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六大问题.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32956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六大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六大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六大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六大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六大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六大问题【摘要】 本文拟从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 )培养工作的现状入手,阐述其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建设速度缓慢、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实习实践缺乏落实、论文质量不高等。 【关键词】 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 培养 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指:以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主体,同时在企业的共同参与下,重点做好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条件的建设等工作。我国专硕教育在近 20 多年的发展中虽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但在培养工作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以下本文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培养

2、目标不清晰 培养目标是对培养工作的定位,培养目标应该明确反映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但纵观相关各大高校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不清晰,相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特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以法律硕士为例,尽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等机构以及各招生单位均将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但对于这一培养目标与法学硕士的培养目标区别在哪里、为达到这一目标应采用哪些不同于法学硕士的培养方法等根本性问题,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招生院校和法律硕士教育工作者尚缺乏清晰的认识。关于设置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的报告中也仅是以一句“法律专业硕士与现行

3、法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但规格不同,各有侧重”一带而过,并没有详细的解释。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的探索,但是如果在今后的实践发展中,专硕的培养目标定位依然模糊不清,没有形成理性的认识,那么专硕培养工作的开展就会举步维艰, “不仅使各培养单位在与学术型硕士(以下简称“学硕” )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更会因为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影响学校的良性发展”难以收到较好效果。 二、课程建设速度缓慢 职业化的教育需要专门的教材、为其量身订做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安排。但是由于“学校现有政策缺乏对课程开发的激励措施,包括对教学工作量的认定、开发经费和劳动报酬的支持”等原因,使得大部分教师不愿意为专硕

4、开发课程,与专硕培养相匹配的课程建设速度相对缓慢,以至于在教材、课程设置与课程安排上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建设速度缓慢 专硕所需教材不仅在数量上应充足、具有可选择性,而且在内容上应具有针对性和前沿性。但是对于一些专硕,例如翻译硕士专业教材的数量仍显不足,可供选择的种类不多,教材建设速度滞缓。此外,各培养单位根据本地建设需求、自身专业特色、学科关联、师资特点等制定的有特色的课程教材少之又少,一些教材选择还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对于农业推广硕士而言,存在缺乏针对性专业教材的问题,以至于只能通过案例研讨等方式来实施教学。因此,专硕的教材建设迫在眉睫。 2、课程设置与学硕同质化 课程设置是课程体

5、系的构造形态,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涉及到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和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专硕与学硕的差异性却不明显。 以暨南大学税务硕士的课程设置为例,为实现专业学位硕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其安排了相关的税务和财务管理类具有实务性质的课程,比如税法、税收筹划、纳税评估、税务管理、税务稽查、企业财务会计等。但是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与本专业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进行对比后,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无非是专业学位教育特别强调了实习环节,规定了实习的时间长度不少于半年。 3、课程安排不合理 以全日制专业硕士为例,很多高校要求全日制专硕与学

6、硕所修学分差不多,这就导致全日制专硕要花一年时间来学习,而在剩余一年的时间进行实践与论文写作,导致实践与论文写作都不能保证质量;此外,全日制专硕应该更偏重于实践,但是大部分高校没有针对专硕专门开课,而是与学硕一起上课,在所接受的知识上也没有什么区别,课程安排非常不合理。 三、师资队伍建设缓慢, “双导师”制缺乏落实 按照教育部对专业硕士发展的要求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即每个专业有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并且倡导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从事专业学位教育。但是由于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企业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使得双导师制无法落实。 1、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在国家规定的

7、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师资条件中,33 个专业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相当专业实践成就的教师。但是,目前我国的专硕校内导师存在很多问题。 (1)专硕培养缺乏专职教师。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大多以学术型导师为主,这些导师虽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但在实践经历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上有所欠缺。 (2)导师工作负担太重,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指导不力。据调查,由于目前研究生导师所指导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较多,各校对研究生发表论文等一般都有明确的硬性要求: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来完成学位论文,因此导师倾注的精力相对较多。但是一些高校对专硕却没有硬性的学术要求,加之一些在职研究生大都有自己的工作,因此导师对这类学生倾注

8、的精力较少,指导不够。 (3)对于一些跨专业的学科,无法得到相关教师的支持。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教师所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科研、教学、论文指导、实践指导等工作,不能纳入其所在学院(系)的科研成果和工作量考评、职称晋升的指标体系中,从而使这些教师在考核评价、职称晋升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相关学科队伍很难得到系统规划和建设。 2、校外导师权责不明晰,作用发挥不明显 校外导师权责不明晰,作用发挥不明显的表现主要有:校外导师大都是企业骨干,因忙于自己业务,而疏于对学生实践学习进行指导;校外导师在学生论文指导过程中只是象征性的出席,而对学生论文的指导较少甚至没有;校内外导师交流联系不够密切,对专硕培

9、养没有起到预期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高校对于企业导师的遴选以及权限细则缺乏一套完整的标准,使得校外导师对于专硕培养的工作没有现行的标准可依,而只是在自己工作之余抽出少量时间对专硕的实践进行指导。二是企业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没有给予双导师制足够支持。很多企业导师的聘任都不是责任制的,只有极少数的企业给了兼职的企业导师象征性的薪金。由于高校与企业没有很好的落实双导师制,使得双导师制形同虚设,作用发挥不明显。 四、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师生互动 从根本上而言,高校课堂教学要发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作用,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采用诸如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任务驱动等新型的教学方式。但在

10、实际操作中,高校课堂依然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中参与课堂以及与小组合作的机会很少。特别是针对那些既是企业骨干又要进入高校进行学习的硕士生而言,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五、实习实践缺乏落实 从外部来看,一套切实可行的院校与实务部门的联动机制,一批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一支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兼职实务专家,是专硕培养单位所必须的。但是专硕的实习实践在基础设施和执行上仍显不足。 1、校内实习实践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形同虚设 从学校层面来讲,一方面,由于办学经费不足,高校在校内实习实践基地的投入不足,使得专硕所需实验室

11、、工程训练中心等实践场地设施不够完善、规格不高,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安排不过来,或者因学生迫于各种资格考试的压力,或者因相关部门业务压力、工作质量、绩效考评等因素影响,使得一些实习实践设施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到真正用处。这些不足都会对专硕的培养产生重大影响,使得培养出来的专硕不能满足职业发展的要求。 2、实习实践执行不到位 以全日制专业硕士为例,根据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他们必须到现场进行不少于半年的实践锻炼,实践前要写实践计划书,实践后要写实践报告,并且考核小组要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考核。但是从各个学校的执行情况来看,很少能达到这个标准。更多的情况则是

12、很多高校将实践环节交给导师或学生自行处理,并以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验收。而全日制专硕大都为应届本科生,最缺乏的就是实践经验,如果仅仅以此形式对全日制专硕的实践环节放任自流,那么全日制专硕的前途令人堪忧。 六、论文质量不高 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专硕论文的要求: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形式可多种多样;鼓励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重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选题必须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可多种多样,答辩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

13、的专家。但是在论文环节的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1、论文选题 在论文的选题上,主要的问题就是高校与企业的矛盾。作为高校,其对论文的要求更加注重学术性与创新性;而作为企业,则更希望学生的论文能够给企业带来更为实质性的经济效益,虽然其学术水平不是那么高。因此,高校与企业在论文的选题上就可能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这也是高校与企业需要进行沟通的方面。 2、论文写作 专硕学位论文的写作要求在校内和校外两个导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重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中,这些要求有时很难做到,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是两位导师之间或学生与两位导

14、师之间的三方交流,则由于种种原因而并不顺畅。然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对一篇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沟通不好,势必降低论文质量。 3、论文答辩 有些学校在组织论文答辩时,需要高校与企业抽调一些人员。有些校外导师只是形式上的出席,最终决定权仍然掌握在校内导师的手中,那么论文答辩的客观性与质量就不能得到保证,而且有些高校对专硕的学位论文要求不高,答辩环节流于形式,草草了事。 七、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专硕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方式、实习实践、论文环节这六大培养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旨在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有所参考,针对以上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从而促进我国专硕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

15、献】 1 董世忠:法律硕士教育现存问题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 2 李新权: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8). 3 张乐平、王应密、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 4 尚亚宁:我国高校翻译硕士专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1(4). 5 吴苏芳: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6 冯海波: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1). 7 孙富强:专业学位的学科基础及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组织主体的影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0). 8 接玉玲、刘孟臣、王振林: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状况调查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 9 李景元、蒋国平、宋建新、邓艳、王霁: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 10 杨玉姣、胡洁、张玉琪: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的问题探析J.商情,2012(10). 11 张海英、汪航: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5). (责任编辑:张琼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