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7576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大面积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地区的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大面积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相关的因素很多,但在目前许多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或正在实现义务教育的情况下,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则是非常重要的。 从党和国家的要求看,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适应经济体制 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实现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转变,必须着重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改善管理

2、,内涵发展。其中,布局的优化既影响到结构和管理,也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提高办学效益、走内涵发展为主道路的重要步骤。学校布局的调整,意味着教育资源诸要素的适度集中和优化整合,这除了能够节约有限的教育资源,还能使学校形成适度的规模,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如一所个班的初中和一所个班的初中同时并存,其实验室都需按国家二类标准配备,但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如果将二者集中,个班的规模仍可按二类标准配备,既节约了资金,同时也会 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特别是对布局分散、而仪器设备又必须配齐的小学予以适当集中,其规模效益会更加明显。在临沂市,仅临沭县就因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节约资金余万元,节约土地余亩。当然,这是仅就设

3、备投入一项而言。 学校布局调整所带来的师生比、生均成本比、教育的投入产出比以及因教师合理搭配、其它因素的合理配置所带来的育人效益也是比较高的。 实现教育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应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教育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提高质量要效益。学校的布局调整,物力资源的适度集中和合理配置,不仅具有使校舍、土地设 备、图书等资源形成规模、促进共享、提高利用率的意义,还能促进其它资源的合理配置,并能配合教育结构调整,便于科学管理,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创造条件。 从实际工作看,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确实存在着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 由于受旧的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教育发展方

4、式上的偏重外延发展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的倾向,造成了农村教育遍地开花、学校布局分散且不合理、教育资源分散且普遍短缺、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低、办学效益低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实现教育增长方式的转变,对 学校布局加以调整,使教育资源适度集中、合理配置,提高利用率,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别是在实现义务教育过程中,教育资源的投入问题始终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总财力一定且远不宽裕的条件下,对学校布局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变那种过于分散、形不成规模或规模过小的学校布局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实施义务教育的速度远比在原有学校布

5、局基础上分散教育资源投入,使所有学校勉强达标要快得多,质量也会高得多。同时,合理的学校布局为构建起相对稳定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奠定了比较好 的基础,有利于保持义务教育验收时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巩固义务教育成果。也会避免由于学校布局不合理、资源投入分散勉强达标后因资源不足使义务教育滑坡的现象发生。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临沂市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注重了学校布局的调整,在节约投资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了进程,全市个县区有个通过省府验收,另外个县也将在今年月份基本实现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全市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也有明显提高。 从理论上看,教育过程是从教育资源的投入、利用到人才产出的过程,是教育资源的

6、消耗过程。 因此,就必然存在着资源 效能的发挥或消耗程度降低问题,就有劳动的有效性和产出效果大小的问题。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取得同样质量的教育效果,其教育资源消耗越少,效率就越高;或者,消耗同样的资源取得相同质量的成果越多,效率就越高。因此,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的有效性,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是教育资源与成果产出之间的中心环节,这既是调整学校布局的理论依据,也是我们为实现教育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初衷。 二、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把上级指示 精神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着眼于

7、适应两个转变、实现教育增长方式转变的学校布局调整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一基本原则可分解为这样四个方面:一是实际性原则。即学校布局调整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当地教育实际确实存在着布局不合理、教育效益与资源消耗不相称的问题,确实存在着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的客观要求,存在着调整布局的必要性。二是实效性原则。即学校布局调整决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减或教育资源的简单累加,而是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充分利用、提高效能;三是量力性原则。即学校布局须着眼于 现有的或可能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决不能超出所能、贪大求洋;四是最优化原则。即不能为调整而调整,简单地“整齐划一”、硬性规定学校的

8、处数和规模,而应通过科学的测算,设计出能使现有资源得以发挥最大效益的调整方案。 适应农村人口增长、流动趋势的动态性原则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校布局的调整必须关照人口情况。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前几年、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口增长幅度是不一样的,学校布局应根据这一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如我市的临沭县,人口增长高峰期的年出生率为,低峰期的年 为,年以后基本控制在左右。根据这一情况,年人以上的村可招收一个一年级班,年以后人的村庄可勉强招收一个一年级班人以下的村庄则无法正常招班上课。而临沭全县千人以下的村处,占村庄总数的约,密集村庄联合办学、联合招生势在必行。因此,准确把握人口高峰期和低峰期的落差

9、及今后一个时期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对于我们合理调整学校布局、避免浪费、避免办学规模的大起大落是非常必要的。 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成为可能。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 的比较利益,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兴起又促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在可预见的今后一个时期内,随着农村第二步改革的启动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农村人口的流动将更加突出。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必须准确把握和及时适应这种变化趋势。 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转移出来,城市的第三产业只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一个方面,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将在以目前的县城和重要乡镇为雏形的小城镇步入工业化进程。农

10、村中新兴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工业发展的依托,是整个农村社会转型的基础,也是农民生产、服务、娱乐 、教育及信息辐射的中心。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也要求学校教育的格局与之相适应。根据农村人口变化趋势和农村社会的发展趋势,这几年我们坚持将初中尽量设在乡镇驻地,并规定小的乡镇设一处,大的乡镇设二处,就比较好地适应了农村目前的情况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 有利于贯彻“两全”的原则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有利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布局的调整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首先,在教育资源并不宽裕的农村地区对学校布局进行适当调整,使过于分散的教育资源适当集中,能够取得在分散状态下不可能取得的效

11、果 。临沭县周庄乡原有处小学,由于点多且分散,财力不足,办学条 件差。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调整为处完小和一处简易小学。财力得以集中,这几处小学除全部按国家标准配齐了有关的器材和特殊教室外,还都配备了彩电和放像设备,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其次,教师和学生适度集中,既便于教师在学科、年龄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便于教师间的交流和教研活动的开展,形成教育教学的互补、互助和竞争,还能促进教师资源的共享,并形成分散的教学点不可能有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及学生对集体、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财力资源的适当规模,使学校有可能围绕教育教学 进行分散的教学点无力进行

12、的有关活动。教育资源各要素的整合还能带来其它的教育教学方面的隐性效益,这些是处在分散状态下的教育资源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所不能比拟的。第三,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其调整本身也应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如,我们既要使过于分散的学校适度集中,又要方便学生的入学。在这方面,我市坚持就近入学、适当集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按照低年级就近入学、高年级适度集中的基本思路,形成了乡镇驻地设中心小学、学区设完全小学,相距较远的村庄(平原地区华里,山区华里 )设初级小学或简易小学的农村小学设置格局。教师的适度集中既要达到互补、互助、互相交流、便于教研活动的目的,又要避免

13、出现负担过重或闲置;学生的适度集中应既有利于师资、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布局的调整应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前提下,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活动的高质量运行,有利于管理和调控。 三、调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的几种基本模式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的调整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无固定模式。但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在存在众多差异的同时仍有许多共性的东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布局调整的基本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应当是有益的,并且也是可能的。 模式之一:适度集中 对历史遗留下来的联中全部撤消,初级中学集中到乡镇驻地万人口以下的乡镇办一处初中,万人口以上的乡镇办两处。对于散落于密

14、集村庄、办学条件差、招生困难、撤消后对儿童方便入学不产生影响的小学予以撤消,撤消后该村的学生到附近村较好的学校就读,该村教育资源随之向学校所在村转移,以后的投入按受益范围,以适当比例分担。 对散布于密集村庄、资源投入大而产出效益小的学校,尽管能勉强招生,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较差,也应在方便就读的条件下,予以 适当集中,提高规模效益。 对原有学校布局不合理、学生就读不便的地方,应在一定覆盖半径的范围内,选定条件较好的村庄为基础,附近几个村联合办学。这种模式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能使分散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情况下,使学校的布局按区域的统一规划得以顺利调整。 在相距比较近、人口比较

15、多、但随人口出生率下降而招生困难的学校之间进行交叉招生,如甲、乙两村相距华里,人口都在人左右,这样就可以第一年由甲村学校招收一年级,乙村的学生也前来就读;第二年乙村学校招收一年级,甲村的学生前来就读。这种模式的 好处是在不撤、不并、教育资源无需转移的前提下,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在村庄相对分散、学区跨度大、集中有困难的,可在大村庄设一处完小,其它村庄依距离远近设几处初级小学,低年级交叉招生,高年级时学生到完小就读,也可收到较好的办学效益。 另外,在比较分散的村庄,在设立若干教学点的同时,可以地域中心的教学点为一地域学校调控中心,在中心统一安排调控下,各教学点分散操作,教师在适当的时间予以集中活动

16、,也能使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提高。 模式之二:初中从完中脱出 由于历史、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在许多乡镇仍存在着初、高 中并存的完中。从实际工作看,初中有必要从完中脱出:由于初、高中培养目标和层次的不同,这类学校实际存在着高中部、初中部,在表面的统一管理下实际存在着两套管理队伍和程式。特别由于高中阶段的任务之一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对升学率的追求势必影响到初中阶段,由于大纲要求不同、这类学校的试验设备等并不能完全供高、初中共同使用而提高使用率,其实验人员、实验教师的配备也会因素质差异、熟悉范围不同而成为问题。由于初、高中处在同一学校,尽管为教师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但教师的混用成为不可

17、避免,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教师达标率、教 师素质的参差不齐。在学校的管理上也会因初、高中的同时存在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二者按各自目标的运行。因此,从便于管理、落实各自的教学目标、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消除教师间、学生间的不良影响的角度看,初中从完中脱出对在近期内不能实现高中段义务教育的农村地区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模式之三:九年一贯制 由于小学、初中同处义务教育阶段,在已经实现或近期内即将实现初中段义务教育的地方,因小学毕业生大都免试升入初中又由于小学、初中教育的目标基本相同,二者相衔接的紧密程度远远高于初中和高中,因此,在经济比较发达、 人口相对集中,地处平原地区的乡镇举办九年一贯制

18、的学校,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大有好处的。这种好处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利用率等方面将更加明显和突出,同时,也适应建设小城镇的农村社会发展的趋势。 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几项保证措施 学校布局的调整,决不是简单的撤、并、联办、交叉,它是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条件和方式取代传统落后的条件和方式的变革是教育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步骤。这种调整和优化配置,不仅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涉及到教育资源的迁移,还涉及到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甚至涉及到 有些资产的产权问题等。因此,要使学校布局调整顺利进行,并使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真正落实和体现于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必须有一些相应

19、的保证措施。 思想观念保证 当地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树立完整、科学的发展观,在注意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数量的同时,更加关注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使干部、群众、教师、学生充分认识调整的意义,做好思想工作。要破除小农经济意识,树立大教育观念,树立讲效率、讲效益的观念,进行学校布局调整,正是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效能,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别应做好那些撤、并学校、联 办学校村庄群众的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尽管学校迁出本村,但本村学生对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和教育教学质量可以得到提高。 政策保证 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的调整,当地政府应有相应的政策保证,妥善解决调整过程中的规划布局、土地、房产、投入(包括劳动力投入)等具体问题。 投入保证 调整学校布局是为了节约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减少和削弱对教育的资源投入(特别是物力、财力的投入)。相反,它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保证调整的顺利进行和调整后学校办学条 件的改善。像我们临沂市,尽管经济不发达,但由于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教育部门的积极工作,宣传工作做得好,广大人民群众捐资办学、集资办学的热情不亚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