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党的建设的思考摘 要:基层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基础,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把基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关键词:基层党的建设;执政能力;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198-02 十八大报告指出, “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
2、任。 ”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要求我们党必须增强党的建设能力,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当前,在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连续 30 多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实现第四个十年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也有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未来十年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发展,是提高经济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的发展阶段。但要实现这样高质量的发展绝非易事。党要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战胜这些困难
3、和风险,承担起人民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就必须通过增强自我建设、创新发展的能力,做到思想上团结统一、组织上坚强有力、作风上清正廉洁。我们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基层,只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基层党的建设,才能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把基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抓基层党的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基层党的建设直接影响和决定党的各项工作的落实。当前,一些领导在抓基层党的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存有畏难情绪,感到领导干部是党委
4、的主要成员,抓多了管多了,影响了党委的凝聚力战斗力;有的存有应付思想,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感到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关键靠自己,面上抓一抓,上级强调时抓一抓就行了;有的存有急躁情绪,感到领导干部在党建工作上能力上应该比一般干部要硬朗,觉悟比一般群众要自觉,缺乏长期抓反复治的韧劲和狠劲,等等。作为一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自觉强化“四种”意识。 1.强化“必抓”意识。坚持把抓好基层党的建设作为党委履职的重要政治任务和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只要是在基层党的建设上有问题的,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都要较真碰硬、一抓到底,不抓出成效不撒手。坚持把基层党建好不好、自
5、身要求严不严作为考核衡量领导干部全面素质的重要标准,凡党建工作不过硬的必须严明党的纪律,严格措施,限期整改。 2.强化“严抓”意识。实践证明,一些领导干部犯错误、栽跟头,一些领导干部在群众中失去威信,多数是因为党的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的。抓基层党的建设,只能坚持一个标准,就是全员从严、全面从严、全程从严、全时制从严,严出战斗力,严出威慑力。 3.强化“善抓”意识。领导干部多数有着一定的政治素养、党的知识、道德水准、是非观念,对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为此,抓基层党的建设,要拓宽视野,创新思路,把手段搞多样,把方法搞灵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防止把问题简单化或
6、把矛盾复杂化。 4.强化“常抓”意识。领导干部结构的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身处环境的多变性和手中权力的双刃性决定了抓基层党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牢固树立长期抓、反复治的思想,在不断揭露矛盾、解决问题中把基层党的建设搞坚强。 二、把握原则,切实增强抓基层党的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认真研究探索特点规律,科学筹划,严密组织,切实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实践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四条原则。 1.自我建设与检查督促相结合。自我建设带有根本性。抓基层党的建设要注意抓源头、抓根本,从提高领导干部自身认识问题抓起,使他们认识到,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7、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改善党的执政形象、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从而把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各项要求作为工作标准、为官做事的自觉行动,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工作时间与业余时间一个样、有监督和没有监督一个样。同时,要强调他律,重视外在约束,通过不间断的检查督促提升党的建设工作质量。 2.齐抓共管。抓基层党的建设靠哪一级组织、哪一两个人或少数人是肯定不行的。要强化责任,完善措施,努力构建上下结合、社会、群众多位一体的建设体系,形成有利于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良好环境,使一些不良现象一露头就有人管有人问有人抓。 3.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抓,什么都不见成
8、效。要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切实使那些涉及面广、危害程度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在此基础上,要注意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扎实抓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注意解决好那些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问题。 4.在继承中创新。基层党的建设具有连续性。对那些我们党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要传承下来,发扬光大。与此同时,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紧跟时代步伐,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新的实践中汲取营养,积极培育与时代发展、履行职责使命要求相适应的新方法。 三、抓好教育,不断夯实抓基层党的建设的思想基础 一些基层党的建
9、设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与抓思想教育不力有着必然的联系。为此,抓基层党的建设要注意从教育抓起。 1.抓好“三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行为“总开关” 。党员干部唯有把“为什么当官、怎样当官、当什么样的官”等人生的基本问题回答好,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才能自觉形成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良好作风。要坚持把“三观”教育作为党委抓领导干部经常性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贯穿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全过程,切实使领导干部自觉按照胡主席的指示要求,带头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把过硬的作风体现在抓建设谋发展的具体行动中。 2.抓好宗旨教育。基层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基层党组织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10、。要引导基层党员干部牢记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家建设为念,以国家和民族前途为念,恪尽职守,不辱使命,自觉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当好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排头兵” 。 3.抓好党章和法纪教育。党章和法规制度的每一个条款都是每个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如果能够自觉遵守,就必然会形成良好的作风。要经常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学党章、学法规,切实把共产党人的行为规范搞清楚,把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事应该怎么做弄明白。要利用双重组织生活,经常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汇报思想、对照检查,及时查纠认识上的误区和
11、行为上的偏差。 4.抓好警示教育。经常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警示教育,使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做到大事敲钟、小事敲锣、没事敲木鱼,认清作风飘浮、违规违纪甚至违法乱纪的严重危害,把住“三个底线” ,时刻保持一颗“畏惧”的心,时常“三省吾身” ,扎实培养优良的作风。 四、完善机制,促进基层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制度机制带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抓基层党的建设要坚持从完善制度机制入手,克服随意性,减少盲目性。 1.完善用人机制。用人是最具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导向。要把党建工作好不好、实不实纳入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对那些勤奋好学、心系群众、真抓实干、厉行节约、顾全大局、团结民主、秉公用权、公道正派的人
12、,要大胆地提拔使用;而对那些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人,作风飘浮、弄虚作假的人,不顾大局、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以权谋私的人,要坚决挡在门外,防止领导干部“带病上岗” 。 2.完善组织生活机制。组织生活运行不规范是少数基层党的工作不实的重要源头。党员干部要积极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主动参加所在党小组的活动,定期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净化“生活圈” 、 “娱乐圈”和“交往圈” 。扎实抓好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和函询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积极构建惩防体系,始终保持领导干部高尚的思想和道德操守。要围绕用人、花钱、工程建设、大宗物资采
13、购等方面,把住决策、执行、监督等关键环节,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使权力运行公开化、程序化、规范化,确保领导干部有权不乱心、有权不乱用。特别是在决策上,要把议什么、怎么议搞清楚,保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落到实处,防止出现拍脑袋决策、擅自决策等不良行为。 3.完善量化考评机制。缺乏严格的考评机制,往往使少数领导干部放松了自身要求。要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不同要求,对思想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进行细化规范。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等多种途径,定期进行考核,切实使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4.完善监督机制。实践表明,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对现有的党委领导、个人负责、民主评议、集体决策等制度要严格执行。要推行事务公开,前移监督关口,拓宽监督渠道,使党员干部既接受党内的监督,又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既接受自上而下的监督,又接受自下而上的监督,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 责任编辑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