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1.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 由毛泽东在 1934 年 1 月第二次苏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提出,内容是:“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2.民办公助 是革命根据地和解 放区的一种办学形式。所谓“民办公助”就是由群众集资、出力自己办学,主要是家长和学生通过劳动来解决资金和人力问题,也采用集资、提取结余、开学田、组织文教合作社等方式来筹集办学资金,政府则给予方针上的指导、物质上的补助和师资上的支援。
25、 三、简答 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 -114 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打破了传统儒学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教学,培养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新型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但这类新式学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 1)它在国家教育体制中 尚无一席之地。这些新式学校都是申报朝廷批准后兴办的,当然不是私学,但却是以个案处理,零星举办,缺乏基础教育的根基,必然影响教育效益和质量。( 2)教育范围局限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其他学科多为这两个方面的延伸。( 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带有半殖民地的强烈色彩。( 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必须
26、具有一定的旧学基础的人才能入学,学校均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仍有祭孔典礼,讲究礼制,都是旧官学的传统,新式教育其实仅仅表现在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方面。 简述科举制的废除及意义。 -119-121-122 封建传统教育运行的最大支撑机制就是科举制度,当近代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革时,它与旧的科举制度的矛盾必然激化。一方面,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下,靠八股科举出身的旧式士大夫官僚缺乏应付能力;另一方面,新式学校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但由于学业不能与科举接轨,就没有做官的“正途”,必然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校的发展。所以,发展新教育必然要改革科举制度。 1904
27、 年 1 月清政府正式颁布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新学制的建立意味着旧的科举制度已无存在的基础,清政府于是 决定从 1906 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存在于中国 1300 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被废除。 科举制度废除,意味着封建传统教育体系的彻底崩溃,旧式学校或消亡,或改制;而对新兴的近代教育事业来说,则意味着消除了最大的障碍,各地纷纷开始兴学。 如何评价癸卵学制。 -129-130 1904 年 1 月由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是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带有明显的封建教育的烙印:第一,从学制看,延续时间过长,总计30 年之久。第二,从课程设置看,传统
28、的中国经学教育内容仍占很大比重。第三 ,从学校设置看,按地方行政级别规定办学级别,套用了传统的办学体制。第四,从学校管理看,保留着旧教育的各项制度。第五,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尽管癸卯学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新学制的范畴,它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的教科书,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的区别。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在文教方面有哪些主要成果? -134-135 新文化运动中在文教方面的最大推动,就是以白话文取代文言
29、文。白话文的推行不仅推动了文学革命,而且使口语和书面语一致,从而大大减轻了学习阅读和写作的负担,为真正在民众中普及教育创造了一个基本条件。 1920 年,教育部规定从一二年级开始使用白话文教材,到 1922 年,除语文课文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 推行国语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重大成果。推广全国通行的语言,不仅有利于不同地方人士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规范性。 新文化运动还推动了男女平等教育的确立。 实施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动机是什么? 主要措施有哪些?失败的原因何在? -150 大学院和大学区的设置,旨在改变以往教育行政官僚化,克服教育行政流为文簿案牍形式的缺陷,并加强
30、学术研究与教育行政的联系。 实施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主要措施:以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和教育机关,与此同时,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国立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每区设评议会为审议机关,设研究院为学术机关,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分掌各类教育行政。 大学院制实施一年之后便不得不废止又恢复了教育部,究其原因在于:行政管理与教育研究的运作毕竟有 较大的区别,本想使行政机关学术化,反而使学术衙门化,结果与初衷相反。另外,这个体制是以中心大学为核心,容易忽视其他学校及其类别教育的利益和需求,造成诸多矛盾。 1922 年学制在高等教育领域有哪些创新? -162 1922
31、 年新学制取消了大学预科,从而使大学可以集中进行专业教学,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水平。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体制是如何构成的?其中为什么会有明确的主次之分? -229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创立了一个完全新型的教育体制,它包括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 。这三类教育又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在整个教育体制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现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未来干部的培养。因为成人受到教育后,其效果能立即体现到革命和生产中去。而干部又是一切工作的领导和骨干,重要性更加显著,尤其是现职干部的培训,更具有突出的迫切性。由此
32、可见,革命根据地教育重在实效上,强调立竿见影,这是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的需要。 四、论述 1 概述我国近代教育形成的主要历程,你从中悟出哪些道理。 答: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水岭,实际上, 也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各种巨变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就此开始,教育也不例外,而且是首当其冲。 20 世纪的最初 10 年,也是清王朝统治的最后 10 年,中国实现了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换,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但是,由于清政府坚持封建专制的统治致使新诞生的近代教育体制仍然体现了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还有生搬日本和西方国家教育的痕迹
33、。这些局限性只有等到封建帝制被推翻后,才能有本质的改变。尽管如此,这期间的教育毕竟实现了从绵延两千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向近代教育体制的转轨,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划时代的一页。 2 评述 1922 年学制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教育出现了新的局面,原有的学制体系越来越不灵活,改革势在必行,此时留美学者归国,实用主义教育影响大增,于是 1922 年学制产生,也称壬戌学制。 学制的指导原则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精神教育,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忌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采用美国六三三分段标准六年小学,高初中各
34、三年,大学四到六年,小学之下设幼稚园,大 学之上设大学院,与中学平行有师范学校和职业教育。 1922 年学制的颁布是新文化运动期间教育改革的综合成果体现。彻底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重视基础、民众教育,在培养各层次的人才,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方面是比较和谐的。还留有充分的灵活性。学制也存在学习外国教育体制而不适合中国当时国情的问题,但总框架较合理。 3 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答:主要表现: 1、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2、调整系科结构; 3、改革教学制度;4、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教授治校; 5、提高学 生的品德水平和活动能力。此外,在北大开女禁,为女子上高校开创了县里。 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1、重视图书馆建设,收集图书,网罗各方面人才执教; 2、系科结构设计要合理; 3、采用选科制、学分制,教学和考试制度灵活,充分发挥学生的灵活性; 4、端正求学动机,重在砥砺德行,严格要求自己。 4 阐述近代中小学教育课程变革的要点及其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