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室外台阶与坡道使用者偏好研究:一个环境行为学调查.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59973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住宅室外台阶与坡道使用者偏好研究:一个环境行为学调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住宅室外台阶与坡道使用者偏好研究:一个环境行为学调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住宅室外台阶与坡道使用者偏好研究:一个环境行为学调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住宅室外台阶与坡道使用者偏好研究:一个环境行为学调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住宅室外台阶与坡道使用者偏好研究:一个环境行为学调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住宅室外台阶与坡道使用者偏好研究:一个环境行为学调查摘要:调查了三处住宅楼室外台阶与坡道使用偏好的 300 个数据,以环境行为学的观点进行分析,从使用者的不同和环境条件的不同两方面来解释这一选择特点。认为坡道的实际使用率和使用偏好并不低,并应在环境与建筑设计中更多更好的加以应用。 关键词:台阶 坡道 使用者偏好 环境行为学 1 研究背景 城市人每一天的生活几乎都离不开楼梯和坡道作为人工构筑环境中的竖向交通设施。同样作为竖向交通设施,楼梯和坡道又有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一般而言,坡度在 23 度到 45 度之间适宜用楼梯,小于 23 度采用坡道较为合适,而大于 45 度时楼梯使用起来就较费力了,当

2、坡度大于 60 度时则必须使用爬梯了 。因此在条件局限的情况下,例如迂回空间较小的建筑内部,一般只能选用楼梯,而在空间较为充裕的室外空间则既可以选用楼梯(室外称为台阶) ,也可以选用坡道,在这种情况下坡度不是建筑师选择何种竖向交通设施的唯一决定因素。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考虑,对交通方式的兼容性(步行、车行等) 、使用者不同的使用体验、不同的空间形态构成、甚至不同的精神性表达作用都影响着对于台阶和坡道的选择。而本文正是试图用环境行为学的观点分析不同使用者对于台阶与坡道的选择偏好,并从使用者的不同和环境条件的不同两方面来解释这一选择特点。 2 研究方法 环境对人的影响使人的行为产生了环境适应性的特征。

3、人在环境中的生存形成了多种行为习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捷径性指人们在清楚知道目的地的位置或是向目的地移动时,总是有选择最短路程的倾向; 从众性追随大众的一种心理,跟随大流,总是喜欢向着人多的地方聚集; 习惯性人总是喜欢做平时习惯的事,走熟悉的路; 舒适性人在行为活动过程中总是选择以感受比较舒适的方式进行,如冬季向阳、夏季遮阳、走较为平坦的路等; 视觉引导性人会向着视线通透,可以看见场所内部活动的方向行进,而抗拒不可见,未知的场所。 首先,因为笔者要研究的选择偏好所指是使用者在外界条件近乎相同的情况下对坡道和台阶的选择,而推轮椅和婴儿车、自行车的使用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必然选择坡道而

4、非台阶,又或者选择坡道要明显的增加步行距离,因为人行为有捷径性,则绝大部分的人会选择台阶,但这种选择并非由于坡道和台阶本身的差异,而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研究的调查方法要避免这些干扰。 其次,因为排除了其他明显的干扰因素,则这种情况下的选择对于每一个个体似乎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所以采用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预期不能收集到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因此本文选用直接观察法记录一定样本数量的使用行为,进而基于该样本归纳和分析出使用者的行为偏好。 2.1 环境条件 为了能够收集到有效的数据,对“实验环境”有以下要求: (1)坡道和台阶都能正常、安全、方便的使用; (2)无论使用哪一个都不会明显的增加

5、路程; (3)两者给使用者带来的外部体验(即除了两种交通方式和交通设施本身带来的体验)没有明显不同; (4)使用者最好熟悉该环境,从而能够基本认为该使用者当此的使用行为符合其选择初衷(即不会因为第一次走这个台阶或坡道而造成了误判,走完发现做了错误选择。 ) 在这样的要求下,笔者选取了自身居住的北京安华西里社区的若干住宅楼作为实验环境,这一实验环境具有如下特点: (1) 带有半地下室,住宅入口层楼面高于室外地面且同时设置了台阶和坡道进行竖向联系; (2)高层塔式或板式住宅,每日出入同一出入口的人数较多,数据容易收集; (3)使用者绝大多数为住户,显然并非第一次使用者; (4)坡道和台阶都能正常、

6、安全、方便的使用,不同选择的路程没有明显不同,并且连接同一建筑出入口,路径环境的外部体验没有明显差异。 2.2 使用者条件 (1)使用者没有推各种轮式工具和设备如自行车、轮椅、婴儿车、行李箱等,可以方便地使用坡道和台阶; (2)使用者并非受到其他使用者的干扰,包括阻挡和诱导,做出的自主选择; (3)当几人同行时,只记录第一人的选择; (4)排除明显追求捷径性的使用者,例如要去楼梯旁的垃圾箱前倒垃圾或取自行车,而走坡道需要走一小段回头路的情况。 3 调查与分析过程描述 3.1 记录表设计 将每一处观察地点的数据分成进、出两张大表,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记录 50 位符合要求使用者的交通方式选择、性别、

7、年龄组和携带物品状态。记录内容除了对台阶和坡道的选择之外还对应记录每一个使用者的性别、年龄组和步行状态(是否以及以何种方式携带物品) 。 3.2 观察记录和结果统计工作 首先,经过事先的观察和比较,寻找出最合适的三处实验环境,在出入人流比较集中的时段(早 8 点到 9 点和晚 6 点至 7 点)按照上述原则认真记录好符合要求的 50 位使用者信息,在表中打勾标记。 完成外业调查后,将记录结果转录到 Excel 中。 表 2:出楼人员数据汇总表 3.3 统计结果分析 从表 3 和表 4 可以初步看出 (1)在全部 300 个数据中,以及三个楼各自 100 个数据中,进楼(上行)使用坡道的人员比例

8、高于出楼(下行) ; (2)28#楼无论进楼还是出楼的情况下坡道的使用者比例都明显高于另外两楼,应与场地特征有关; 对统计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拟合性别、年龄以及步行状态特征同坡道/台阶选择行为的关系,通过 Excel 进行运算,得出每栋楼进或出楼坡道使用者特征分析统计结果如表 3、4: 从这两张表中可以得出总结出以下特征: (1)在坡道使用人数比例较高的进楼情况中女性的使用偏好明显高于男性(比例更大) ,同时在坡道使用人数比例较低的出楼情况中女性的使用偏好也明显低于男性,可能显示女性较男性对行为环境舒适度有更高的敏感性,或者说女性偏好使用坡道进楼(上行) ; (2)在坡道使用者年龄特征中儿童和

9、老年人对于坡道的使用偏好都明显高于中年和青壮年组(青少年组数据样本太小,无法分析) ,而中年组对比青壮年组在出楼时的坡道偏好下降得更为明显,显示出与性别特征类似的环境敏感性; (3)步行状态中拎重物的人在出楼时的坡道使用偏好比进楼时显著降低,并且参照对比轻物和空手的使用者,可以总结为拎重物者在进楼(上行)时有明显的坡道偏好,而出楼(下行)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台阶偏好。 将上述结果再与三个楼各自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得到表 5 和表 6: 表 5:进楼数据汇总与各楼数据对比 表 6:出楼数据汇总与各楼数据对比 从总数据和各个调查楼的数据对比中可以发现,与之前的结论类似,女性组和中年组的数据分离度最大,

10、即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对坡道和台阶的使用偏好发生了很明显的改变,而其他性别和年龄组数据的分离度明显较低,其环境敏感性较低。 3.4 调查环境差异分析 28#楼、29#楼的门口平面情况如图 1 所示,32#楼的门口平面情况如图 2 所示。 表 7:调查建筑门口环境数据汇总表 通过数据的比较和文章开篇提到的坡道、台阶适宜坡度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三个楼的台阶和坡道设置从坡度上看都较为合理,28 楼的坡道最宽,台阶最窄,使用坡道的人数最多,29 楼坡道最窄,实际使用坡道者也最少,说明坡道、台阶的宽度和使用者偏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 4 总结与讨论 通过对小区内三座住宅楼出入人群坡道使用偏好的观

11、察研究,发现先前观念中坡道仅作为供给某些行为不便人士作为无障碍设施的坡道在非必需情况下的使用并不是很少,其中进楼(上行)的人数更是达到调查总数的一半之多,出楼(下行)的人数也超过了 30%,尤其是坡度适宜、坡道较宽、路径合理的坡道有更多的使用者(进楼 76%,出楼 44%) ,推测可能的原因在于从平地到坡道转换平顺,相较台阶踏步对步幅的限制,适合于更多种步幅和身体状况的使用者,例如部分女性、儿童和老人。如若考虑到住宅楼中携带婴儿车、自行车,推轮椅,拉行李箱等使用者,则坡道的使用比例就更高了;但是,日常观察和使用中笔者也发现许多建筑出入口的坡道使用者寥寥无几,对比起来发现往往是坡道设置的路径、位

12、置、宽窄、坡度、坡面材料和构造等等因素没有处理好,导致使用者的不便。 另一方面,台阶作为专为行人使用设计的交通设施也有其优点,诸如行进平稳、不易滑倒、路径较短等等。因此在住宅楼室外坡道与台阶的设置上宜兼顾考虑、结合设置,在空间允许或需要路线引导和保证不便人士通过性的条件下多设置坡道,在需要捷径和空间局促的地方多设置台阶。总之,住宅楼外的坡道和台阶设置应针对具体项目结合坡道和台阶自身的特点认真分析,合理设置。 参考文献: 1. 程广安. 楼梯?爬梯?坡道J. 建筑工人, 1995 年(12 期). 2.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美)高桥.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 朱保良, 朱钟炎, 王耀仁. 坡?阶?梯竖向交通设计与施工M. 第一版.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5. 李文龙. 坡道的形态与空间设计初探D.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