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于协调视角的浙江省制造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摘 要:协调发展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协调是社会经济体系协调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技术创新成为提升竞争力和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途径,而竞争力的加强又进一步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实现。在当前浙江制造业转型压力日益增大的形势下,开展浙江制造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将为浙江省各级政府制定技术创新及相关管理政策提供参考,以及如何保持好产业竞争力优势,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提供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竞争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的增长
2、率一直处于稳步直升的趋势,这对浙江省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源短缺、成本上涨、环境承载能力弱,技术壁垒增加等外部因素和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等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浙江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削弱,通过技术创新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实现制造业转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 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从企业和国家的角度来讲,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得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2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
3、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而产业是处于企业和国家之间的一个中观层次的概念,产业技术创新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技术的获取(研究开发技术、引进技术和改造消化吸收技术) 、工程化到产业化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由此可见,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最终都体现在产业竞争力上。而制造业技术创新是指制造业企业通过 R&D 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通过引进新设备将新产品和新工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获得新技术的商业应用和新产品的市场成功。它是制造业竞争力的潜在动力,实质就是通过“差别化“来取得竞争优势。 “差别化“表现
4、在通过技术创新,可在产品自身的种类、性能、质量等方面产生差别化,或者利在产品自身性能相似的情况下利用先进的工艺设备,实现大规模生产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建立同等质量下的低价格差别化竞争优势。 影响产业竞争力高低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包括技术因素、研发因素、资本因素、国民收入因素、贸易因素、FDI、产业集中度等多种因素。技术因素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创新能力大小对产业竞争力影响作用的研究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之间是互动的,较强的产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如哈根、鲍默尔、Baldwin 等人通过理论或实证方法分析了贸易竞争优势的获得或维持对于技术创新的进一步推
5、动作用。朱裕挺(2008)在中国高技术产3业创新与竞争力研究中从理论上研究了竞争力对技术创新具有的促进作用。 二、浙江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浙江工业经济的支柱,也是该省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据 2010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后危机时代”曲折多变的经济形势,浙江民间资本创投积极性未减反增,再现“创业潮” 。截至 2010 年 6 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 283.8 万户,与 2009 年年底相比,市场主体总量新增 11.2 万户,新设企业户数创新高;其中私营企业总数突破 60 万,同比增长 11.76%,月均新增私营企业达到 9611 家。 在后危机时代,低位
6、进入,抢占市场。数据显示,2010 年上半年浙江省新设市场主体 28.4 万户,同比增长 7.06%。全省新设企业 6.1 万户,同比增长 32.92%,首创新高。在行业分布中,租赁、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制造业等创投集中。2010 年上半年,新设企业户数最多的行业是批发零售业,占新设企业总量的 32.60%,其次是制造业,占 30.39%。这两个行业新设企业户数占全部新设企业总量的六成。此外,众多投资涌进装备制造业。2010 年上半年,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等行业新设企业户数,位居制造业 30 个行业大类的前三,占新设制造业总量的 34.44%。尤其是电气机械及器
7、材制造业新设户数为 2094 户,达到历史最高值。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浙江省制造业的发展是以数量为主的发展模式,浙江省是制造业大省,却不是制造业强省。众所周知, “代工生产”或4“贴牌生产”方式是我国制造业企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主导经营方式。在浙江省的制造业中,宁波 90%的小家电生产、平湖 95%左右的服装生产、义乌 80%的玩具生产均为代工生产。代工生产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处在低端位置,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以自然消耗为代价获得微薄的利润,还会频频遭遇种种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反倾销诉讼和知识产权纠纷。 浙江省制造业中的低技术含
8、量、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和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加工能力明显不足,致使浙江省的制造业竞争力低。进口商品除原油外,均为高新技术产品,如大型成套设备、集成电路、电子器件以及其他技术含量较高的半成品、材料等;而出口的大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产品和一般的机电产品、工业制造品。可见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因素。浙江省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浙江省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因缺乏技术创新而日渐萎缩。浙江省的制造业凭借庞大的市场优势、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原材科、智力资源等) 、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优势,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之中,逐渐
9、形成了加工、组装环节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但这种低成本比较优势不仅获利能力很小,而且难以保持长久.因为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会被低劳动生产率的劣势所部分抵消,能源、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浙江省制造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因此,必须推进我国制造业增长方式从资源驱5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 其次,制造业产业升级缓慢,大型成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组成部分,代表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在浙江省制造业转型时期,制造业产业升级缓慢,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慢,新增设备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省每年进口的机械设备
10、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购置费的 2/3 左右,尤其是新增的大型成套设备大部分靠进口。在装备制造业的八个子行业中,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行业,特别是电视机、DVD,手机、个人电脑等家电和电子产品的组装业,但是这些产品的核心部件都长期依赖进口。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对芯片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芯片企业因缺少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导致我省80%的芯片需要靠进口满足,剩下的 20%也以技术复杂程度不高的低端芯片为主。 第三,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投入较多资金进口大型成套设备和生产线,这对经济建设和制造业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
11、作用。但由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够,特别是没有注重进行二次创新,导致浙江省制造业仍然停留在掌握原有技术和较低层次的国产化上,没有形成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并加重了对国外技术、装备及零部件的高度依赖性,从而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技术创新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及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要改变浙江省制造业大而不强、提高制造产业竞争力,就6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技术创新工作。只有抓好技术创新,才能改变浙江省制造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不能占领高端技术产品市场的落后面貌,才能进一步提升我省制造业的竞争力。 三、根据浙江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如
12、下对策 (一)依靠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首先,依靠技术创新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发展本质上就是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制造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工艺的改造,更要关注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一是要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制造业大体包括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两大部分,后者即是指装备制造业,把我省建设成世界制造业强国,首先必须大力振兴我省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装备制造业。要集中力量推动高精尖设备和大型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促进制造业从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逐步向
13、装备制造业的转变,摆脱重大设备依赖进口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处境,并依靠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动制造业和各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设备更新,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二是应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信息化。信息化对传统制造业的结构改造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如美国的传统制造业在生产和管理上都已普遍使用信息技术以及数控机床等先进技术装7备,使其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我们必须积极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广泛采用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先进管理模式以及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设备技术,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信息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重视对引进技术
14、的消化吸收和再创,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能力。 要获得新的技术,一是靠“外源式”的技术引进,二是靠“内生式”的自主创新。我省企业目前还是比较重视技术引进的,但对于引进技术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往往缺乏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但要知道,设备可以进口,资源可以引进,但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是很难用钱买得到的。我们必须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能力。为此,我省制造业必须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和企业研发机构,加强对产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协同攻关,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和产业关键环节掌握更多地自主知识产权,以获得优于对手的竞争优势,提高制造业的核心
15、竞争力;同时要强化专利申请和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产、学、研三方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与运用能力,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行为,维护知识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 (二)为保持好产业竞争力营造条件,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 产业是企业的集合,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既要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依靠技术创新建设制造业强国,首先必须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要利用自身的权威8和公正性,通过规划、资金、政策、立法、服务、协调等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鼓励创新、鼓励创业、鼓励发明创造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当前,政府部门尤其要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人才资源、统一内外资税率、限制跨国公
16、司并购我国行业骨干企业、组建企业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保护知识产权、组织制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倡导政府采购民族品牌、加速设备折旧、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绿色制造等方面,制定出台协调、配套的产业技术政策和采取有效的金融扶持措施,以鼓励和支持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培育和提高制造业企业的自主知识创新能力。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保障,在鼓励竞争的同时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技术转移的交易费用,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收益,使自主技术创新真正成为推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跨越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史清琪,尚勇.中国产业技术创
17、新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杜.2000. 2王章豹,李磊.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的灰色关联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 38-42. 3王章豹,吴庆庆.抓住战略机遇期傲大做强我国的制造业J.华东经济管理.2005(8):3842. 4朱裕挺. 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与竞争力研究J. 决策参考,2008: 97-99. 95于淑艳,詹玉萍.辽宁工业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 ( 8) : 159-162. 6鞠晓峰,孔凡生.技术创新与经济竞争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 3) : 37-39. 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徐冠华.关于自主创新的几个重大问题J.中国软科学, 2006(4): 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