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铁路电力远动系统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摘要:目前,电力远动技术在调整铁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功能上得以增强,对确保运输安全供电及快速抢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对电力远动系统做了概述,主要讲对系统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 关键词:远动技术; 电力系统; 维护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远动技术的意义 电力设备是特殊的设备,它有分布广、操作复杂、危险性高的特点,对电力设备进行操作必须由技术培训合格的技工来完成,但是由于(站)设备分布分散、间隔遥远,企业在人员调配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必须借助于一种技术手段能够让操作人员在任何时间、地点在可监控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安全、准确的操作,这
2、种技术就是远动技术。目前,调度对电网的监视、调控就是通过远动技术来实现的。 远动包括远动装置和应用程序,它能实现:(1)采集(站内)所有设备的数据、报文,并向这些设备传递控制指令;(2)对传输的报文进行预处理(包括报文的解释、遥信点合并、遥测系数调整等);(3)通信功能(包括自动检测通道运行状况,自动进行通道切换,选择不同的通信规约等)。2、铁路电力远动系统的构成 21 系统结构。铁路电力远动系统主要由安装在铁路高度中心的电力远动调试主站、现场的被控站以及通信系统组成,被控站包括变配电所综合全自动化系统、通信信号电源监控装置、贯通线分断开关自动监控装置。 2.2 调度主站。调试主站是整个铁路电
3、力远动系统的核心,也是调度人员与电力运动系统交互的接口,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远动系统运行的效果。 2.3 被控站。 2.4 通信系统。铁路电力远动系统中,调度主站与被控站之间、调度主站与复示工作站之间、调度主站与铁路综合信息系统(MIS)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换,是通过数据通信网来完成的。 3、远动控制原理 电力系统远动控制技术实现的功能主要包含遥测(YC)、遥信(YX)、遥控(YK)和遥调(YT)四方面的功能,简称“四遥”功能,它们和调度中心的关系如图 1 所示。而为了保证电力系统远动各种功能的可靠实现,主要通过数据采集技术、信道编码技术和通信传输技术三部分来实现其具体的远动控制
4、,其原理如图 2 所示。 4、远动监控系统的缺陷和故障处理 4.1 远动监控系统出现缺陷或发生故障,按现场值班人员电调值班操作员系统维护工程师和相关供电段生产调度的报告程序逐级报告,逐级做好记录,由相关供电段及时安排处理。 4.2 通道故障时,由系统维护工程师和主管部门及时协调通信部门,尽快恢复通信的畅通。 4.3 若远动监控系统发生故障危及设备安全,可先断装置电源,将监控设备退出运行,再按报告程序报告。 4.4 故障处理涉及执行端二次设备和接线改动,必须在调度端进行传动试验,由调度操作员人员验收,系统维护工程师确认后,才能结束工作,相应传动内容及结果记入运行日志。 5、远动监控系统安全 5.
5、1 为保证远动监控系统的安全,应将所有调度操作员工作站计算机的软驱、光驱撤除或关掉。 5.2 除系统维护工程师外和专业检修人员外,任何人不得将任何输入设备接入远动监控系统使用。 5.3 除系统维护工程师外,任何人不得退出远动监控系统。特殊情况下,需要退出远动监控系统,必须取得系统维护工程师同意。 6、维护工作 6.1 日常性维护:在必需时进行操作系统软件、支持软件、应用软件的安装。定期进行系统数据库维护。 6.2 改正性维护:每月定期检查、分析软件运行的稳定性和各种功能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诊断处理,改正性能和编程上的错误,并作详细记录。如需专门人员进行处理,则应及时通知相关厂家。 6.3
6、提高性维护:根据运行需要对原软件增加功能、改进性能而进行的工作。凡属软件或数据库的重大修改,均应经过技术论证,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正式投入运行。修改后的软件经过 36 个月的试运行,加强运行监视,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运行,同时提交技术报告(包括详细说明、使用说明等) 。 6.4 适应性维护:为适应软件的使用环境而做的修改工作。 6.5 一次系统的变更(如变电所、设备的增减、主接线图变更,互感器变比改变等) ,修改相应的画面和数据内容时,应以相关供电段的书面通知为准。 7、结语 电力系统自动化管理模式已成为当今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特别是110KV 以下的变电站的技术改造和管理模式,智能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已被普及采用。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远动控制技术也在不断的变革和改进,在加快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铁路电力设计规范 TB10008-2006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冯庆东,毛为民.配电网自动化技术与工程实例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龚静,彭红海,朱琛.配电网综合自动化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张永健.电网监控与调度自动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