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交往.空间.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56645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存.交往.空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存.交往.空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存.交往.空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存.交往.空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存.交往.空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生存.交往.空间摘要:现代社区规划的目的是要开发社区资源,而社区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首先必须加强邻里社区群体之间的认同。因此,在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中应通过领域空间、共融空间等的创造,组织起具有强烈认同性的邻里关系网络,实现有效的公众参与,达到开发社区资源的目的。 关键词: 社区规划 邻里社区 社区资源 共融空间 Abstract: the modern community planning goal is to develop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effectiv

2、ely, we must first strengthen neighborhood community groups identity. Therefore, in the community planning and residential design should through the field space, harmony of space to create, organized with strong recognition of same-sex relationships among neighbors network, realize effective public

3、participation,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般认为,60 年代以前国际上的以功能主义为代表的传统城市规划思想是以物质规划为主,60 年代以后则强调的是社区规划。60 年代以前是以城市的形体设计(physicaldesign)为主题内容,60 年代以后则转向了社区设计(communaldesign)。较之以前的注重城市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的规划模式,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引入了更多的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和成果。 所谓社区的

4、社会学意义通常指的是居住在一个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地域性”与“共同性”是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前者是社区的自然属性,后者则是社区的社会属性。从人类学角度讲,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资源攫取的关系。因此,我们研究城市社区的目的就在于对蕴涵其中的社区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源的开发。我们认为,社区资源不仅仅包括住宅及其周围的物质环境和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由社区特有属性所孕育而生的、社区群体自发地参与维护其社区秩序的积极性。其社会功能有以下几种: 1、 安全防卫 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在人类生活中,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外,就是安全的需要了。人们在居住生活中尤其重视安全需要的满足,因此,也就

5、将所在的居住环境中的安全性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邻里社区的“共同性”决定了必然的“排他性”,也就是在同质环境中对异质事物的排斥,亦即纽曼提出的“可防卫的空间”的自然监视,当人们进入某一居住领地时,即处于连续被注视之中。而现在的单元式住宅,不具备这种可防卫空间的条件,使得居住的安全防卫功能从由邻里、社区共同负担转变为由家庭独自负担,宅门一旦被突破,安全性即化为乌有,因而使得居民的安全感下降。 2、 交流互助 人类更高层次的需要是社交的需要。邻里社区应当是一个社交圈,为人们提供日常情感交流的便利条件。友谊是交往的深化,邻里交往有助于集体主义和互助意识的培养。邻里互助可以包括简单的维修、裁缝、技能传授,

6、以及临时照看儿童、老人、病困者等,即所谓“远亲不如近邻” 。这样就不会出现各家“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对于邻户人家的失窃也漠不关心的情况。 3、 维护公共秩序 密切的邻里关系还可以自发组织社区群体共同承担公共领域中的环境美化、卫生保持、安全防卫等公益性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对社区自身蕴藏的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但是,并非所有的居住聚集区都能构成上述的邻里社区。形成邻里社区的关键是维持其“共同性”的社会属性,也就是加强社区群体之间的认同感,具体体现在促成社区邻里间有效交往的实现。而强调社区规划的目的之一是使家庭单位联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社会接触的和可以认识的

7、、有形的统一社区。因此,要构成邻里社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1、 有明确的领域范围和边界标识 这是实现社区群体间有效交往并产生认同的首要条件。人们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就会产生领域感。空间领域性能使人们获得归属感,使他感觉身处“我的家”或“我们的家”中。领域必须有明确的边界,或是实体边界,或是心理边界。要形成邻里关系和谐的社区,必须对交往活动的空间作出必要的界定,“空间领域感”是产生“社区归属感”的重要条件。 2、 要限定适量的人数 领域感的大小强弱与地区范围的限定存在很大的关系。为人们的居住生活提供有效交往空间,必须有适宜的空间距离,过大的范围则超出了人们控制能力所及和视、听限度,从而弱化了人们交往

8、的深度。因此,我们认为,构成邻里间有效交往空间尺度最好限制在 30m 范围内,最大不能超过 100m,这一尺度与人们的步行交通距离、有效监视距离相吻合。我们进行小区规划时,作为最基本邻里单位的组团规模一般为 500 户左右,即一个居委会的规模,这已经大大超过了心理学上“认知”的范围,无法构成亲密的邻里交往关系。因此,邻里社区必须是一个更小范围的社会“熟知”邻里层次,即 1020 户,在这个范围内人们可以进行基本群体的交往活动并从中获得援助。 3、 提供人们经常接触的机会 这是形成亲密交往的重要前提。私有领域和公共领域间的交叉渗透,便产生“共融空间”,有利于交往活动的实现。邻里基本上属于自然产生

9、的社会组织,而不是规划人员可以创造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满足其必要的物质要求,并创造这样一种环境,使居民感觉到其生活的地方与其他任何地方是有区别的,并且在这里有有效而亲密的交往活动和社区生活。 当我们认识到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以后,不妨回过头来看一看几种居住形态的存在机制,或许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 (1).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传统民居的群体形态(图 1),由一条胡同串联起十几座院落,每座宅院又拥挤着十几户人家。这里的胡同不仅仅是汽车的通道,更是一个半围合的线形广场,两端建有牌楼门的空间领域性更强一些。院落空间的围合进一步加深了社区归属感和邻里互助意识。胡同作为一个多户数、大范围的社区,人们之

10、间的互动停留在低层次的交流阶段,而院落则使这种交流进一步扩展到能够产生互助、防卫的深度。 (2)近代里弄式住宅(图 2),一般由一条主弄串联起几条支弄每条支弄大多是尽端式,聚集了十几户人家。弄堂口有各式各样的门洞成为显著的边界标识。由主弄而支弄,领域性越来越强,于是,发生在这“亭子间”的故事便越来越有人情味了。 (3)现代通行的行列式住宅小区(图 3),前后楼之间畅通无阻的汽车道,使得空间的围合性丧失殆尽。失去了领域感的空间是不会吸引人们停留的。空间尺度和范围的过大也超出了人们的控制能力所及,因而人们也就失去了对于这一领域的责任感和防卫意识。虽然每一座楼道内的住户有十几户,但缺乏必要的接触机会,一道宅门封住了公共与私密空间之间的沟通,因而也就难以产生有利于交往活动的“共融空间” 。 总之,引导和调动人们关心、爱护自己家园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是“公众参与”思想在社区居住生活中的体现,也是与社会的进步发展相吻合的。 主要参考文献: 钱江晚报 中国建筑艺术网 建设工程教育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