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n 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了解所提交地质报告的基本图件和文字说明的内容:学会绘制基本图件的方法,编写文字报告的方法和学会运用所学地质知识,进行综合读图的方法,为后继野外填图实习打下牢固的基础。n 方法:据 “邵阳地区地质图 ”( 1: 500000)的综合读图,然后提交所需图件和文字说明。(时间安排:一周,主要讲授 12次)n 性质: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是构造地质学课堂讲授和野外填图实习的一个中间或过度连接环节,它不但是对以前所学构造地质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检验,而且对以后的野外填图实习能否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n 第一部分:关于提交地质图件及说明书的说明n 第二部分:读图(带读)
2、第一部分 关于提交所需地质图件及文字报告的说明一 地质图件(四种)1 邵阳地区地质图( 1: 50万)所做的主要工作是:1 ) 涂色;将所有地质体涂色,不然无法进行分析。(应学着用正规色彩)2 ) 检查图式规格及基本地质内容有无错漏、矛盾之处。3 ) 填写责任表。(上墨)图 名资料来源编 图 人 指导教师比 例 尺 编图日期2 地质剖面图(两条 IIIIII 图上有标志)1) 选择剖面线;方向:垂直于主构造线。位置:切过最多的地质体、岩层等。2)基准线高程;原则上应比剖面最低点低 1-2cm。此次统一用 -8000m。3)地形线;应据等高线、高程点。但此图无等高线,剖面附近的两个高程点为岳平峰
3、( 1513m),东井附近( 1100m),可见高差仅 400m左右,按比例不足 1mm,故地形线可用直线,可稍有起伏。4) 垂直比例尺:与水平比例尺一致,按规定绘出。5)剖面地质内容;在分析地质图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平行、角度不 整合等)及与断层、侵入岩体等的关系进行绘制,相互之间形成先后造成的截切关系等,先形成者被切,地层的倾角、视倾角要参考地质图所给数据换算,岩体的边界延伸应参考地质图所给流面产状,褶皱绝不要错漏,应先在地质图上标明 “”、 “V”符号,不整合面上下的褶皱形态应考虑运动及变形关系。6)其它: 图名、图例、责任表图名: 本图作为地质图的附图可命名为 II及 I
4、III剖面图。图例: 作为附图可不必列出。责任表:放于右下方,格式同上。7)着墨、上色:与地质图一致,先用铅笔,检查无误后方可最后整饰。3 邵阳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透明纸)顾名思义该图为一种反映主要构造特征的图件,主要内容包括:1)构造层:是由区域性不整合面所分割的,具有一定建造与构造特征的地层组合。具体说,构造层是地壳运动某个发展阶段中,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沉积建造、构造变形与岩浆侵入的综合体。当然其构造变形还包括了后期的构造变形的叠加,所以每个构造层都有一定的地层组合和一定的构造特征。划分依据:平行不整合及角度不整合。此次用角度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表现是以角度不整合线划分出的区域(可用
5、实线),要标明层位,如 OS,涂上色彩,一般地质年代越老,颜色越深。2)断层线:用红线绘出,与地质图完全一致,注明编号或名称。3)褶皱:背向斜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线的长度代表褶皱的长度,线的宽窄代表褶皱的相对宽窄及枢纽的起伏,且主要褶皱可宽些,次要褶皱可窄些。一定注意所有背向斜都要绘出,不要遗漏。4) 侵入体界线及岩相带界线:如有流面、流线,可选择代表性的绘出。5)代表性的地层产状。作图方法:1)分析地质图;搞清区域内的所有构造、地层、岩体、不整合的分布及相互关系。2)将透明纸蒙于地质图上,先用铅笔按各主要构造要素的实际位置绘出。3)整饰图件;图名、图例(各种构造及构造层)、比例尺、责任表及所有
6、地质内容检查无误后上墨、着色。4.邵阳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1) 图式规格:邵 阳 地 区综 合 地 层 柱 状 图比例尺 1: 25000界 系 统 组 段 地 层代 号层号柱 面 层厚累 厚岩 性 描 述 标本备 注8 8 8 8 8 8 8 4 16 4 8 12 岩石名称、 颜 色、粒度、成分、厚度、各种原生构造、化石等。150mm8 12总宽 27厘米122) 厚度:应取各时代最大厚度,图上没有,以下作为参考:Pt 2500m; Z 2000m; 1500m; O 1500m; S 2000m; D2 1500m; D3 1000m; C1 1000m; C2-3 1000m; P 10
7、00m; T1 1000m; T3 500m; J 500m; K 500m; E 500m;3)比例尺;柱状图比例尺应大于地质图,柱状图的作用是表示地层厚度、岩性特征、层序、接触关系及形成时代等。比例尺越大,反映内容越详细。图件质量要求:图面整洁,图面布置美观,图式规格符合规范,字体工整、大小合适,地质内容表述正确,涂色均匀美观。二 地质报告第一章 序言1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及完成情况。2 采用地质图的名称、比例尺及图区面积。3 经济地理:本区地形特征、山系、水系、平原和高原的分布、相对高差、交通、气候、工农业发展等。第二章 地层一 内容:1 各地层单位在本区的分布情况2 岩性描述:岩石名称、颜色、粒度、成分、厚度、各种原生构造、化石等。3各时代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地层厚度等。二 写法: 先总述本区出露地层,再列一地层总表,表明其关系,再分地层写。总述; 本区地层出露如何,各地层大体分布位置。列表;由上至下,由新到老。分述;(由老到新)如:元古界,板溪群( Pt)为一套 岩层、岩石。内容包括岩性描述,分布区域。平均厚度,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第三章 构造一 内容;1、指出本区所属大地构造单元或构造体系(槽台说、地质力学、板块等观点)2、 本区总体构造轮廓及特征、构造线总方向。3、对各种构造进行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