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研发:既无“王气” ,也无“霸气”就科技创新的实力而言,上海在内地城市仅次于北京、深圳,是第二方阵的领头羊。 以张江园区为龙头,上海打造了孵化创新企业的完整服务链条。芯片业的升级与得失,足可作为赶超战略研究的样板。 第二方阵领头羊 在内地各城市中,上海的科技研发处于怎样的地位? L :在内地城市中,北京、深圳是科技创新的第一方阵,上海则超越广州、南京、西安,成为第二方阵的领头羊。这已为多项创新指数、创新城市的研究报告所公认。 北京有庞大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央企资源,张口闭口“国家队” ,王气十足;深圳历经激烈的市场打拼,依托中兴、华为、腾讯等 IT 巨头,霸气外露。相比之下,上海的科研传统源
2、于商业文明,凭借人均生产总值超过 1 万美元的小康环境,外企研发中心多聚集于此,复旦、交大、同济等高校资源强于深圳,便利的金融等激励资源吸引创新团队。换言之,上海所能凭借的不完全是“举国机制” ,而是多元文化、综合实力造就的创新环境。 谈及创新与研发,首先要看聚拢的人才资源。上海凭什么吸引高精尖人才? L :2012 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上海共有 51 项重大成果问鼎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 15.1%,这是上海连续 11 年获奖总数占比保持在两位数。与此同时,上海 GDP 占比不到全国的 5%。 科技“跑赢大盘”的背后,是这个城市能够吸引高精尖人才;吸引高精尖人才的背后,不外乎宽
3、松的多元文化背景,良好的治安环境、医疗保障,国际化的教育等宜居条件。就历史看,上海犹如纽约,始终具备鼓励外地人才到此移居的吸引力。当然,目前房价高企、户籍制度封闭阻碍了这一趋势,令“人才高地”的吸引力下降,新鲜血液输入后劲不足。 校企合作与园区孵化 在上海,R&D 及其投资主体有何特点? L :2012 年全国研发总投入已经达到 1 万亿元人民币的水平。当年深圳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创历史新高,达到 3.81%,而上海在“十二五”的努力目标则是 3.3%。 在中国,高校资源是最传统的科研基地。从 2012 年国家技术发明奖项来看,通用项目和专用项目的三个一等奖由高校包揽,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
4、科学技术进步奖都有七成奖项被高校拿下。研发资源大量存在于高校的事实,使得校企合作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渠道。 从 R&D 投资的分配上讲,上海是比较均衡的,源于企业的投入占了将近七成,接近成熟的创新驱动国家水准。其中大型企业的支出一直占企业 R&D 支出的八成,显示这里是“大象的乐园” 。交大、同济等理工科院校是江、浙、沪企业最心仪的合作对象。 科技园区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如何? L :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是成功样板。2012 年经营总收入超过 4000 亿元,工业总产值 1900 亿元,税收总额 180 亿元。在半导体、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文化创意等领域,张江园区在国内可谓笑傲江湖。科技园区对
5、创新企业的孵化作用有目共睹。以张江园区为例,政府对创新的理解从关注“房子+优惠” ,到“空间产品+服务产品” ,如今提出了“孵化器(创业企业+创业者+政府机构+服务机构+社会组织)=自创新平台” 。当然,政府通过科技园区介入创新体系,既有优势也有风险。企业的“自转”和“公转” (进入国际分工)不可能靠政府来推动。企业只是创新的主体,不是政府实施创新的车间。判断政府扶持与越俎代庖的分界线在于,政府不应以科技项目投资直接影响企业战略、串联供销关系,不要致力于打造垂直整合的“闭环” 。 躁动样板:“中国芯” 上海科技产业战略升级有何样板? L :信息产业是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作为
6、信息产业的核心之一,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业,被认为提供了上海科技产业腾飞的重大机遇。2000 年以来,在 “中国芯”的各路诸侯角力中,上海以芯片代工新军中芯国际为先锋,依托国家战略打造了气势逼人的芯片业链条。中芯国际被认为将击败中国台湾代工业龙头台积电。2005 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集成电路市场,而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销售额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稍显遗憾的是,经过数年实践,中芯国际盈利状况不佳,受长年诉讼影响,创始人也黯然离去。相比之下,芯片设计业倒是可圈可点。位于浦东的展讯通信凭借手机芯片等产品高速成长,成为中国芯新势力的代表企业。 上海的芯片产业发展有何经验教训? L :政府领进门,修行
7、在 个人。比如说,上海当前的集成电路设计人员,只有中国台湾的十分之一。但城市并非集中营,由政府出力补足设计企业人才缺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过度依靠政府规划、投资有时会带来负面作用和风险,甚至会酿成近乎天方夜谭的重大丑闻。 汉芯事件值得反思。在摩托罗拉公司做测试的工程师陈进将一片买来的芯片,雇请他人磨掉原有标志,变成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芯一号” 。2003 年 2 月,上海市举行了“汉芯一号”发布会,陈进申请了多项专利和数十个科研项目,借此当上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博导以及“长江学者” ,骗取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令人遗憾的是,事件曝光之后,为其背书的几大权威、评审专家,没有一人受到法律
8、制裁。汉芯事件不了了之,触动了公众对“中国芯”产业的深度怀疑,使高校科研认证与担保机制有“皇帝新衣”之嫌。 创新的瓶颈与突破口 内地的科研创新体制有何瓶颈? L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规模创新一直被认为是有关部门计划的产物,是可以被“生产”出来的。国家资金投放就是依据这样的逻辑。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很不全面。有效的破坏式创新“接地气” ,源于精细入微的企业实践和用户体验,并非可以预先计划,甚至经常是“无意识行为被重新发现”的产物。 “部委视角” 、 “高校视角”应让位给“市场视角” 、 “草根视角” 。 以 IT 业尤其是互联网产业创新为例。内地高校的计算机课程和开发机构规模十分庞大,但就民用角
9、度,几乎没有产生有市场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学界权威仿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LINUX 操作系统的“中国化” 、产业化,还引发了盗用国际开源社区成果的争议。在服务至上的互联网领域,腾讯 QQ、淘宝网、支付宝、360 安全卫士、新浪微博,乃至有能力颠覆移动通信产业的微信,无一是政府计划的产物,其所诞生的环境也都与计划无关。校企合作固然是好事,但计划出来的校企合作确实效果一般。 上海是否能保持在未来科技创新版图的重要地位? L :上海政府把创新支持体系分为研发公共服务、人力资源、科技创业投融资、知识产权和信息服务等平台,其中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很可能在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先进重大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论王气、霸气,上海可能比不了北京、深圳;但就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之间把握平衡,吸纳、传播国内外科研资讯,为高精尖人才提供宜居环境等方面,上海有相当的优势。这些要素可以支持上海继续成为第二方阵的领头羊,甚至有朝一日与北京、深圳并列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