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简述适应性(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性。1) 特异性,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性抗原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2) 多样性,机体可针对环境中多种多样的抗原,分别建立起不同的特异性免疫应答;3) 记忆性,当异物抗原再次入侵时,可产生快而强的再次免疫应答效应;4) 耐受性,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有保护性的免疫耐受;5) 自限性,异物抗原激发免疫应答的程度和水平可以自我调控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免扩大和累及正常组织。2、当代免疫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免疫学当前发展是以广度上的“多边缘性” 及深度上的 “多层次性”作为其主要特点:一、广度的多交叉性 现以由单一学科发展为多交叉性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分
2、子遗传学的发展,已形成了分子免疫学、免疫遗传学等当前的前沿分支学科。在应哟能够基础方面形成了免疫药理学、免疫病理学、免疫生理学、心理神经免疫学、免疫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等。二、深度的多层次性 上个世纪 70 年代以来,免疫学已由整体水平向细胞及分子水平迅速迈进。从抗体检测到细胞检测进入到功能应用。三、发展上的高速度 3.抗 原 的 免 疫 原 性 强 弱 是 有 哪 些 因 素 决 定 的 。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1) 异物性:是指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或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抗原与机体之间种系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同种异体间,由于遗传类型不同、组织细胞
3、结构也有差异,也具有免疫原性。凡胚胎时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过的自身成分也具有免疫原性。2) 理化状态:分子量大小:一般分子量大于 10KD 免疫原性较强,在一定范围内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化学性质:一般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原性强,核酸和多糖的抗原性弱,脂质一般没有抗原性;结构的复杂性:苯环氨基酸能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BCR 易接近的抗原决定簇免疫原性强。3) 机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4) 免疫方法:免疫抗原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选择。4.试 述 抗 原 的 基 本 特 性
4、 , 完 全 抗 原 与 半 抗 原 的 区 别 。抗原具备两种特性:1) 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 2) 免疫反应性,即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于此。有些小分子物质虽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称半抗原。5、何谓隐蔽的自身抗原?举例说明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后,可引起那些相应的临床疾病隐蔽的自身抗原:是指正常情况下与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组织成分,如脑、晶状体蛋白、葡萄膜色素蛋白、精子、甲状腺球蛋白等
5、,在胚胎期没有与免疫系统接触,不能建立先天性自身免疫耐受。因此,一旦由于外伤,手术或感染等原因使这些物质进入血流与免疫系统接触,被机体视为异物,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如甲状腺球蛋白抗原释放,引起变态反应性甲状腺炎(即桥本氏甲状腺炎) ;晶状体蛋白和眼葡萄膜色素蛋白,可引起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和交感性眼炎。6、试述抗原决定簇的类型抗原决定簇从结构上可以分成两类:顺序表位。这类决定簇的功能基团取决于组成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又称为连续决定簇。决定簇中连续的氨基酸顺序改变,会影响决定簇的功能。结构表位。它是由不相连接的氨基酸顺序片段经多肽的折叠卷曲而组合起来的功能基团,一般位于蛋白质的表面。因为整个决定簇的氨
6、基酸顺序是不连续的,又称为不连续表位。当蛋白质变性或水解,决定簇则破坏。7、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生物学功能.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Ig 的基本结构是由四条对称的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单体包括两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轻链。重链间及重、轻链间有二硫键相连形成对称结构。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各条肽链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可变区和恒定区,可变区在 Ig 近 N 端轻链的 1/2 和重链的 1/4或 1/5 范围内,其氨基酸组成及序列变化较大,其中变化最为剧烈的特定部位称为超变区,除超变区之外的部位氨基酸组成及排列相对保守,通常称为骨架区。Ig 近 C 端在 L 链的 1/2 及
7、 H 链的3/4 或 4/5 区域内,氨基酸组成在同一物种的同一类 Ig 中相对稳定,称恒定区。生物学活性:(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是由 IgV 区的氨基酸组成及空间构型所决定。(2)激活补体:IgG1、IgG2、IgG3 、IgM 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IgG4 和 IgE 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3)通过与细胞 Fc 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调理作用:IgG、IgM 的 Fc 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 FcR、FcR 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ADCC 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 与靶抗原结合后,其 Fc 段可与NK、M、单核细胞的
8、FcR 结合促使细胞毒颗粒释放,导致靶细胞的溶解。IgE 介导型超敏反应。人 IgG 的 Fc 段能非特异性与 SPA 结合。(4)选择性传递:人 IgG 能借助 Fc 段选择性与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主动穿过胎盘。SIgA 可经黏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5)具有免疫原性8、 试 述 Ig 的 功 能 区 及 其 功 能 。Ig 的 功 能 区 及 其 功 能 : ( 1) VH、 VL: 是 Ig 特 异 性 识 别 和 结 合 抗 原 的 功 能 区 , 该 区 也 是 Ig分 子 独 特 型 决 定 簇 的 存 在 部 位 。 ( 2) CH、 CL: 具 有
9、Ig 部 位 同 种 异 型 的 遗 传 标 记 。 ( 3) IgG的 CH2 和 IgM 的 CH3: 与 补 体 经 典 途 径 的 激 活 有 关 。 ( 4) CH3/CH4: 具 有 与 多 种 细 胞 FcR结 合 的 功 能 , 不 同 的 Ig 在 结 合 不 同 的 细 胞 时 可 产 生 不 同 的 免 疫 效 应 。 ( 5) 铰 链 区 : 位 于 CH1和 CH2 之 间 , 富 含 脯 氨 酸 , 对 蛋 白 酶 敏 感 , 不 易 形 成 螺 旋 , 易 伸 展 弯 曲 , 由 此 可 与 不 同 距离 的 抗 原 表 位 结 合 , 使 补 体 结 合 点 得
10、 以 暴 露 。9、简述 Ig 的多样性和 HLA 多样性的含义。Ig 的多样性是指同一个体体内存在成千上万种 Ig 分子。其产生的原因是:(1)Ig 基因即胚胎细胞的 V、D、J 基因发生重排;(2)VDJ 连接的多样性,包括连接时发生错位、连接点发生重组、N 区的插入; (3)重链与轻链随机配对;(4)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的突变 。HLA的多样性是指同一群体中的不同个体存在成千上万种 HLA 分子。其产生的原因是: (1)基因座位多; (2)共显性表达; (3)复等位基因多;10、试述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经典激活途径 替代激活途径 MBL 激活途径激活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肽聚糖
11、、脂多糖、凝聚的 IgA或 IgG4MBL 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起始分子 C1q C3 C2、C4参与的补体 C1、C4、C2、C3、 C5-C9C3、C5-C9 、 B因子、D 因子C2-C9、MASP所需离子 Ca2+、Mg 2+ Mg2+ Ca2+C3 转化酶 C4b2b C3bBb C4b2bC5 转化酶 C4b2b3b C3bnBb C4b2b3b生物学作用 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后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发挥作用11、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中枢免疫器官有骨髓和胸腺两类器官:胸腺的功能是培育
12、大量 T 细胞亚群,所以说胸腺是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T 细胞的分化成熟是在胸腺上皮细胞产生的数种胸腺肽类激毒诱导下完成的;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为各种血细胞的发源地和分化场所。如 B、K 、NK、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肥大细胞等。这些成熟的免疫分布到组织中和血流中。外周免疫器官有淋巴结、脾脏、皮肤淋巴组织及粘膜淋巴样组织:淋巴结是淋巴细胞定居和增殖的场所,免疫应答的发生基地,淋巴液过滤的部位,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组成环节;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含大量 B,少量 T,除具有与淋巴结相似的功能外,还有造血和清除自身衰老的血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的功能。12、Th、Tc 和 B 细胞的活化信号分别
13、是什么?答:Th 细胞的活化信号是:(1)活化第一信号: APC 表面的肽-MHC-II 复合物与 TCR 及其共受体 CD4 结合形成 TCR-肽-MHC-II;(2)活化第二信号 (协同刺激信号) :B7 与 CD28 附分子结合;(3)活化第三信号:细胞因子如 IL-1 等。Tc 细胞的活化信号是:(1)活化第一信号:APC 表面的肽-MHC-I 复合物与 TCR 及其共受体 CD8 结合形成 TCR-肽-MHC-I;(2)活化第二信号 (协同刺激信号) :B7 与 CD28 附分子结合;(3)活化第三信号:细胞因子如 IL-1 等。B 细胞的活化信号是:(1)第一信号:抗原与 BCR
14、结合,即抗原刺激信号,无 MHC 限制。(2)第二信号:Th 与 B 细胞的相互作用,CD40 与 CD40L 分子结合。13、活化的 Tc 细胞杀伤靶细胞的特点、过程和机制:特点:特异性、MHC-类分子限制性、连续性过程和机制:效-靶细胞结合、CTL 细胞的极化、致死性打击CD4+TH1 细胞和 M 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CD4+TH1 细胞对 M 细胞的作用 激活 M 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 IFN-;表达 CD40L 诱生募集 M 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 IL-3 等;分泌 TNF,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 活化 M 细胞对 CD4+TH1 细胞的作用活化 M 细胞高表达 B7、MHC-类
15、分子,提呈抗原,激活 CD4+TH1 细胞活化 M 细胞分泌 IL-12,促进 TH0 向 THI 分化。14、简述 T 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发育过程T 细胞的发育是随个体胚胎发育而发展的,在年幼的个体中,胸腺的皮质部有大量正在开始发育的 T 细胞前体紧密排列在上皮细胞的网络中,他给与胸腺细胞以适当的发育未环境。随着 T 细胞的分化发育,T 细胞表面抗原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T 细胞在胸腺中随着发育成熟也从外皮质进入内皮质再从内皮质进入髓质的胸腺基质,在那里发育为细胞表面带 CD4 或 CD8 单正抗原的成熟 T 细胞。15、HLA 类和类抗原在结构,分布和功能上有和不同?HLA-I 类分子:是
16、由一条 链和一条非多态的 2 微球蛋白(2m)借非共价键连接的异二聚体,两链分别由不同染色体编码。经典的 HLA-I 类分子(ABC 抗原)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和血小板表面,其功能是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 CD8 分子结合,对 CTL 识别和杀伤靶细胞起限制作用。HLA-II 类分子:系由 链与 链借非共价键连接的糖蛋白,两链皆为 HLA 复合体的基因编码。经典的 HLA-II 类分子(DR、DQ 、DP 抗原)表达于 APC、胸腺上皮细胞活化 T 细胞等细胞上,其功能是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与辅助受体 CD4 分子结合和对 Th 的识别起限制作用。16、简述 MHC 抗原分子的主要生
17、物学功能.主要功能有:一、参与对抗原处理,二、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三、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四、诱导自身或同种淋巴细胞反应 MHC 分子可作为自身或同种反应的刺激分子从而诱导免疫应答或参与免疫调节。五、参与 T 细胞分化过程 17、何谓单克隆抗体? 有何优点?简述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及制备过程。单克隆抗体(McAb):由单一种 B 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决定簇的高度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的优点:(1)结构均一,一种 McAb 分子的重链、轻链及独特型结构完全相同,特异性强,避免血清学的交叉反应。(2)McAb 效价高,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并可经杂交瘤传代大量制备。原 理 : 要
18、 制 备 单 克 隆 抗 体 需 先 获 得 能 合 成 专 一 性 抗 体 的 单 克 隆 B 淋 巴 细 胞 , 但 这 种 B 淋巴 细 胞 不 能 在 体 外 生 长 。 而 实 验 发 现 骨 髓 瘤 细 胞 可 在 体 外 生 长 繁 殖 , 应 用 细 胞 杂 交 技 术 使 骨 髓瘤 细 胞 与 免 疫 的 淋 巴 细 胞 二 者 合 二 为 一 , 得 到 杂 种 的 骨 髓 瘤 细 胞 。 这 种 杂 种 细 胞 继 承 两 种 亲 代细 胞 的 特 性 , 它 既 具 有 B 淋 巴 细 胞 合 成 专 一 抗 体 的 特 性 , 也 有 骨 髓 瘤 细 胞 能 在 体
19、外 培 养 增 殖永 存 的 特 性 , 用 这 种 来 源 于 单 个 融 合 细 胞 培 养 增 殖 的 细 胞 群 , 可 制 备 抗 一 种 抗 原 决 定 簇 的 特 异单 克 隆 抗 体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1)选取免疫动物和相应的骨髓瘤细胞。(2)免疫动物:将抗原注射给动物,制备脾细胞悬液。(3)融合:将脾细胞悬液与骨髓瘤细胞混合,加入 PEG,在 37下融合。(4)筛选:将融合液置于 HAT 培养基中培养,只有 B 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的杂交瘤细胞才能在 HAT 培养基上生长。(5)阳性克隆选择: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筛选阳性的克隆。(6)单克隆化:采用有限稀释法获得单个的
20、细胞。(7)扩大培养。18.比较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规律。抗体产生的潜伏期、含量、维持时间、抗体类别、亲和力等。19.论述活化的 Tc 细胞杀伤靶细胞的特点、过程和机制。特点:特异性、MHC-类分子限制性、连续性过程和机制:效-靶细胞结合CTL 细胞的极化致死性打击20.简述巨噬细胞对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外源性抗原是通过 MHC-分子递呈的,外源性抗原首先要经过抗原递呈细胞内吞作用,形成小囊泡进入胞质,该小囊泡称为内粒体,这种内粒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可以将其中的抗原水解形成一定长度的肽段。抗原递呈细胞中内质网上新和成的 MHC-分子,在无抗原肽时,首先
21、与内质网上的一种叫恒定连的分子结合,保持良好的构象。这种复合物随着内质网移动,形成囊泡,并与内粒体囊泡融合,这时 MHC 分子上的恒定连被抗原肽取代,形成复合物,恒定链随后被降解,而囊泡继续向胞质外移动,最后与细胞外膜融合,从而使结合有抗原肽的 MHC 分子表达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内源性抗原蛋白质分子在内质网上合成后,在胞质中被多蛋白酶复合物 LMP 水解成长度 8-11 肽之后,被内质网上依赖 ATP 的抗原肽载体 TAP 运送至 MHC-类分子,并与 MHC-I 类分子及 2m 分子结合,随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膜移动,最后与细胞外膜融合而表达于细胞表面。21、简述 TD 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
22、答的基本过程体液免疫应答可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阶段。TD 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在感应阶段,抗原提呈细胞或 B 细胞必须将吞噬的抗原加工处理成抗原肽并和 MHC-II 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由 CD4 Th 细胞识别,产生激活 Th 细胞的第一信号。 APC 或 B 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与CD4 T 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诱导产生 T 细胞活化第二信号。至此,CD4 Th 细胞被活化。活化的 Th 细胞又可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反过来作用于巨噬细胞和 B 细胞,使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 IL-1、IL-12 ,进一步促进 T、B 淋巴细胞的活化。活化 B 细胞表面也可表达多种细胞
23、因子受体,接受来自 Th 细胞、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的辅助作用,进入分化、增殖阶段,即反应阶段。在反应阶段,CD4 Th 细胞在细胞因子 IL-4 的作用下分化为 CD4 Th2细胞,产生大量 IL-4、5、 6、10,作用于 B 细胞,使 B 细胞分化成熟为浆细胞,合成分泌各种特异性抗体,发挥各种体液免疫效应22、请叙述细胞免疫的过程。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包括机体中抗原递呈细胞对抗原摄取、加工、并将抗原递呈给淋巴细胞,使淋巴细胞活化;T 细胞活化主要表现为细胞分裂增殖,克隆扩增,并出现分化,由静止状态转变为效应细胞;效应细胞执行各种功能,如,产生淋巴因子(执行细胞免疫功能),效应 T 细胞对靶细
24、胞杀伤的功能(Tc),诱导靶细胞凋亡的功能,最终清除抗原物质。23.何谓免疫调节?免疫调节异常可能发生什么?免疫调节指机体对免疫应答过程做出的生理性正、负反馈调节,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免疫调节异常可致免疫应答过强或过弱而引起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24、什么是免疫耐受? 诱导免疫耐受形成与那些因素有关?免疫耐受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应答状态25简述一个细菌进入机体的遭遇。当一个细菌进入机体时:首先受到生理屏障的阻挡,包括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补体激活的溶细胞作用与吞噬细胞及 NK 细胞的杀灭;激活 B 细胞产生抗体,通过抗体激活补体、调理吞
25、噬及 ADCC 作用,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清除作用等;激活 T 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包括 CTI一的直接杀伤及 TD 分泌 CK 引起的以巨噬细胞为主,包括 CTL、NK、中性粒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聚集、细胞与 CK 共同造成的免疫炎症。最终将细菌清除。26在免疫应答中 T、B 细胞如何协作?巨噬细胞的作用是什么? 在免疫应答识别与活化阶段,B 细胞作为 APC 提呈抗原给 TH 细胞,T 、B 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及分泌的因子互相活化,效应阶段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与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共同作用。巨噬细胞既可作为 APC 启动免疫应答,又可作为效应细胞直接发挥作用。27、请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
26、工被动免疫的区别.项目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输入物质 抗原 抗体/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力时间 慢(23 周) 快(输注即生效免疫力维持时间 数月至数年 23 周主要用途 预防 治疗或紧急预防28、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区 别 内毒素 外毒素来源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存在部位 细菌细胞壁成分,菌体裂解后释放出 从活菌分泌出或细菌溶解后散出化学成分 脂多糖 蛋白质稳定性 160,2-4 小时才被破坏 60-80 ,0.5 小时被破坏毒性作用较弱,各种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强,各种细菌外毒素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的毒害作用
27、,引起特殊临床症状29、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1)细菌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数量密切相关:首先细菌的毒力取决于它们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其次,细菌的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侵袭性酶有关;细菌的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二类。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在释放出来,可引起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休克、弥漫血管内凝血。(2)细菌的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
28、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物质基础是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菌体表面结构:菌毛、膜磷壁酸以及荚膜和微荚膜。其中,菌毛和某些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为具有粘附作用懂的细菌结构;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补体、溶菌酶等)的作用。侵袭性酶:是指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胞外酶,它们可协助细菌抗吞噬或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等。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2.与 TH 细胞表面 CD4 分子结合的部位是(C )A.MHC-I 类分子的 链 B.MHC-II 类分子 11 区 C.MHC-II 类分子 22 区D.MHC-I 类分子 链 1.2 区 E.MHC-I
29、类分子 3 区3.人类 HLA-I 类抗原 链编码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是(A )A.第 15 号染色体短臂 B.第 6 号染色体长臂 C.第 9 号染色体长臂D.第 2 号染色体短臂 E.第 6 号染色体短臂1自然 免疫:是指各种形式的免疫功能在感染时主动发挥作用,并且不随以前某种病原体而改变。2获得免疫 :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3体液免疫 :所谓体液免疫,即以 B cells 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负责体液免疫的细胞是 B 细胞。4细胞免疫 : T 细胞受到 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 效应 T 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的细胞中时, 效应
30、T 细胞对抗原的直接杀伤作用及效应 T 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的协同杀伤作用。5抗原 :任何可诱发免疫反应的物质6半抗原与载体 :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载体: 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7抗原表位: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8超抗原: 是指能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地刺激多数 T 细胞克隆活化增殖,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物质9抗原组学:抗原组是指所有编码的病原生物的抗原蛋白阵列,鉴定病原生物的全部抗原上的抗体结合表位就是抗原组学10作为抗原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1 异物性2 大分子性 抗原多数是蛋白质,其结构较复杂,分子量较
31、大3 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病毒(病毒的衣壳)11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区别在哪里? 1.常规抗原仅能激活极少数具有抗原特异性受体的 T 细胞或 B 细胞克隆;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克隆的 T 细胞或 B 细胞。2.常规抗原与 TCR 超变区的抗原结合槽结合。超抗原的一端能与 TCRV 的外侧结合,另一端与MHC-类分子结合4.T 细胞识别常规抗原是特异性的;识别超抗原是非特异性的。5.T 细胞识别常规抗原受 MHC 限制;识别超抗原不受 MHC 限制。12Ig :抗体是一种糖蛋白,存在于血清蛋白的 -球蛋白组分中,故又称免疫球蛋白,简称 Ig 13Fab :木瓜蛋白酶使 Ig 在铰链区重链间二
32、硫键近 N 端处切断,形成两个相同的单价抗原结合片段简称 Fab 段,一个可结晶的片段简称 Fc 段。14Fc : 木瓜蛋白酶使 Ig 在铰链区重链间二硫键近 N 端处切断,形成两个相同的单价抗原结合片段简称 Fab 段,一个可结晶的片段简称 Fc 段。15CDR:互补性决定区,免疫球蛋白的超变区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又称互补性决定区。16Ig 的种类有哪些?根据什么特性来分类的?各自的功能有何差异?1.根据重链类别不同,免疫球蛋白可分为五类,即 免疫球蛋白 G(IgG )、 免疫球蛋白 A(IgA )、免疫球蛋白 M(IgM)、 免疫球蛋白 D(IgD)和 免疫球蛋白
33、 E(IgE ),IgG,IgA 和 IgM 还有亚类。2.IgG:血清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分布最广;唯一能穿过胎盘 Ig;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大多为 IgG;与抗原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其 Fc 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作用;与 NK 细胞结合介导 ADCC 作用;还可与葡萄球菌 A 蛋白(SPA )结合用于检测某些抗原。 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在种系发育、个体发育及免疫应答中产生最早; 结合抗原、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的能力比 IgG 强的多,是高效能的抗体。 IgA :常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于分泌液中,参与粘膜抗感染免疫。IgD:为单体,血清中含量很少,主要存在于
34、成熟 B 细胞表面,为B 细胞的抗原受体。SmIgD 是 B 细胞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IgE:为单体,半衰期最短,血清中含量极微,参与过敏反应,可介导型超敏反应的发生。17抗体的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 B 淋巴细胞是机体负责产生抗体蛋白的免疫细胞,抗体蛋白可以识别、结合、抑制病毒和其它有害病原体在体内的表达。人体内有各种各样的抗体,每种抗体分别针对特定的目标。因为周围环境中的病原体种类繁多,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基因组可能编码和储存的范围,所以抗体免疫反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适应性。人们免疫系统可以产生多样性的抗体是由于 B 细胞中编码免疫球蛋白基因的可变区域的 DNA 片段的选择性突变造成的这些发生
35、在可变区域的基因突变,使得 B 细胞可以产生各种各样专一性抗体与相应的侵袭者结合。18体液免疫应答与抗体产生规律有什么联系? (一)初次免疫应答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可分为:潜伏期:抗原已入侵,但抗体还无法检出对数期:抗体水平呈对数增长平台期:此期抗体含量相对稳定下降期:与抗原结合或被降解,抗体含量逐渐下降特点:1.潜伏期长 2.抗体量少 3.抗体类型以 IgM 为主 4 维持时间短 5.抗体特异性低 (二)再次免疫应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可迅速、高效地产生特异性应答特点:1.潜伏期短 2.抗体量多 3.抗体类型以 IgG 为主 4 维持时间长 5.抗体特异性高19什么叫补体:补体是存在于正
36、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20什么叫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是存在于血清和组织液中的一类不耐热的具有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21补体通过多条途径活化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溶菌和溶细胞作用;中和溶解病毒作用;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炎症介答作用、激肽样作用、过敏毒素作用及趋化作用。22中枢淋巴器官和外周淋巴器官在功能上有何重要区别? 中枢淋巴器官是淋巴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起主导作用。包括骨髓和胸腺骨髓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也是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是 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从骨髓迁入的入
37、的淋巴样祖细胞,在与独特的胸腺微环境基质细胞的相互作用下,经复杂的分化发育过程(包括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最终产生功能性 CD4T 细胞及 CD8T 细胞,输出胸腺,定位于末梢淋巴器官及组织外周淋巴器官是成熟 T 细胞和 B 细胞定居场所,也是这些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为次级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管,脾,粘膜伴随淋巴组织。23哪些免疫细胞有呈递抗原的功能?抗原呈递与哪些分子的功能有关?因为所有有核细胞都有降解胞质内蛋白的能力,而且都表达 MHCI 类分子,所有有核细胞一旦表达非己抗原时,例如病毒感染细胞核肿瘤细胞等,都能成为 APC,向 CD8T 细胞递呈抗原。专职 APC 主要有
38、三类: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和 B 细胞,胸腺上皮细胞也属 APC,它组成性表达 MHCII 类,向未成熟的 T 细胞递呈抗原。抗原呈递与 MHCI,MHCII,CD1 分子的功能有关:MHCI,MHCII 分别向 CD8和 CD4T 细胞递呈抗原,CD1 分子能够递呈脂类抗原,供一些具有特殊表型的 T 细胞亚群识别。24MHC: MHC 是脊椎动物中一类具有高度多态性,含有多个基因座位,并且紧密连锁的基因群。25MHC-类分子和 MHC-类分子的结构功能及表达状况有哪些不同? 1分子结构:MHC 类分子的重链和轻链形成异二聚体,为细胞表面分子。重链有三个胞外结构域,1,2 , 3。1/2 形成肽
39、结合位点;3 和 2m 形成 Ig 样结构。只有重链和膜结合 2m 是非共价结合的。MHC 类分子的 和 链形成四个结构域的异二聚体;1/ 1 形成肽结合位点;2和 2 为 Ig 样两链都是膜结合的新生 MHC 和 Ii 链相结合2. MHC-a 类分子被广泛表达而,而 MHC表达的明显组织依赖性 MHC类分子通常位于细胞表面,这些细胞有特异的抗原呈递功能,如巨噬细胞,树突细胞,朗格汉斯细胞,胸腺上皮细胞,B 细胞核人或大鼠活化的 T 细胞上26你认为 MHC 的限制性有哪些内容?并说明其生理意义 1. MHC 限制性: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不仅识别抗原肽,还要识别自身 MHC 分子。2. MH
40、C 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参与胸腺对胸腺细胞的选择作用,对机体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参与免疫细胞相互识别,对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遗传限制等。(参 与 对 抗 原 的 处 理 ;约 束 免 疫 细 胞 间 相 互 作 用 ; 参 与 对 免 疫 应 答 的 遗 传 控 制 ; 诱 导 自 身 或 同 种 淋 巴 细 胞 反 应 ; 参与 T 细 胞 的 分 化 过 程 。 )27Antiserum:用抗原人工免疫实验动物,可以获得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 28ELISA 和 Dot-ELSA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简写
41、ELISA)指将可溶性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到聚苯乙烯等固相载体上,利用抗原抗体结合专一性进行免疫反应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 DOT-ELISA 一般的载体是采用 NC 膜(硝酸纤维素膜),由于 DOT-ELISA 的检测结果是通过检测显示出来的斑点进行判断结果的,所以叫做 DOT-ELISA(斑点 ELISA) 29综述,酶标记抗体在不同免疫实验中的应用 30获得性免疫 :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31主动免疫:是指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预防。32被动免疫:是机体被动接受抗体、致敏淋巴细胞或其产物所获得
42、的特异性免疫能力33免疫无应答:机体对某种抗原的刺激不表现出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免疫无应答性34抗原呈递细胞:是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处理过的抗原呈递给 T、B 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35过继免疫:是把致敏淋巴细胞(具有特异免疫力的)或致敏淋巴细胞的产物(例如转移因子和免疫核糖核酸等)输给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肿瘤病人) ,使其获得抗肿瘤免疫力。36试比较内源性抗原及外源性抗原加工,呈递及效应过程的差异 37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2 是 T 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淋巴因子,多肽链由 133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是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在促进机体免疫系统与疾病的斗争中已被广泛应用
43、,并且重要作用。 38白细胞介素 12:又称天然杀伤细胞刺激因子,细胞毒淋巴细胞成熟因子。39-干扰素:型干扰素,又称 -IFN 或免疫干扰素是由有丝分裂原刺激 T 淋巴细胞产生。40独特型 :独特型的概念,早在 1963 年就已经提出,Oudin 等用伤寒沙门菌免疫家兔,并将其血清中的抗体(抗伤寒菌)作为免疫原,免疫另一只正常家兔,并分离其血清得到抗抗体,即独特型抗体 41试述独特型网络调节的机制及其意义 42减毒疫苗 :减毒活疫苗是指病原体经过甲醛处理后,A 亚单位(毒性亚单位)的结构改变,毒性减弱,但B 亚单位(结合亚单位)的活性保持不变,即保持了抗原性的一类疫苗43基因工程疫苗 :使用
44、 DNA 重组生物技术,把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遗传物质定向插入细菌、酵母菌或哺乳动物细胞中,使之充分表达,经纯化后而制得的疫苗44DNA 疫苗 :是指将编码某种蛋白质抗原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抗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诱导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45治疗性疫苗 :指在已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机体中,通过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达到治疗或防止疾病恶化的天然、人工合成或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产品或制品46近年来疫苗研究的主要进展 ?47超敏反应:即机体与抗原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特异性抗体,如与再次进入的抗原结合,可
45、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的免疫病理反应48详细叙述超敏反应的四种类型 型超敏反应 又称过敏性变态反应或速发型变态反应。由于抗原与抗体(通常是 IgE 类)在介质释放细胞上相互作用,使细胞上 IgE 的 Fo 受纤搭桥,引起细胞活化,细胞内颗粒的膜与胞膜融合形成管道,使一些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A(SPS-A)等释放。这些介质能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腺体分泌增多。根据这些活性物质作用的靶细胞不同,可发生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有青霉素过敏反应,药物引起的药疹,食物引起的过敏性胃肠炎,花粉或尘埃引起的过敏性
46、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型超敏反应 又称细胞溶解型变态反应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细胞上的抗原与抗体结合时,由于补体、吞噬细胞或 K 细胞的作用、细胞被破坏。例如血型不符的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反应和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都属于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它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到毛细血管壁或组织中,激活补体或进一步招引白细胞而造成的。属于型的疾病有链球菌感染后的部分肾小球肾炎,外源性哮喘等。阿尔图斯反应是一种局部的型超敏反应。在反复注射抗原(如狂犬病疫苗、胰岛素)后,局部可出现水肿、出血、坏死等炎症反应。 型超敏反应 又称迟发性变态反应。为细胞介导免疫的一种病理表现。它是由 T 细胞介导的。常见的类型是:化学药品(例如染料)与皮肤蛋白结合或改变其组成,成为抗原,能使 T 细胞致敏。再次接触该抗原后, T 细胞便成为杀伤细胞或释放淋巴因子引起接触性皮炎。另一个类型称为传染性变态反应,是由某些病原体作为抗原性刺激引起的,见于结核病、梅毒等。此外,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接种疫苗后的脑脊髓炎、某些自身免疫病等都属于此型49四种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有何不同?50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