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辽宁城镇化健康发展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80017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辽宁城镇化健康发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促进辽宁城镇化健康发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促进辽宁城镇化健康发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促进辽宁城镇化健康发展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促进辽宁城镇化健康发展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促进辽宁城镇化健康发展研究【摘要】城镇化通过聚集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社会、文化要素的合理配置,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它是转变人口就业、调整产业结构、配置土地资源的推手,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分析辽宁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对促进辽宁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出几点措施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促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在新的历史时期,辽宁要不断完善

2、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创新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一、辽宁城镇化的发展特点 1、全省城镇化率逐年提高,沈阳、大连占据主导地位。近几年,辽宁城镇化率在全国处在领先位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 年至 2013 年辽宁省城镇化率分别是61.2%、62.1%、65.7%、66.5%,目前,在除直辖市以外的省及地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广东,达到国内城镇化发展的先进水平。辽宁城镇化率2不断攀升主要源于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的大力开发建设,招商引资不断向纵深推进,带动了辽宁经济进入高速崛起,大批量建设项目的建设实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使农村

3、剩余劳动力逐步转向非农产业,实现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进而推动辽宁城镇化率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沈阳和大连,作为辽宁经济的两个重要的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城市化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以沈阳核心的沈阳经济区城镇化水平突出。 由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组成的沈阳经济区,区域面积 7.5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 55.6%,城市化率 65%,是全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2010 年,国务院批准沈阳经济区为第 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按照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思路,建设“一核” 、 “五带” ,通过整合发展空间,拓展城市功能,来完善城镇布

4、局和形态。同时依托现有城镇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城际连接带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作用,按照城乡规划重点建设 42 个新城新镇,规划了 61 个主导产业园区,形成阶梯式发展格局,进而优化沈阳经济区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2012 年,沈阳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5297.59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61.57%;三次产业构成分别为7.00%、53.73%和 39.27%。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 1662.17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2199.59 亿元。目前,沈阳经济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城市配套设施相对齐全,已经形成了较为密集、成片连带的发展态势,

5、是全省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核心。 3(2)以大连为核心的沿海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较快。 由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和葫芦岛 6 个沿海城市所辖的行政区域组成的长达 2290 公里海岸线的辽宁沿海经济带,2009 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强化核心、主轴、两翼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一核、一轴、两翼”的总体布局框架。辽宁沿海经济带立足辽宁,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通过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健全和完善全域城镇化体系结构,深化城镇化进程和实施相适应的各项改革措施,2012 年,沿海经济带实现地区生

6、产总值 12606.38 亿元,占全省的 50.7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 1403.9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0012.86 亿元。 2、县域经济逐渐崛起,成为辽宁中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 辽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再往省外的大城市集中,而是就近就地转化身份,并直接推动当地城镇化发展。2010 年,辽宁省超额完成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44 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几乎占到全省的半壁江山,达 8300 亿元,增长 24%。2012 年,全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增加到 11952.92 元,其中第一产业 1889.49 亿元,第二产业6576.17 亿元,第三产业 348

7、7.26 亿元,第二产业呈现出较迅猛的发展势头。2008-2012 年,海城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大石桥市、东港市、开原市、凤城市、大洼县、调兵山市等先后跻身全国百强县。随着“六个一”工程全面实施及省政府提出的“一县一业”发展模式,全省县域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县级重点工业园区建设不断推进,县4城吸纳人口、提供就业的能力明显提高。另外,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先后建设了 20 个国家发展改革试点小镇,61 个全国重点镇,100 个省级中心镇,32 个特色旅游乡镇。 2010 年,腾鳌、西柳、牌楼、耿庄、牛庄、甘泉、大屯、南台、高沱子、感王、望台等 11 个镇,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小镇。

8、目前这些小城镇为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而且,县域经济的增长,为促进辽宁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农民收人、带动农业经济和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对于加快全省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县域经济的城镇化道路也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集中在城市、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和发展环境都小于城市的制约,这些决定了小城镇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局限性。 3、城乡关系有所改善,但城乡差距仍然很大 随着“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提出,辽宁长期城乡隔离的二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被压抑的城镇化潜能得到释放。但由于受二元经济结构、城乡长期分割政策的影响,辽宁城镇与农村之

9、间的经济二元性、社会二元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从经济二元性角度来说,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增大。1998 年至 2002 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幅平均为 8. 26%,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基本保持在 2 500 元左右,增幅不大。2008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5 576.5 元,城镇居民为 14 392. 7 元,是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 2. 6 倍。2010 年,城乡人均收入的绝对差额达到 10 804 元,城乡收入比达到了2.5 : 1,可见城乡经济收入差异十分明显,生活水平差距不言而喻。5二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逐年增大。1998 年至今,城乡消费水平虽然逐年在

10、增加,但城镇消费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农村消费的增长速度。2007 年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为 3 634 元。而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是 10 950 元,是农村居民的 3 倍以上。城市与乡村消费比例逐年增大,这对于急需拉动内需的辽宁乃至中国来说都是不利的。三是财政对农业支出比例在缩小。1980 年,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例为 14.4%,到 2008 年,却下降到 6.9%,财政对农村的支出比例的降低,必然会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另外,经济二元性是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可比性结论,而社会二元性却能直观反应出城乡的差距。由于财政对农业支出比例的下降,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公共物品提供有限,城乡基础设施建

11、设差距明显,尤其是教育、卫生、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差距。 二、辽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建议 1、创新体制建设,推动辽宁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树立科学的城镇化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建立规范的城镇化统计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城镇化建设政绩考核制度,以促进城乡就业、合理利用土地、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护等为作为辽宁城镇化建设考量的重要内容,对权利部门和决策机关进行有效监督,强化责任追究,防止城镇化建设后的短期效应。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土地资源配置机制。第一,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逐步明晰农村土地产权,为土地产权制

12、度建设奠定基础。第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步实现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同等权益。第三,建立农民6“带土进城”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权益。第四,改革征地制度,积极探索留地安置、土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安置模式,要保证被征地农民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第五,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增值收益分配给农民个人或集体,用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探索利用土地出让收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子女上学、保障性住房等问题。第六,建立健全集体建设用地流程制度。允许农户或农业生产单位有偿转让集体建设用地。第七,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对宅基地和农房充分的用益物权。第八,

13、建立集体经营土地流转制度。农用地向大户和农业社集中,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2、创新发展模式,推动辽宁城镇化提速发展 第一,中心城市要坚持特色化发展,多样化发展。沿海经济带要重点先培育“点” ,以点的突破带动“点线”综合协调发展。辽中南地区,应放眼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建立城市群。辽宁东部和北部地区以发展中等城市为目标,走集中与分散并举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改造和发展地级市,铁岭、丹东、本溪等充实城市功能,增强经济实力,真正起到区域中心的功能。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在资金、人才、技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走特色化城市发展道路。选择交通相对便利、基础设施相对齐全的的城镇集

14、中投资建设,使其成为次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城镇化与现代化。第二,大城市(群)要站在高端产业,引领区域产业升级。沈大城市群应该着眼于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产业及其行业结构,提高工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7加速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高端技术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另外,完善的基础设施、合理的城市分工、城市群的产业联动、政府的协调规划也是城市群发展的支撑与动力。 3、城乡互动,合力推进辽宁城镇化突破发展 (1)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一是把城市和农村统一管理,推进城乡户籍身份一体化。20 世纪 90年代,辽宁城乡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启动。各种政策措施的出台,使户籍

15、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如何取消“农转非”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是政府在协调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二是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统一规划,建设一体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体闲区、生态涵养区等,使城乡发展能够相互衔接,互相促进。三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系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强化城乡通信、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衔接性、互补性,实现资源共享。 四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按照有利于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教

16、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转移支付,实现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分地区、不分户口性质,一视同仁。 (2)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结合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高产业链的集聚度、关联度、配套度。发挥“两区”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延8长产业链、降低成本链、提升效益链为目标,依托产业园区己经引进的500 强企业、龙头企业等,实施“招大引强”战略,为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战略转移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就业空间。 (3)建设城镇网络“节点” ,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 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地区的辐射力随着距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大而逐渐衰弱。由于辽宁各大城市的辐射力

17、基本上对城乡边缘区的影响力比较强,对于广大农村腹地的辐射作用相对较弱。所以,以经济基础比较好的中心城镇建设城镇网络“节点” ,扩大城市对周边城镇和农村的辐射作用对带动农村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老工业基地振兴、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第十二届全运会在辽召开、县域经济的崛起等一系列历史机遇叠加及由此形成的政策优势,为辽宁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迎来一个崭新的时期。辽宁要抓住这一机遇,健全城镇化体制建设、创新发展模式、发挥城市的辐射力和积聚力,城乡互动,推动辽宁城镇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城市发展理论与辽宁城镇化创新发展模式选择孟翔飞、刘玉梅 2辽宁城乡互动机制与城市化发展模式选择张军涛、梁志勇 3辽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行为分析张润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