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荷隧道进口滑塌原因分析及其治理.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61754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坡荷隧道进口滑塌原因分析及其治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坡荷隧道进口滑塌原因分析及其治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坡荷隧道进口滑塌原因分析及其治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坡荷隧道进口滑塌原因分析及其治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坡荷隧道进口滑塌原因分析及其治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坡荷隧道进口滑塌原因分析及其治理摘要:隧道滑塌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地质、设计、施工技术、现场管理决策等有关,通过对坡荷隧道进口开裂滑塌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处理方法,对类似工程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坡荷隧道 滑塌 原因分析 处理方法 0、引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上一座分离式隧道进口在洞口区域因雨水侵入块石坡堆积体等原因,先后于 2011 年 3 月、7 月出现开裂、滑塌。本文通过对滑塌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剖析,总结经验教训,为出现类似情况的工程提供参考。 1、工程概况 广西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坡荷隧道位于那坡县坡荷乡境内东南侧西南侧约 200m,是该合同段的重点控制工程。

2、本隧道为长隧道,进口为分离式,出口为小间距,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 100km/h,建筑界限宽 10.75m,高 5.0m。左线起讫里程 ZK63+235ZK65+475,长2240m,右线起讫里程 K63+216K65+490,长 2247m。隧道平面线形为 S型曲线,曲线半径分别为:进口端 4114.835(Z) 、出口端 1800(Y) ,纵向为 2.35%与 2.95%的下坡。隧道进口采用端墙式洞门,出口采用削竹式洞门,支护采用复合型衬砌形式,中心排水沟排水,预留射流风机通风。隧道最大埋深约 228 米。 进口洞口段为级围岩,长约 60m,施工采用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进行开挖。洞口布

3、置?89 长管棚,环向间距 40cm。径向布置?25 中空注浆锚杆,环向间距 100cm,纵向间距 75cm 衬砌钢拱架采用 I20a 工字钢,并与系统锚杆焊接,相邻钢拱架外缘用纵向连接钢筋焊接。开挖预留变形量为 20cm。隧道口地表按设计要求施作了仰坡,并进行了喷锚防护。 2、地质概况 隧道区地处那坡县坡荷乡东南,地貌属构造、剥蚀低山及岩溶峰林地貌,其中进口至桩号 ZK64+350 和 ZK64+910ZK65+210 两段属岩溶峰林地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和第四系全新统崩积层(Q4col) 。隧道区地面标高 1077.001346.00m,地形起伏较大,最高点位于桩号

4、 ZK64+240 附近,以其为界向北西和南东两侧渐次降低。隧道总体呈北西-南东向走向,设计进出口均位于斜坡坡脚处,洞身由进口向出口逐渐降低,进口(最高点)标高为 1130.10m,出口(最低点)标高为1078.00m,山体自然坡度 2040,局部可达 50以上。 3、地层岩性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岩性为杂色粉质粘土,结构松散,主要为灰岩块碎石夹建筑弃渣,块径 68cm,最大达 12cm,含量约 10%。该地层除集中分布于隧道进出口斜坡带外,其余零星分布于隧道两侧斜坡沟谷间,钻孔揭示厚度 1.520. 0m,其中在进出口两端厚度大,特别是出口据钻孔 SDZ23 揭露厚度达

5、 20.0m。 第四系全新统崩积层(Q4col):岩性为杂色碎石土,局部黄褐色,稍湿、稍密状,块碎石成分为灰岩、页岩,块石直径达 200cm 以上,主要分布于进口端,碎石粒径一般 510cm,最大 24cm,次棱角状,含量约占 5060%,有少量粘土充填。该地层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口端ZK63+200ZK63+465 之间,厚 3.017.20m 左右。 隧道进口端,靠近冲沟部位为块碎石土覆盖、下伏基岩为石灰岩,中-厚层状构造,中风化或微风化,岩体较破碎,总体完整性差,局部地段存在少量渗水或滴水现象。 4、开裂的简要经过 2011 年 3 月 13 日、14 日连续小雨,15 日、16 日及 17

6、 日连续三日大雨。连续的五天小到大雨过后,2011 年 3 月 19 日,监控数据显示左右洞沉降突增,项目部随即对坡荷隧道进行全面的施工检查,发现坡荷隧道左、右线进口边仰坡出现开裂现象,右线导向墙套拱右侧出现新的裂缝,山体出现连续的裂缝,裂缝宽度 5-32cm,裂缝深度 10-120cm,长约100m,整个进口端的坡积层出现滑移。 5、洞口开裂综合治理 通过对开裂原因分析,综合现场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以下治理措施。 5.1 紧急封闭加固措施 对山顶开裂的裂缝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封堵,避免雨水再继续侵蚀,导致情况进一步恶化;在拱脚处用工字钢连接,使其封闭成环,改善拱部受力状况,增大承载能力;因支护坡

7、脚已出现不均匀沉降,洞内临时支撑采用钢拱架进一步加强;由于不均匀沉降发生,仰拱拱腰处发生了开裂现象,故增加一道钢拱架斜撑,避免裂缝加宽。同时待天晴后卸载部分土方进行减压。 5.2 卸载措施 先行清除左右洞中间发生位移的孤石,在右洞右侧局部采用 1:1.25坡率进行刷坡卸载,并及时对刷坡处采用喷浆、打锚杆等方式进行防护。在卸载过程中采用砂袋保护现有拱部。 5.3 反压加固方案 在隧道左洞左侧设置重力式反压挡墙。挡墙基坑采取马口开挖,采用跳跃式施工。挡墙墙背设置反滤层并预留 23 排泄水孔,梅花形布置。鉴于左洞左侧覆盖土较厚,基岩埋深较深,故采用?89 的钢管对基础进行加固。基础加固钢管入岩 50

8、cm,并在管内进行注浆。 卸载完成后,及时进行支护,并在陡崖部分设置主动防护网。加固完成后,对两洞中间松散土体进行钢花管注浆,增强其整体性。 6、滑塌的简要经过 2011 年 6 月 3 日,右洞因开挖明洞仰拱,山体再次出现明显裂缝,项目部采用砂浆封闭地表裂缝并用彩条布覆盖,防治雨水下渗。自 6 月6 日起,雨水频繁,雨量增大,雨水下渗后土体完全松散,处于饱和状态,土体稳定性极差,造成山体发生多处开裂、下沉,隧道初期支护变形量增大,发生侵限。自 6 月 23 日起连续暴雨,为避免沉降量加剧,坡荷隧道进口全面停止施工,但拱顶最大日沉降量依旧达到 15mm。6 月 26 日经现场巡查,近期山体经过

9、雨水长期冲刷,开裂情况加剧,裂缝最宽达 25厘米、深度超过 50 厘米,土体稳定性极差,造成隧道初期支护变形量增大,发生侵限。6 月 26 日 20 点至 6 月 27 日凌晨 5 点一直下暴雨,进口右线山体在 6 月 27 日凌晨 5:20 突然发生整体坍塌,已施工的暗洞及台车全被压毁。同时,左侧山体也出现较大的开裂,裂缝宽度最大达20cm。 7、洞口滑塌综合治理 7.1 封闭措施 对溶隙裂缝进行封闭地表等临时防水措施来防止地表水下渗。 7.2 卸载反压措施 对已开裂、松动的堆积体进行挖除,挖除后平台距拱顶覆盖层厚度保留 8m,挖除后最大坡高 14m 左右;右洞右侧边仰坡按 1:1 坡率刷坡

10、,并按原设计进行支护;采用弱爆破方案将左线孤石挖除至平台高度,挖除后的母体基岩采用锚喷防护,孤石挖除后进行适当反压回填。 7.3 加强监控量测 在崩塌体上方山体岩石表面增设观测点,施工期间加强对山体的观测,当日沉降量大于 2cm 时,应及时撤出人员、机械,以确保施工安全。7.4 恢复施工后方案 在对坍塌体及松动体挖除完成及坡面防护完成后,隧道恢复掘进继续施工,开挖时要严格执行“短进尺,弱爆破,紧支护,勤量测”的原则,要时刻关注围岩的变化情况,确保施工安全,具体方案如下:(1)左线洞内初支拱架间距由原设计 75cm 调整至 50cm,采用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布置范围扩大至 140,双层小导管设置

11、到完整基岩处结束。左线明洞加长 12m。 (2)回填完成后并待左洞进入稳定基岩后,再进行右洞开挖。 (3)如右洞原施工的暗洞段未破坏,能满足净空要求,则在洞内按原b 支护参数施工,将原设计的单层超前小导管改为双层超前小导管或中管棚,布置范围扩大至 140,拱架间距调整由原设计 75cm 调整至50cm;若原施工的暗洞段已破坏,则拉槽将已破坏段初支挖除,重新施作套拱及管棚,并在管棚范围内施作单层超前小导管。 (4)右洞应先施作明洞并回填后再掘进暗洞。 8、滑塌段治理效果 2011 年 3 月首次开裂发生后,经过对开裂处进行紧急处理后,有效避免了滑塌段情况进一步恶化,地表沉降观测数据开始稳定,没有

12、沉陷、滑动现象发生,仰拱开裂部分裂缝宽度未变宽。事实说明封堵裂缝、卸载顶部压力的治理思路是正确有效的。后因广西地区进入雨季,雨量增多,最终造成右洞滑塌。后续处理方案基本延续前期开裂处理思路,通过封堵裂缝、卸载反压,加强支护等措施,综合治理,于 2011 年 12 月,顺利通过洞口段施工。 9、开裂滑塌原因分析 9.1 偏压影响 从周围地形上看,该段右侧山体高,为松散的块碎石坡积土体。左侧是一条大深沟,原为当地村民耕作的水田,为施工方便填方至隧道底部标高,填高约 4m。左侧主要为疏松的土层,而右侧为坡积土体,左右侧高差较大,达 20m,施工后使左右山体压力不平衡,从而形成偏压。因此,存在偏压地层

13、是滑塌的重要内在因素。 9.2 降雨影响 洞顶土体为坡积层土,多空隙,处于临界稳定状态。连日降雨导致了雨水下渗,造成整个坡荷隧道进口端的坡积层土体完全松散,使土压力增加,土体稳定性降低,直接导致坡荷隧道进口端的坡积层滑塌,坡脚失稳,隧道进口直接下沉,且局部变形较大。因此,降雨是造成滑塌的重要外界因素。 9.3 其他因素 (1)设计在明洞段采用偏压明洞衬砌结构设计,洞身采用级围岩支护方式。施工时将坡积土体坡脚破坏,开挖过后形成了较大临空面。 (2)首次开裂发生时,仅完成了初期支护施工,还未施作二次衬砌。(3)天气情况异常,3、4 月份仍为广西地区旱季,但与往年同期相比,降雨时长及雨量都大为增加;

14、6 月份降雨达 24 天,造成处治方案无法及时施作,开裂加剧,最终导致洞口滑塌。 10、经验教训 隧道工程是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关键工程,洞口施工又往往成为整个隧道工程中的控制性工程。通过对坡荷隧道滑塌原因的分析和对滑塌段的治理,可以得出以下经验和教训:(1)隧道设计时应尽量做到隧道洞口的中线与地形等高线正交或接近正交,条件受限制时宜以大角度斜交进洞,当小角度进洞不可避免时,应提前做好对周围地形地质的调查分析,对不良地质提前进行有效处理,处理完成后,方可进洞施工。(2)对于坡积土体,应避免大面积开挖,减少对岩土体的扰动,尽量做到“零开挖” 。需要进行开挖时,应在开挖后尽快进行防护。洞内可增加

15、临时仰拱,提高其承载力,并尽快使初期支护成环,尽早施作二衬。(3)隧道工程洞口位置大多岩层破碎、松散,风化严重,地形和地质条件极不稳定,地表降雨容易侵入、软化破碎围岩,降低其自稳能力。故洞口段施工应在旱季进行,尽量在雨季到来之前穿过松散破碎带。 (4)施工时要加强洞内收敛、地表沉降等方面的观测,并将观测数据及时反馈,为准确分析事故原因及提出处理方案提供可靠依据。设计方应根据施工反馈的信息,及时跟进,对设计文件进行修改,力求准确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G D70-200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G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 JTG/T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4张民庆,黄鸿健,苗德海,田四明 宜万线隧道洞口滑坍分析与治理J 铁道工程学报,2008 年 2 月第 2 期(总 1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