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发挥高校优势 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 ( 2013 年 05月 31日 11 版)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 月 30日,刘延东副总理主持召开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参会的专家学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意见建议。专家学者们认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高校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高校哲学社会学工作者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深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党和国家决策科学化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
2、力量。本版今天摘选部分代表发言,以飨读者。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武汉大学 陶德麟 光明日报 ( 2013 年 05月 31日 11 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幻想和空想,而是有科学根据的理想。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实现理想的道路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已经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重要性的认识,确立理论自信,大力改进学风和文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个研究课题,更是我们整个马克思主义学科都应当体现的精神。这
3、种精神称为“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一要准确地提出问题。研究的问题应当是从中国的实践中提炼出来,又对中国实践有重大现实和长远意义的问题。问题的提出就决定着研究的方向和成果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不是停留在书斋里的清谈,而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要使马克思主义对2解决中国问题“有用”,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中国的实践。二要自主地研究问题。不但提出问题要靠我们自己,解决问题也要靠我们自己。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立场和眼光,自己的“坐标”,要有科学根据的民族自信。现在有一种不好的评价,就是只有西方学者的见解才有“学术水平”。这种观点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理论的最终来
4、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道理,看不见中国人民的需要。这种研究路径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不仅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也不会为世界文明的宝库增添新的财富。三要大力改进文风。文章应当有作者自己的风格,应当千姿百态而不应当千人一面。文章是思想的载体,是写给别人看的,总应当辞能达意,让读者看得懂。文风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要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掌握群众、发挥作用的原则问题。我们必须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以中国人喜闻乐见、明白流畅的语言讲清深刻的道理,让具备了必要知识的读者理解作者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才能创造出来,也只有这样的成果才具有世界意义。建设中国特色一流高校智库清华大学
5、胡鞍钢 光明日报 ( 2013 年 05月 31日 11 版)建设高水平的高校智库,是党和政府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大学所要发挥的重要社会职能。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向建设世界一流智库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认为,建设新型高校智库需要做到“三个定位”、“两个结合”和“四个建设”。3“三个定位”是指“中国特色”、“高校品牌”和“世界一流”。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要以“中国实践”为基础,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以“中国风格”为特征,以形成“中国学派”为使命,以“重大矛盾与关系”为主题,以专业化研究为手段,以“综合集成”为方法,拓展中国道路、完善中国制度、概括中国理论。所
6、谓“高校品牌”,就是要适应高校人才特点,突出高校领域专长,整合高校研究优势,打造智库所依托的“高校品牌”。所谓“世界一流”,就是要不断强化智库的国家使命与社会责任担当,提升智库对国家重大决策的正面影响,提升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两个结合”是指“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决策咨询与教书育人相结合”。一是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兼顾基础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直接相关的应用研究,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政策研究为导向。二是决策咨询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研究成果不仅要成书、成文,服务决策、促进发展,还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传播知识,教育学生。“四个建设”是指“文化建设”、
7、“团队建设”、“平台建设”、“机制建设”。一是文化建设,形成“与中国兴盛同行,与中国开放相伴,与中国变革俱进”的新型高校智库的组织文化;二是团队建设,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骨干队伍,充分动员和训练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形成师生互动互补、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三是平台建设,形成服务决策的渠道和品牌,为中央领导和省部级主要同志提供世情、国情与区情的重要信息、决策知识和政策建议;四是机制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的教学、科研以及政策咨询相结合,学术带头人、研究骨干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小班制”,将智库成员研究方向与课题聚焦领域统一起来,科学配置研究力量,以老带新,以课题促科研、促教学。4打造“三农”高端
8、智库华中师范大学 徐 勇 光明日报 ( 2013 年 05月 31日 11 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建立有效的需求对接机制。掌握“国家急需”、“部门要求”是咨政服务的第一要件。我们采取三种方式了解国家的需求:一是上门探询找重点,主动与中农办、农业部、民政部等取得联系,探询他们的需求;二是多方征询寻热点,向国家信访局征询群众反响最强烈、矛盾最集中的问题,向地方政府征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向媒体征询报道中最关注的问题;三是宏观把握定焦点,从宏观上把握国家的中心工作。搭建稳定的社会调查平台。我们有三个能够提供个性化、订单式、针对性强的数据案例系统:一是
9、“三百”调查网络,即百村观察、百居观察、海外百村观察,通过这个网络长期跟踪调查,掌握历时性的第一手资料;二是五大观察项目,即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观察村”、国家林业局“林改村庄观察点”、民政部“难点村庄观察点”、湖北省委省政府“湖北省村庄观察点”、湖北省扶贫办“湖北贫困村观察点”;三是“三农”数字平台,其核心是中国农村数据库。形成科学的决策服务系统。我们正在尝试建立三个跨学科的决策系统,提供科学的咨询服务。一是建设农村舆情监测系统,提供定期预警服务;二是建设农村政策仿真系统,提供决策参谋服务;三是建立农村热点跟踪系统,提供标准预测服务。打造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遴选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熟悉实践从事三农研究的人才研究团队。建立专业队伍,也创新了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协同创新的合作方式。我们以协同的理念来建设“三农”智库,主要有三类协同的组织机制保障:一是学科协同。以政治学、社会学作为我们的核心学科,同时将经济学、5信息科学、数量统计,甚至生物工程、化学等学科也整合进来为智库建设提供学科支撑。二是校校协同。校校协同扩大了智库队伍,延伸了智库,既解决了我们的调研难题,也带动了地方高校的发展,实现了“双赢”。三是校地协同。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建立试验基地,考察国家政策的有效性、可靠性,摸索新政策、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