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大社“走出去”:发挥学术优势,突出原创特色浙江大学出版社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出版“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大学社的原创出版优势和所依托高校的学术资源优势,创新思路,探索出了一条有着鲜明特色的国际学术合作出版“走出去”新模式。 一、立足服务高校发展,不断提升对出版“走出去”的认识 1.服务科研需求,试足出版国际化 作为浙江大学全资公司和部门的浙江大学出版社,服务学校科研发展、推动学术国际交流一直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浙大社多年来一直坚持服务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办社理念,在高水平原创出版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学术资源,也为实施学术出版“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 年 12 月,在时任浙江大学校
2、长潘云鹤院士的领导下,浙大社与全球最大的科技出版集团之一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出资 150 万元成立了“浙江大学一施普林格科技出版基金” ,由此而启动的“中国科技进展系列丛书”成为我社学术出版国际化的开端。该基金的设立以及丛书的出版,也为浙江大学的广大学者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高端出版平台,先后有十余种浙江大学学者的科研成果通过此平台进行出版,为相关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驱动。浙大社的国际化出版之路由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探索竞争差异,致力国际合作出版 通过与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在科技出版领域的深入合作,我们了解到,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提出以及我国科学技术近些年的快速
3、发展,中国科学界与国际科学界都存在着相互深入了解与交流合作的强烈意愿,这为像浙大社这样有着较好学术科研出版资源的高校出版社提供了服务和参与推动的契机。这些年,浙大社瞄准学科前沿,发挥自身依托高校雄厚科研力量的优势,有计划地策划推出了一批高水平原创图书,通过与国际各著名科技出版集团的合作出版,在科技出版“走出去”领域形成了自身特色与优势,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肯定和资助。在推出了 40 多种反映中国科技研究前沿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科技进展”系列图书之后,2011 年,浙大社又策划推出了反映中国智能科技研究最新成果的“中国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系列选题(首批 1 5 种) ,反映中国医学前沿进展的“中国
4、特色医学研究”系列选题(10 种) ,以及反映中国热能研究前沿的系列选题(10 种) 。 3.明确战略定位,挑战全面“走出去” 在当前市场国际化融合增强,行业竞争国际化加剧的大趋势下,图书“走出去” ,不仅是我国的国家战略,其实也是出版社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做好图书对外推广工作,实施“走出去” ,不仅为当前连年增长缓慢的国内图书市场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更为出版社整体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标杆和途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10 年浙大社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的战略发展思路,提出以“国际化”手段强化传统优势,带动观念、产品、人才、市场的国际化
5、发展,实现出版社的“国际化”发展,挑战出版全面“走出去” 。 两年来,浙大社逐步将合作出版领域从科技出版扩大到人文社科和大众读物类各个领域,通过合作出版、实物出口、版权输出等实现海外销售码洋近 1000 万元。国际化的特色极大提升了我社在出版领域的声誉,也在出版社外部积聚了一大批国际化的高水平专家学者队伍和一批国际合作伙伴,并培养了一支善于国际交流的版贸队伍和英文编辑队伍;同时,通过以国际标准改造观念和工作流程,极大提升了内部的管理水平,为出版社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努力培育良好“走出去”环境 我国科技领域发展迅速,科技能力和科研质量得到快速提升,2011年,国际科学
6、论文和专利授权总量继续位居世界前列,论文被引用数上升到世界第七位。中国科技发展的机遇和优势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纷纷来中国开拓市场,这为中国出版“走出去”提供了宏观的环境支撑。 1.依托大学优势,强化服务高水平科研能力 高水平大学是国际学术交流的主要力量,高校出版社“走出去”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渠道优势。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浙大已建成 14 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0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尤其在工科专业上,比如机能学院、电气学院还有材料方面都是国内领先的水平。 高水平大学的品牌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合作者,国际合作交流越来越频繁,比
7、如国际会议、文化交流活动等,为出版社引荐了大批的国际著名学术出版商和优秀作者,这为浙大社科技出版“走出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仅 2012 年上半年,来自施普林格出版社、爱思唯尔出版社、约翰?威利出版社的出版总监或专业出版人就先后访问出版社,而对而探讨国际合作项目的运作。 2.优化存量资源,提升国际合作能力 浙大社的 9 份党报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其中英文版(A、B、C 辑)、工学版、医学版分别被 SCI、EI 和 MEDLINE 收录。学术期刊不仅聚集了一批国际知名的编委和审稿队伍,还拥有国内外优秀作者资源,这些专家、作者同时也是优秀的原创出版资源,有力支持了优秀原创出版的发展,形成了图书和
8、期刊良性互动的局面。 近年来,浙大社的数字化出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规模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1 年浙大社数字出版中心的销售规模达到了2000 万元。出版社坚持推进数字学术服务,以增强资源组织能力和产品综合竞争力,为已有作者和潜在的、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者提供个性化学术信息服务,进一步聚集学术研究者为出版社学术出版提供高质量的出版内容资源,提升与扩大出版社与学校学术声誉。 三、创新内部管理机制。积极构建全方位“走出去”保障体系 出版物的内容是关键,特别是科技图书和科技期刊,其学术水准和编辑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市场的接受程度。为保证科技图书的学术方向、选题内容和编辑质量,我们逐步建立了
9、专家咨询制度、内容资源网络,合理配置出版资源,力争完善出版物的质量保障体系。 1.把好选题源头,构建内容资源网络 为建立制度性、长效性的高水平内容获取机制,出版社与中国工程院及其医药卫生学部等相关学部、中国科学院及所属的相关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和项目合作关系,共同开发英文科技图书;同时,出版社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的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了长期联系,在期刊发表最新科研动态并合作开发科技图书,两年内签订出版合同的英文科技图书选题的储备达到 100 余种,且作者多为院士、 “千人计划”成员、 “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 2.强化内容质量,建立专家咨询
10、制度 出版社成立了科技出版指导委员会,聘请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担任主任,原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等 12 名院士担任委员,定期召开指导委员会会议,对出版社的学术方向给予指导,并评审年度优秀作品。社内还利用国际投稿、审稿平台,建立了与国际合作伙伴相衔接的数字化生产流程和标准化质量控制流程。 3.严格编校环节,优化出版资源配置 出版社于 2011 年设立高水平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应用性的高水平学术著作的出版。同年组建了七个事业部、两个分社、两个出版中心等机构,并且努力推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发行体制改革,这些机制创新给出版社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原有水平上,促进了专业化
11、、团队化的运作。为加强英文科技编辑队伍,从牛津大学出版社和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英国)全职引进有多年出版经验的资深编辑,并以短期工作、远程工作等方式聘请兼职外籍图书编辑,专门负责英文图书和期刊的语言润色等工作。 四、抢抓各种机遇,实现科技出版“走出去”的快速推进 在实施图书“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出版社走向国际市场的最大机遇。特别是出版英文科技专著,选题策划难度大、写作周期长、编辑加工要求高,但市场容量小、经济效益不明显,如果起步阶段没有国家的支持,整个项目无法快速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1.借力重要节点。巧妙扩大合作影响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
12、提升,中国的重大活动和重要事件往往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这为图书“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9 年,我们适时推出英文版中国教育丛书并在 2009 年法兰克福书展展出,受到多家出版商的关注,并与 Peter Lang 出版社签订了代理欧洲发行的协议。2010 年,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我们与西班牙Future 出版社合作开发上海 2010 世博会:场馆竞标精解及都市考察一书。 2.重视版贸活动,提升合作效率 参加重要的国际书展,加入国际出版组织是扩大对外合作和交流影响的重要手段。出版社定期参加北京、法兰克福以及伦敦等国际书展并积极参加各项活动。2011 年,浙大社在各种国际书展场合,进行版权约
13、见 100 多场,会谈对象来自欧美及亚洲各国,就英文原创高端学术图书的合作出版等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在 2012 年伦敦书展上,浙大社与爱思唯尔就合作出版中国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丛书成功举行新书发布会,得到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此外,浙大社还与来自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的多位国际文化顾问或版权代理签约,建立了广泛的国际版权代表网络,委托其为我社的已有项目或计划出版项目向国际著名出版商进行推介,通过他们多年建立的国际出版网络关系为出版社服务。2011 年,浙大社 13 项版权输出到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 中药质量现代分析技术?中国药典一部参考手册外文版权输出到美国,版税收入高达 15 万美元,这在全世界学术出版界也是一个重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