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创新微探摘要: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必须在有别于中小学校现行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倡教育意识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要解决音乐教师对创新观念的更新问题,其次要把握好创新意识的三大构成,最后要注重三个方面创新培养。目标是鼓励音乐教师也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挥音乐教育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切入点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中,音乐专业的教师们为了把艺术教育普及到心智逐渐成熟、审美需求强烈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群体中去,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有的学习国外的美育教学理念;有的参照中学高中阶
2、段的艺术教学模式;还有的根据自身的条件搞“职业特色” 。在此过程中,教师们勇于创新,选择了许多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音乐教材、制作与其配套的课件和软件等等,但我们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音乐教学,更重要的是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阐明对“创新”问题的两点认识。 其一,不能从狭义上理解了创新教育的含义。事实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学科密切协调,需要教师全员参与。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胆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要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基本方法,绝非单靠某几门学科的教师所能完成。相反地,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
3、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故而音乐课堂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其二,对“创新”的含义不可定位过高。对“创新”的含义定位过高,直接地引发了教师们的畏难情绪:就凭我们这样的水平,能指导学生创出什么新玩意儿来吗?其实在创新教育中, “新”的比较参照系是被界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的。班级或团队中别人没有说过、没有做过的可以看作是新的,甚至在学生个人历史上没有说过和做过的也可以看作是新的。当然,判断某行为是否属于“创新” ,还牵涉到价值取向问题。学校创新教育应该着重于评判“创新”的发展价值,假如学生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一问题,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完成某道习题,都应
4、视为有较高的价值的“创新” ,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教育并不是无从下手的。基于对以上两点的清楚认识,下面谈谈关于音乐教师如何以创新的意识创造崭新的教学载体、实施音乐教学中运用崭新的教学方法,并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音乐教育的切入点要创新 我们都已经意识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增大课堂容量,于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反映在音乐教
5、学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大量音乐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等。无疑,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客体的做法,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许多音乐课堂里教师们正在尝试角色的转换,比如有的音乐教师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围坐在一起,甚至也像小孩一样戴着头饰与学生一起唱唱、跳跳,把个音乐课上得生动活泼、轻轻松松。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并不适合直接移植到 15 至 18 岁的青少年年龄层的音乐
6、教学中来,因为这个年龄层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一方面在心理上,他们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这一时期最大特点是生理的蓬勃成长、急剧变化,特别是处于外形剧变、机能增强和性成熟的“三大巨变”中;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颇具特色,他们的智力迅速发展,突出表现在逻辑思维的发展上;他们的情绪情感比较强烈,常有明显的两极性,很容易“动感情” ;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从青少年身心变化所集中表现出的过渡性(从幼稚过渡到成熟) 、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四个特点中,不难了解在现实中反映听流行乐、做追星族、抗拒传统的自我表现。他们可以一直戴着耳机听 MP3 里的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他们
7、可以把歌星的所有专辑和家史倒背如流但说不清其所爱的歌曲的风格和内涵,更别说相关的音乐知识。针对这一群体的现状,音乐教师的观念中必须放下高雅艺术所谓高高在上的架子,寻找一个尽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贴合的切入点,国外流传一种说法:一个高明的教师,既了解学生想要的,也知道学生缺少的,更加懂得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得到他不曾想得到的。这和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是不谋而合的,于是我想起了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它给了我许多启示。在一堂欣赏课上,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西方音乐家,他以“旧曲翻唱”的点子作为这堂专题课的启动元素。首先把学生熟知的某些流行歌的旋律呈现出来,当音乐响起,学生马上反
8、应是某某歌星唱的,但是这样一来就立刻掉进教师设下的“陷阱”里。原来,这位教师所选的音乐全都是现代的音乐人把几百年前的音乐家的作品按流行音乐的风格改头换面的“杰作” ,在教师的点拨指引下,引发了学生对音乐巨匠讨论的热潮,接下来,创新思维就如喷涌的泉水,源源不断了。这边,大家自发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某个音乐家的资料,为下一堂课的演示做铺垫。那边,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别人可以改,我不可以改吗?” “我也想把我喜欢的音乐搞个DIY,关键是改动什么呢?”。学生们许许多多的创新思维迸发了,它们是被教师一个准确的击球打中的,试想如果我们没有找准这个合适的切入点,即便我们作了充足的教学准备,学生也未必愿意理
9、解我们的一番苦心。所以实施音乐教育应该顺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需求寻找他们能接纳、不抗拒的事物,并从共同的话题入手,多寻找音乐、艺术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最终使我们希望学生能接受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实施音乐教育的形式和手段要创新 实施音乐教育不仅要有好的开端,还需要在教学形式和手段方面创新。我们长期沿用的讲授法,固然有它的优势,它能在同等时间内完成最大量的知识传授,因此,如果我们的老师在受到教材和知识容量的双重约束时,必然会为了赶时间、赶进度而采取简单地讲授法来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事实上,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在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甚至于学习的动力等各方面都存在不足的学生
10、,如果我们的老师按照高等音乐学府学院派的教育手段和传授方式,再加上拘泥于某本教材或某个学科体系的话,可以想象我们的正面的音乐教育将显得何等的无力。 目前,有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中职音乐教育要注重手段和形式的创新,例如有的老师在讲解节奏、旋律等抽象概念的时候,利用 MIDI 等电子键盘把音乐作品进行逐层删减和叠加,电子仿真手段快速而直观地把抽象的概念解释清楚了,相比以往要进行大量的模唱、打拍子和数节奏等方式来得更有效,毕竟对于普及音乐常识的教育来说,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一个个针对中职学生的音乐教学的课堂设计也是非常成功的,它的亮点之处是把“职业性”融合在音乐教学中,强调学生
11、“动手做音乐” ,并利用作品展示,让学生站在舞台上展示作品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和团队。 三、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创新 法国作家雨果对音乐有这样的理解“音乐,是当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而又无法沉默的时候而产生的” 。诚然,音乐是一种不能触摸、只能聆听感受的艺术,它往往是文字和语言等表达手段都无法呈现的一种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事物。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并不亚于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如果能把看似遥不可及的高雅音乐通俗易懂地呈现给学生;把似懂非懂的音乐常识深入浅出地展现给学生,就能达到丰富内涵、陶冶心灵的教育目的。故我们不应该把培养目标定位为会唱多少首歌、能弹什么乐器、懂哪些乐理知识
12、等等,而是应该制定一些软性的指标,例如,在音乐的理解方面表现为:他们不排斥古典音乐了、对任何音乐形式都有耐心去略作了解、对音乐的喜好并不因为是哪位歌星的而改变;在音乐能力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的音乐常识去解释生活中的音乐现象、有一定的渠道去了解一个不曾听过的音乐作品等等。因此,我们认为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创新培养, 。 第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要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首先要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不要把老师的话当“
13、圣旨” ,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因为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的发明,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比如,我会在课堂上故意作错误的讲解和示范,可以打破学生对老师“盲从”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现在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当作一群羊,驱赶着他们在一条狭长的巷道里“一直向前走,不要朝两边看” ,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有创新的精神呢?如果我们的音乐教师能作一些尝试,我想一定受益匪浅。如在上音乐课之前告诉学生,老师在讲解音乐作品、音乐知识时,在示范演唱和演奏时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错误,谁发现的错误多,老师就会奖励谁。可以想象,只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学习态度定会由“被动接受”型转
14、变为“主动探究”型。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创新的意识亦将由此而生。 第二,学生创新胆识的培养。 有了创新的意识不等于就能进行创新。我们的学生普遍地还缺乏创新的胆识。其实这胆识孩子们本来是有的,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胆识就在家长和老师的“紧箍咒”中逐渐消失了。在国外,学生在音乐室就喜欢摆弄陈列在教室里的乐器,他们从自己胡乱“制造”出的嘈杂音响中获得无限乐趣,老师会用赞赏的眼神鼓励学生们的“胡作非为” 。而在中国,这种“不轨”之举一旦被老师发现,照例会遭到一通臭骂。可想而知,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冲动也就随着老师的臭骂声飞到了九霄云外。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学生的“胆”其实是教师给的
15、。当你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学生依然正襟危坐,默不作声时,不要埋怨学生;当学生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因碰到困难而退缩时,不要埋怨学生。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应该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坚毅的创新意志品质。 第三,学生创新方法的培养。 学生仅仅“敢创新”还不够,还要“会创新” 。要使学生会创新,就必须帮助他们储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学会基本的创新方法。 我们切不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能通过作曲训练来实现。其实,在音乐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均可达成这个
16、目标。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途径是广泛的。我们可以在唱歌教学中,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在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用体态及简单的动作表现自己的感受;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对某段音乐的感受尝试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可以要求学生画一幅画来表现音乐的意境。在律动和表演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自由分组,并设计本组的队形变化等。以上这些创新方法,教师必须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逐步“发现” ,加以总结并学会运用。创新方法的培养就是让学生明白;人生就是学习的过程,只有掌握方法才能掌握人生。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过程,音乐教育的作用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让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发展壮大,为青少年艺术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1、 艺术教育论 郭声健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 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麦曦著 新世纪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