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规划之我见.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56662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城市规划之我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态城市规划之我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态城市规划之我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态城市规划之我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态城市规划之我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生态城市规划之我见摘要:本文作者阐述了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基本原则,提出了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基本原则 1.1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根本指导的。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引发的生态危机是人类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动力。生态危机日益威胁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清晰地意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损害后代发展其经济的能力为代价,人类需要的是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只注重眼前增长而不顾未来的自毁式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应以适宜的技术发展低碳

2、经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城市,主动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态问题,为人类后代发展扫除障碍,争取生态环境空间。 1.2 以实现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应是以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城市是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地,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城市中各种人工建成环境。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与空间越发紧张,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日益加剧。为此,生态城市规划必须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逐步优化、提升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缓解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并最终实现两者的和谐共生。 1.3 以城乡有机统一

3、体的“生态区域”为依托 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必须是以城乡有机统一体的“生态区域”为依托的,生态应是基于宏观地域环境背景下的整体效益评价,而不是某地区的微观效益评价。城市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城市与其周围城市、城市与其周边乡村都存在着资金流、信息流、人口流、产业流、物质流等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态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其所依托的“生态区域” 。只有建立起城乡有机统一的、社会经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区域” ,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才有可能和有生命力。城乡有机统一的“生态区域”将为“生态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赖以生存的“养分” ,使其得以建立、发展和成长 1.4 以物质和资源、能源的“生态化”生产与循环利用为路径

4、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赖于城市的各种物质生产及对各种资源、能源的利用。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是将物质生产、资源与能源消耗看作一个单向的过程,例如大量使用过的物质产品、能源与资源被视为“废弃物”而简单地丢弃或处理,如此造成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生态足迹”不断加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以物质和资源的“生态化”生产和循环为路径,减少物质生产、人们生活过程中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提高清洁资源能源、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力求以较小的生态环境代价来实现人类经济社会“无限”发展的追求,给人类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李问。1.5 以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生态意识为支撑

5、 人类的思想意识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改变的内因和原动力。只有人们从思想上人识到人类挑战生态极限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及其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带来的与日俱增的威胁,人类才能从行动上坚定地承担起生态责任。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必须有赖于人类社会整体生态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每个人都树立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理念,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效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 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措施 2.1 生态主导的政策集成 所谓“生态主导”是指切实改变中国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模式,首先保证城市的生态目标,并通过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配套政策来保证生态目标的全面实现。这里包括产业政策、公共

6、财税政策、环保政策、交通政策、住房政策、资源与能源使用政策、公众参与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构成的有机集成体系。实现发展目标的统一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协同推进,来确保生态主导的原则不仅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而且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都能发挥实实在在的具体作用。 2.2 先底后图的空间规划理念 面对中国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加之土地财政、地方利益的驱动,城镇空间发展往往处于失控的局面,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中要特别首先保证“不可建设空间”的划定。前些年深圳市关于基本生态保护线的划定就是反映了这种思想。所谓“先底后图”的规划方法,就是首先根据生态结构完整性和用地适宜性的标准划定禁建、限建、适建、已建的区域,明确各种生态

7、保护区域的边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建设用地布局。以环境和土地承载力等生态分析为基础,辅以基于紧凑城市理念、宜居城市理念、就业居住平衡理念的容量分析,最终确定生态城市的合理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等。 2.3 可评价管理的目标控制体系 评价管理的目标控制体系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成果得以应用于实践的重要保障。传统城市规划往往更注重规划的目标、愿景等,而对于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和管理则缺乏有效的控制体系。要使生态城市规划的成果得以顺利实施,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同时,也应建立起完善的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如建立评价和管理的原则、指标体系等(例如后文介绍的国内外有关生态城市的控制指标体系),为保障规划得以有效实施

8、,需要设立一系列的调控、奖励或惩罚措施等。 2.4 切合地方发展实际的口操作体系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既要有长远的瞻望的发展目标,又要立足该地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与建设方案,分步骤地去实现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因此,要特别关注建立切合地方发展实际的可操作体系。即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规划方法、规划方案、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等都要符合该地的发展现状,切实有效地指导其向生态城市的目标发展。 2.5 促进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运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土辽阔,人口和城市众多,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因此我们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9、的有益经验的同时,不能好高骛远,过于追求“高新” 、 “前沿”的非适用技术,而是必须尊重中国的基本国情,注重发展现实可行、经济节约的技术,注重应用那些适用技术、成熟技术。可行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方案必须是可以推广、可复制的,而不能作为“昂贵的装饰品”或仅仅是实验室阶段的“示范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技术成本等,适合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大国国情。 3 结束语 人类社会、城市本身就是生态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生态城市规划观是对传统城市规划观的一次重大修正和转型、提升和发展,它不应该成为一场跟风、炒作、造词运动,而要切实通过生态城市规划对传

10、统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实现重大的革新。 参考文献: 1 杨培峰.我国城市规划的生态实效缺失及对策分析从“统筹人和自然”看城市规划生态化革新J. 城市规划. 2010,(03). 2 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J.建设科技. 2009,(15). 3 张泉,叶兴平.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动态与展望J.城市规划. 2011,(07). 4 沈清基.城市生态规划若干重要议题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 2009,(02). 5 吕斌,佘高红.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04). 6 陈晓,叶伟华深圳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探索和实践J重庆建筑,2011, (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