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差距分析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86981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差距分析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差距分析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差距分析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于差距分析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于差距分析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基于差距分析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摘 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基于客观调研,站在多角度来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人才培养调研主体间之间的差距以及人才培养期望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分析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减少差距角度入手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可以较好地进行课程设置及优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差距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52-02 国家物流业调整与发展规划中专门提出要加快物流人才培养,要“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 ,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强化职业技能教育” 。作为以培养高技

2、能应用形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 近年来关于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日益受到关注,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戴裕崴等认为课程应在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分析基础上,与工作任务相对应1。刘翠萍提出了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的课程体系2。罗勇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必须注重职业岗位群特点和实践能力,并提出了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三个层次3。综合目前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在课程设置和分析方法上的研究不2足。二是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存在着理论推理和主观想象的成分,缺乏客观调研的支撑。三是在课程设置研究的立

3、足点上没能站在不同层次和地区学校及企业等多方角度,造成研究有失全面和系统。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进而也严重影响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人才培养结果,因此需要加以足够重视。 1 课程设置的差距分析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引入差距分析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差距分析(Gap Analysis,又称差异分析)主要用于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减小或消除差距的方法。本文分析的思路是课程设置首先需要通过调研分析,查找不同层次和地区学校及企业等多方之间存在的人才培养结果差距,通过对上述差距的分析来提出课程设置的改进方案;其次通过对改进方案的效果评估来考察人才培养结果差距区的变化,并根据变化

4、修订调研方案,进行新一轮的调研,如此循环,直至产生最优化的课程设置方案。 本文引用的调研数据来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资源库建设项目协作组历时近一年完成的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4(以下简称调研报告) 。该调研报告选取了 153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和 258 家物流企业作为调研对象,调研涉及除港澳台之外的全国各大地区。在目前有关公开出版的资料中,该调研报告的调研数据最为全面、可靠、翔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2 调研主体间差距分析及课程设置原则设计 32.1 校企人才认知差距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根据“果因效”逻辑分析,课程设置应根据课程的主要成效区情况

5、,确定目标指向,否则课程设置乃至课程体系便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课程设置的以就业为导向原则并不是指单方面从学生就业情况来进行课程设置,而是要从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实际就业情况的差距分析入手进行课程设置分析。 企业物流岗位人才需求反映了企业对物流人才的主观期望和客观需求。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流向则反映了学生就业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能力。两者之间的差距,反映了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与市场实际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众多主观想象成分,对市场实际需求和课程实际效果缺乏全面和客观的调研。在物流人才缺乏的情况下,报告显示有 64.39%的学校有学生去非物流相关企业就业,在一

6、定程度上反映了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偏差。 因此只有认真进行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实际就业情况的差距性分析,才能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和调整,真正达到“以服务为宗旨,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2.2 院校区域差距注重因地制宜原则 课程设置的因地制宜原则是指课程设置需要和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和所处地区物流业发展情况,以及同地区其他院校课程设置情况来综合考虑,避免课程设置上的简单照搬照套,避免人才培养出现低水平上同质化现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来进行专业开发和建设的思路5。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物流业实际情况不同,对4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也不尽相同。另外各地区高职院校在办学

7、规模、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存在差距,因此不同地区的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上既应放眼全国也应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因地制宜,避免千篇一律。即使是同一地区的院校,也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本地区人才需求状况,在课程设置上扬长避短、互相配合、互为补充,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避免重复培养和恶性竞争。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进行课程设置,避免盲目跟风,对办出高质量、有特色和能切实满足地区物流发展需要的物流专业非常必要。同时课程设置也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和物流业发展变化的形势,作相应调整,不能一成不变、封闭、僵化,丧失活力。 2.3 院校层次差距注重突出特色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专业

8、与学科、高职与中职、专业与职业的关系6。按培养层次来分,全国各类开设物流相关专业的院校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本科及以上层次,高职层次和中职及以下层次。物流就业岗位可以分为三类,即操作类、基层管理类和中层管理类。 高职层次主要是面向基层管理类岗位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课程设置需要找准定位、立足实际,应凸显特色。因此坚持突出特色原则就是在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既不能变成本科压缩版,也不是中职提高版,而是要立足目标岗位群,根据企业和实际工作需要,形成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3 培养期望与实际间差距分析 3.1 职业核心能力认知差距分析 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着眼于学生就业时刻应具有的

9、5能力,而是要站在未来可能长期从事的职业需要的高度,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为学生从事这一职业及未来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分析目的在于切实了解市场和企业对人才未来的需求情况,使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调查表明,学校对以上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认识普遍高于企业,但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企业重视程度高于学校近 17 个百分点。学校对各能力重要性认识落差较大,而企业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平衡发展。不同地区院校对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同,如西北地区更加重视前三个能力,西南地区更加重视后两个能力。华南地区更为注重各能力均衡发展。3.2 专业能力认知差距分析 专

10、业能力是课程培养的直接目标指向。从全国调研报告数据来看,相对于职业核心能力,企业更加重视专业能力。企业对各专业能力的重视比例均高于学校。具体到企业各个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从调研报告选取的五个专业能力排名和选择“非常重要”的企业数比例来分析,企业对运输作业能力和仓储能力更为重视。企业对运输作业能力和仓储能力的重视,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当前物流业务主要集聚区,这与毕业生就业岗位流向分析基本一致。 3.3 学习领域认知差距分析 学习领域是在对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分析基础上,结合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对实际工作任务的解构、拟化和重现。从调查报告对 9 门专业课程的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和企业在

11、学习领域认知上存在着较大差6距。只有在仓储作业管理、配送作业管理和运输管理三门专业课程的重要性认知上,学校和企业基本一致。在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三门课程的重要性认知上存在较大的认知差距。在信息处理能力上认知上,企业在重要性认知上高于学校,但在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重要性认知上大大低于学校。企业在专业能力重要性认知上全部高于学校,但在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课程重要性认知上却全部低于学校。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对当前学校课程设置和效果的认可度还不高,学校在学习领域上的设计期望与实际效果还存在较大差距。 4 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是学校培养的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间

12、存在较大差距。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流向与企业的岗位需求不吻合,反映出学校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要求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学校片面以就业率作为人才需求分析和培养效果评价的做法存在众多不足之处。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应该以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及变化为导向,而不是简单以推动短期学生就业为导向。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出就业为导向原则,避免造成企业需要的人才紧缺,企业不紧缺的人才过剩的局面。学校对地区间实际情况的差异分析不够,教学组织和课程设置上多有雷同,过于一致和标准化,与地区实际结合考虑不够。高职与本科和中职的课程设置混同部分较多。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过于从本位出发,没能站在多方角度进行系统研究。

13、 二是从学校与企业的认知差距入手可以对人才培养实际效果与期望间差距进行具体分析。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更加注7重专业能力的要求。目前企业对学校课程设置和效果的认可度不高,也反映出学校在课程改革和教学效果方面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相比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在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教学难度和改革力度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设计不能很好满足企业需求,具有现实的客观原因。进一步由于专业课程教学不足,造成学生专业能力不能达到企业要求,进而造成学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招生和专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解决上述问题,应从差距分析和缩小差距角度入手来打破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及

14、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上应该搭建三个平台,即校企合作平台、地区院校合作平台和多层次院校合作平台。在校企合作平台上,学校应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同时企业应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高度,避免片面强调短期的易被替代的专业能力的要求,与学校共同进行课程研发。在政策层面应引导和鼓励企业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支持,保障学校能切实按企业需求培养优秀人才。不同地区院校应根据本地区实际,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多层次院校间应加强课程衔接,按照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层次,针对性进行能力培养,以避免造成部分领域人才过剩和部分领域人才紧缺的低层次同质化竞争结果。 参考文献: 1戴裕崴,章建新.项目导向的高

15、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0-31. 2刘翠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8究,2008(8):76-78. 3罗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40-41. 4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协作组.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索德拉图,敖淑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3):34-36. 6索德拉图,敖淑清.高职专业设置中三个基本关系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12):27-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