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中政治复习策略与高考的契合摘要:高中政治科目和理科相比有更大的成绩提升空间,因而,教师必须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将课本知识从宏观到微观都梳理一遍,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实践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精神。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中政治复习策略与高考的契合进行研究,并提出可行性意见,以供广大同仁参考。关键词:高中政治; 复习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把教材变薄是夯实基础知识的过程。 变薄教材,就是使学生学会自主阅读,通过粗读、细读、拓读、批读,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做到五个吃透,吃透目录:通过目录,学生可以把每个章节的知识脉络理清,在头脑中形成
2、一个大概的知识框架,然后逐步回忆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吃透章节:具体章节一字不落。吃透知识:不断浏览书上做好标记的知识点,加深印象。吃透练习:练习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纽带,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复习、巩固、检查、提高和应用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如:学习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边学习、边思考,把教材变薄,形成知识主干:一、为什么?这就涉及到政府的性质、地位、宗旨、指导思想。二、怎么办?这就涉及到政府的职能、原则、权力的2行使。 第二、把教材变厚,是夯实基础知识的过程。 学生把教材变厚,主要指课后扩展阅读过程、课后练习巩固过程、课后研究性作业、第 n 轮复习的过
3、程、丰富教材材料过程。如:学习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的职能的教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职能的相关基本知识;能利用基本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货币执行什么职能。通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初步掌握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通过把教材变厚,就是学生夯实高中思想政治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 二、通过探究式教学,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 第一、在探究中思考、探究中获知 。 探究式教学,教师创设研讨的情境与途径,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不仅是学好中小学各学科的需要,更是学生终生发
4、展的要求。如在政治生活复习中,结合公民的政治参与,针对上网问题,我设置了这样一道探究题:学生认为在网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 “家长认为学生上网主要责任在学校” 、 “网吧老板只管收钱” 、 “政府认为有时监管不力” 。为此进行一次听证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问题:你准备邀请哪些代表参与并说明理由、对上述观点进行评价、你认为应该“如何文明上网”?。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形成科学概念和规律,进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3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敏捷性等。 第二、在探究中思考、培养学生能力。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
5、兴趣,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既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又能使政治课充满活力。看中国,看世界,关注社会新动向,不仅让学生理解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较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道德实践的体验成为知行统一的人。 三、通过参与式教学,注重基本观点与时代特征统一。 第一、在参与中思考,实现基本观点与时代特征的统一。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时代的产物。力求在教材中体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完善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时代特点,使新教材具有鲜明的
6、时代特征。教材的编写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基础和指南,在编写中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这样,实现基本观点与时代特征的统一。 第二、在思考中发展 ,实现时代特征与基本观点的统一。 新教材的第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贴近时代,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思想政治课和时代发展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同时又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4识的生长点,促使其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 四、通过创新教学,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第一、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 在教学
7、中,倡导学生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独立思考问题,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的问题,不轻易相信“只有一个答案” ,而要善于“节外生枝” ,不轻易相信权威、而要善于敢于怀疑,不轻易相信“大家都这样” 、而要善于“坚持己见” ,不轻易相信“犯错误就是坏事” 、而要善于“错中求正” ,从错误中引导学生追求创新。 第二、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要学生消除创新神秘感、坚持创新信念,创造力具有普遍性、继承性、创造不是人的“专利” ,既不超凡、又不神秘,鼓励学生“人人能创造”的信念,才能实现“时时、事事、处处”可创造,破除禁锢创新的阻力,激发学生创新胆识。 第三、注重对学生创新实践的培养 人们经常把创新想象得太高深、太神秘、太复杂,其实,创新是平凡的,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实践中充满创新的机会,加强对学生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明白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动力、检验标准的道理,并真正理解实践与创新的关系,从而培养实践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