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几点思考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一些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或自主创业,另一些选择读研或出国留学深造。但是如何教育、引领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在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各领域都能真正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把每一分子都紧紧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充分发挥在构建小康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流动党员; 管理; 思考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0-0007-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
2、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 ,做好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各基层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以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管理,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一、充分认识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 (一)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需要。当前,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如不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他们的思想将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2发生思想蜕变,理想信念模糊,党性观念淡化,甚至丧失对党的先进性的认
3、识。因此,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和宣传群众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作为党的细胞,既有非流动党员所具有的共性,又有其个性,是我们党员队伍中的先进分子,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因此,抓好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我们的党是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
4、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宗旨,因此,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同时,还必须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抓好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增强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困境 近年来,各基层党组织积极采取措施,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进行了一些大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大学毕业生党员作为特殊群体,在对其教育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去向难掌握。一方面,有的大学毕业生党员毕业后不主动与3党组织保持经常性联系,处于“断线”状态;有的党员打工场所不固定,居无定所;有的党员来去自如,既不开具党
5、员证明信,又不转移组织关系或不持流动党员活动证 ;有的不接转组织关系,造成居住地和所属地无法实施有效管理的局面。另一方面,个别党组织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措施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到位。一些党组织重班子建设和干部管理,轻党员队伍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对流动党员的流向过问甚少。 (二)管理难落实。有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远离所属党组织所在地,大学毕业后常年在外打拼,虽与党组织保持着联系,但一些必要的管理措施难以落实;有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将组织关系挂靠在父母所在单位或干脆揣在口袋里,以致常年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有的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和验证工作抓得不紧,致使一些大
6、学毕业生党员外出前不办证,或有证不交给流入地党组织,导致管理难到位,成为挂名党员。另外,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处于“两不管”状态,即流出地党组织不能管,流入地党组织拒绝管。 (三)活动难开展。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的大学毕业生党员不闻不问,由此造成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难以落到实处。 (四)教育难到位。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接受新鲜事物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较快,党员对教育需求也各不一样。一些流出地党组织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流入地党组织也4因种种原因不能很好地开展对
7、流入党员的教育,致使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五)作用难发挥。有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长时间远离党组织,得不到党组织的帮助教育,组织制度的约束作用难奏效,易受不良环境影响。从调查的情况看,个别流动党员不遵守党的纪律,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起不到党员作用等问题比较突出。 (六)党费标准难把握。由于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工作变动比较频繁,收入也极不稳定,因此很难确定他们交纳党费的基数。目前,收缴党费的标准往往靠党员自报收入来定,或者是按党组织统一确定的标准来交,缺乏规范性和必要的监督。 (七)预备党员难转正。许多大学毕业生中的预备党员毕业后,党组织很难掌握其在外有关真实
8、情况,难以完成培训、考察及政审等基础任务,给预备党员转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与对策 针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实际状况和存在问题,总结对流动党员管理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应该做到与党的政策相结合,与流动党员所在社区的实际相结合,建立一套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的长效机制,营造出“党在我心中,我在党怀抱”的良好环境,让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从源头实行双向管理。实行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双向管理” ,流出地党组织侧重于负责党籍管理、民主评议党员、目标管理等;流入地党组织侧重于抓好思想教育,并将流动党员接受教育及表现情况
9、,5函寄流出地党组织,使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由“两不管、两头松”变为“两地管,双落实” ,党员流到哪里,党组织就管到哪里,关心到哪里。 (二)简化接转手续,实行“两档合一” 。以便捷高效为原则,构建流而不散的服务体系。一要规范并简化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的手续,施行人事档案和党员档案“两档合一”管理模式。二要实行“一人一卡一证”管理制度,为每一位流动大学毕业生党员制发大学生流动党员联系卡 大学生流动党员活动证 ,架起党组织与大学生流动党员相互联系交流沟通的桥梁。三要建立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QQ 群,搭建流动党员网上学习联络平台,为流动党员在网上开展学习、交流心得、互通信息提供保障。
10、(三)利用科技手段,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网络党校,开辟网上党建论坛,进行网上交流,使大学毕业生通过网络参加党组织生活、学习党的知识、交流心得体会。组织社区党员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毕业生党员创业就业。同时,大学毕业生党员在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下,也要发挥自身优势,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服务人民,时刻为党旗增光添彩。 (四)通过多种活动,增强党员荣誉。一方面要根据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我为党旗争光”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流动党员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牢记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时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各基层
11、党组织要通过“扶助”工程、 “爱心奉献” 、 “结对共建”等各种活动,帮助有困难的大学毕业生党员尽快走出困境,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组织6的温暖,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在流动党员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建立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激励机制,增强党员荣誉感。建立专人联系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责任制度和跟踪服务制度,由流动党员工作机构统一建立联系流动党员台帐。同时,切实保障好大学毕业生流入党员的党内基本权利,吸收他们参与流入地的党内事务,如党内监督、选举等,并在党内表彰时适当考虑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切实增强他们“我是党员”的荣誉感,激励他们主动亮出党员身份,自愿归属当地党组织管理。(五)实施跟踪管
12、理,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信息库,记录每位流动党员家庭状况、教育经历、特长爱好等情况,并时常更新,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对没有落实工作的大学毕业待业党员,根据个人的特长,社区党组织推荐就业岗位。另外,开通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电话咨询热线,每位流动党员无论是思想问题,还是生活困难随时都可通过热线电话向所在地党组织反映。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树立典型示范作用。面对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在探索新处境、新方法过程中注重抓典型。首先要选择有影响力的基层党组织作为典型,同时要抓好事业有成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作为典型,通过舆论媒体宣传,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
13、会等手段,及时总结推广流动党员管理典型经验,要善于发现、总结推广不同类型、各具特色、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强的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促进流动党员教育7管理工作,提高这一工作的整体水平。 综上所述,探索有效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对进一步加强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构建小康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各基层党组织,如何关心、帮助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把每一分子都紧紧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如何教育、引领他们在社会的各阶层、各行业、各地域都能真正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郭文倩.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J.学理论,2011(15). 2 唐振宇.对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 (1). 3 戴长征.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之我见J.党建研究,2008(3). 4 路爱东.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思考J.党史博采,2006(12):83-84. 5 曹爱辉.普通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