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一、风湿病(1)发病率:我国年发病率 20.05/10万,现有风心病患者 237-250万人。( 2)地区:多发生寒冷地区,东北、华北多发。( 3)季节:多发生在冬、早春。( 4) 多发生在 515岁,以 69岁为发病高峰( 5)反复发作)反复发作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风湿病 /概述1 病变部位 :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 最常累及心脏、关节,其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脑和血管等,其中以心脏病变最为常见。2 病变性质: 风湿病( rheumatism)是一种与咽喉部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 变态反应性炎症 。2 病变特点: 风湿小体形成3 临床表现: 急性期称为风湿热,临床
2、上除有心脏和关节症状外,常伴有发热、皮疹、皮下结节、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抗体滴度增高等表现。 一、概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一、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与咽喉部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感染有关。但不是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化脓菌) 感染 直接引起的 。而是一种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 变态反应性炎。风湿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风湿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本病的发生与 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依据为:1)风湿病的好发地区、季节、发病率与链球菌性咽喉炎的好发地区、季节、发病率密切相关;2)病人血中抗链球菌溶血素抗体滴度增高;3)应用抗菌素预防和治疗 A族乙型溶血性链
3、球菌感染可明显减少风湿病的发生。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风湿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本病并不是由 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直接引起,证据为:1)链球菌感染为化脓性炎症,但风湿病为非化脓性炎症;2)风湿病发生不在链球菌感染初期,而在链球菌感染后 2 3周后出现;3)风湿病并不发生在链球菌感染的直接部位,而在远离感染的心、关节等部位;4)在病灶内不能分离出链球菌,说明病灶内可能没有链球菌存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风湿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2 发病机制: ( 1)多数人支持抗原抗体交叉反应学说:a 链球菌细胞壁的 C多糖抗原引起的抗体可与结缔组织(如心脏瓣膜及关节等)发生交叉反应;b 链球菌细胞壁的 M蛋白抗原的
4、抗体可引起心肌和血管平滑肌交叉反应。( 2)也有认为链球菌抗原可引起患者的自身免疫反应。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三)基本病变1 部位: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特别是心脏病变最重。2 特征性病变:风湿小体形成(阿少夫小体 /风湿性肉芽肿)。3 本质: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4 病变分期: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1)变质渗出期:早期阶段,持续约 1个月。结缔组织粘液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病变 浆液、纤维素渗出淋巴 C、浆 C、 嗜中性粒 C浸润( 2 )肉芽肿期(增生期)病变特点:形成风湿小体。约持续 2 3个月。 风湿小体组成 中央:纤维素样坏死灶周围:风湿细胞( Aschoff细胞) 成纤维 C外周:、淋巴 C、单核 C风湿细胞来源:巨噬细胞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