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探大体积混凝土抗裂施工技术摘要:加强大体积混凝土抗裂施工技术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大体积混凝土抗裂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温度裂缝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综合性。从对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以及施工过程各环节入手,加强事前控制,事后养护控制,掌握施工过程各环节控制要点,系统地进行施工全过程质量监控工作,才能够减少或消除混凝土的裂缝,从而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我们在本工程施工中采取了以下几项裂缝控制措施,实践证明能取得良好的质量
2、控制效果,以下作简单介绍。 1.控制混凝土的温升。对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而引起的温升进行控制,即减小温差,可对降低温度应力和防止温度裂缝起到积极作用。具体措施包括: (1)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注温度。其目的是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总温升值和减小结构的内外温差。降低混凝土出机温度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石子的温度,由于该底板施工正值夏季,气温较高,为防止太阳的直接照射,我们要求商品混凝土供应商在砂、石堆场搭设简易遮阳装置,必要时向骨料喷射水雾或使用前作淋水冲洗。在控制混凝土的浇注温度方面,通过计算混凝土的工程量,做到合理安排施工流程及机械配置,调整浇注时间为以夜间浇注为主,少在白天进行,以免因暴晒而影响
3、质量。 (2)掺加 FE-C2 高效缓凝减水剂。这一做法不仅能使混凝土的和易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还可减少 10左右的拌和水和节约 10左右的水泥,从而降低水化热,使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温度裂缝的可能性大为减少。( 3 ) 掺加粉煤灰。由于粉煤灰可替代部分普通硅酸盐水泥,因而可改善混凝土的粘塑性和可泵性,降低水化热,但必须注意粉煤灰只有在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混凝土中才能掺加。 ( 4 ) 粗细骨料的选择。应优先采用自然连续级配的粗骨料进行配制,由于本工程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故作为粗骨料的花岗岩碎石只能取粒径 10-30mm 的使用。至于骨料的其它方面,我们主要控制以下两点,即:a.因粗骨料颗粒
4、的形状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和用水量有较大影响,故针、片状颗粒所占的重量比应25:则将塑料薄膜除去并选用底板集水井中与混凝土温度相同的积水作洒水处理。当整块底板混凝土初凝完成后,利用沿底板周边 50cm 高的混凝土外挡墙与底板形成的大水池蓄水约 20cm高,进行保湿养护。 3.减少混凝土收缩和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通过改善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工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并提高其极限拉伸值。改善混凝土配合比的方法前面已经提及,这里只侧重于施工工艺方面。该底板混凝土采用分段分层振捣密实,并进行二次振捣,其目的是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水份和空隙,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防
5、止因混凝土坍落度过大而出现裂缝,减少内部微裂现象和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其抗压强度和抗裂性,同时有助于内部热量的部分散发以达到减小内外温差的目的。4.改善边界约束和构造设计。 (1)避免应力集中。在基础截面突变和转折处、底板转折处、孔洞转角及周边等部位,增加斜向构造钢筋,同时增配抗裂钢筋。 (2)合理配筋。该地下室底板厚 1.0m,采用 3 层双向配筋,其上、下层配筋分别为 20200,在中间增设 1 层钢筋 12100,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3)合理分段施工。为避免底板在整体一次浇注时因温度应力过大而可能产生温度裂缝,我们根据上部的布局及施工流程,经与设计方商定后,将面积 5000
6、m2 的底板用后浇带分成 4 块进行施工。5.施工监测。根据以往的经验,当混凝土的内外温差25时,就容易引起结构构件开裂,所以我们布设了一些测温点对混凝土的温度进行监测。 (1)测温点的分布。距底板边界 2m 平行于边界每隔 5m 设 1 个测温点,在核心筒承台四角及中间均设 1 个,各点在浇筑混凝土前均预埋 2 支测温管,使用一般的电线预埋管,一头高出混凝土面约 10cm 并包裹好,另一头用锤打扁置于混凝土中。分别埋设于距混凝土面约 0.1m 和 0.6m 深处,用于量测其表面温度和核心温度。量测时必须用水将测温管灌满,使管内水温与混凝土温度一致,拔管时注意动作要快,否则温度计离开水后温度会
7、迅速下降。(2)温差的形成。主要量测 2 个温差,一是混凝土核心与表面的温差,可通过同一测温点的 2 支不同长度测温管进行量测;二是混凝土表面与大气的温差,可用短的测温管与空气中的温度对比而获得。要控制以上 2 个温差25,因大气温度与混凝土的核心温度是无法调节的,故我们只能通过覆盖或收起混凝土表面塑料薄膜来调节其表面温度以达到调节温差的目的,由于塑料薄膜的保温效果非常明显,故要根据测得的温度及时进行调节。(3)量测频率。在混凝土浇筑后 2d 内,每隔 2 h 测温 1 次,第 37d 每隔 4h 测温 1 次。(4)量测结果。我们在量测中发现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出现在浇筑后第 12d,达 8
8、085,随后缓慢下降,平均为每天约 10;混凝土表面温度通过调节控制在 5055,由于施工正值夏季,日平均气温约为 30,这样就将温差均控制在 25以内。 结束语 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由外荷载引起裂缝的可能性较小,但水泥水化过程中释放水化热而引起的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产生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是导致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这些裂缝往往给工程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控制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值得探讨的施工技术问题。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我国尚无严格的规定,但目前这类施工一般要求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在规定限值 25以内。在本工程基础底板的施工中,我们着重抓住对降低混凝土水化热这一关键因素的控制,并在以往施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条件做好事前、事中的施工控制,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的落实,避免了裂缝的产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工时必须缩短开挖循环深度(以 50cm 为宜) ,同时采用现浇混凝土护壁及时进行支护,以免坍塌现象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潘武,李慧民.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构造钢筋的配置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 (02). 2 刘海成,宋玉普,吴智敏. 考虑温度影响的大体积混凝土应力场分析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01) . 3 唐杰锋,吴胜兴.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温度场的仿真计算与监测J工程质量, 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