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内涵与现代价值.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87917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内涵与现代价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内涵与现代价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内涵与现代价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内涵与现代价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内涵与现代价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内涵与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F092.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以富而好礼为价值取向,以义来调整利益关系,注重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与节用。其思想的现代价值体现在建设生态文明、构建节约型社会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 关键词:经济伦理 富而好礼 节用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伦理思想是核心组成部分,孔子的伦理思想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够保持相对长时间的稳定与达到高度繁荣,与孔子的伦理思想是有内在联系的。孔子伦理思想中经济伦理思想占有重要地位,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特

2、征隐含在世俗伦理思想中,通过调整社会阶层与民众的义利关系,建构并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实现社会基本公平与正义。 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中国封建社会建立了严格的等级秩序,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诸多社会活动都按既有的等级秩序展开。经济伦理关系与社会等级秩序有内在关联,社会等级秩序的建立又受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诸多思想家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此即通常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如老子、孟子、庄子等。孔子对人与自然关系2的认知也是如此,虽然孔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不是很广泛,但深入而理性,采取一种朴素的唯物论。这种朴素的唯物论已经为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的建立奠定了正确的哲学基

3、础。 自古至今,政治、经济制度及社会秩序的建立受对人性认识的影响。儒家对人性的认识就存在明显分歧,孟子是典型的性善论者,而荀子则是典型的性恶论者。人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统治者对待被统治者的态度与方式,影响了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方式。其实人性是复杂的,善与恶是人性的两极,无论用哪一极来描述人性恐怕都是不确切的。孔子对人性的认识则很中庸与辨证,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 ,这里的“性”是指人最初的自然属性,相近而不相同, “习”则指人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无善恶之分,但人的社会属性就相去甚远了,出现了善与恶的两极分化。孔子的“性相近”的人性论,没有简单判定人性的善与恶,从某些角度看,

4、与现代的复杂人假设理论接近。这种人性观,有利于认知与理解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的复杂行为。 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内涵 (一)经济活动的价值取向:富而好礼 古往今来,人们生产劳动的目的就是满足生活的需要,过富足安定的生活也是人们自古及今的追求。孔子认识到富贵是人们的追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 ) 。可以说,追求富贵是人的本性使然。孔子的生活也离不开经济作为基础。在仕鲁之前,孔子主要靠兴办私学维持生存, “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并且为了扩大招生人数,采取“有教无类”的招生策略,一方面说明3孔子好为人师,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为生计所迫。在鲁从政期间,

5、俸禄比较优厚,据匡亚明先生考证,孔子在鲁国为政时的薪水为“俸粟六万” ,即领取实物薪水粮约二千石。其后,开始了前往诸侯各国求官问学长达十四年的羁旅生涯,一方面收取微薄的象征礼仪性的学费,一方面获得一些官府的俸禄,维持教学与生计,但也曾困于陈蔡之间,甚至连粥都快喝不上了。所以孔子是希望人民生活富足的,因为民众富足了,才能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所以孔子积极鼓励人们通过努力获取富贵。 孔子反对的是富贵“不以其道得之” ,提出了“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 ) ,也就是获取富贵的道德性与正当性。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了财富与地位,也有人

6、拥有财富与地位后为富不仁。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比物质利益需要更高的,并因此也更为根本的人类需要,即道德需要,所以民众富裕后要进行教育,使其知仁懂礼。孔子到卫国,看到卫国人口众多,弟子冉有问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答曰:“富之” 。冉有再问:“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 。 “富之”反映了孔子经济伦理的价值核心,实现富裕并非最终追求,终极目标是“富而好礼”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 。如何实现“富而好礼”?教育。孔子意识到,一个人在富裕之后,如果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

7、养,就会产生一种“富而骄奢”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不良道德状态,而这一状态反过来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富之”实现4了经济活动的初级价值追求, “好礼”才能保证这种富裕在道德的约束之下,保证社会的稳定与经济伦理的有序,并使这种富贵向更高尚的层面升华。 (二)经济伦理的关系调整:重义以制利 经济伦理关系不是抽象的关系,是经济行为中的客观实在,经济伦理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手段。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论语?里仁 ) ,意即君子对天下的事情,没规定可以做什么,也没规定不可以做什么,行为的标准是要依从“义” 。那什么是“义”呢?众所周知,在论语中

8、, “利”是与“义”相对应的概念, “义”的对立面就是“利” ,要了解“义”首先要清楚“利”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 ,从如何对待“义”和“利”的关系上来区别“君子”与“小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德高尚的人深明大义,善于从整体和全局看问题,不自私自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德行差或卑鄙的小人,不明大义,只晓得个人的私利,甚至损人利己。因此在孔子看来, “利”更多带有私利的成分, “义”则带有道义的成分。落实到经济伦理关系上,孔子更重视“利”获得的道德性与正当性。 “义”与“利”是不可分割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把“义”与“利”割裂开来是不现实的。孔子其实是非常重视发展经

9、济与获取利益的,因为孔子在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时饱受缺钱少粮的困顿。孔子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获得利益的道德性与正义性,孔子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 ) 。可见,孔子并非毫无原则地反对“利” ,孔子只反对5在获得物质利益时所采取的不道德手段,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焉” (论语?述而 ) 。儒家思想另一个集大成者荀子对于“义” “利”的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认为“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篇 ) 。不加分析就说儒家只讲义不讲利,是片面的。事实上,儒家的义利观是用来调节社会集团与集团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思想武器。

10、儒家认为,在“义”与“利”发生矛盾的时候,要着重考虑“义” ,不要“见利忘义” ,要以“义”为重。 (三)经济发展的成果分享:均之与节用 孔子的“富民”之道把经济发展看作是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但是,仅此是不够的。因为影响一个社会稳定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从经济关系方面来看,分配问题似乎显得更为重要。 论语?季氏载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关于“均无贫” ,很多人把“均”理解为“平均” ,此并非孔子的本意,唐凯麟等人(2004)研究认为, “均无贫之均 ,依朱子所注,乃各得其分之意。而这个分也就是依照封建等级制度所规定的权利之分 ,这

11、就意味着孔子所说的均无贫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平均主义” 。他们认为孔子忧虑的不是“相对贫困” (寡) ,而是分配不均,不是“绝对贫困” (贫) ,而是由此导致的社会不安宁。由此看来,孔子此说并非要求财富分配的绝对平均,近乎其意的解释是说无论财富的多或少,分配公平才能得人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孔子认识到人的财富要求是无限的,社会财富也不可能无限增加,6另外,富与贫永远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孔子提倡节俭,即“节用” 。于个人生活,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于整个国家,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从个体与国家两个层面提出了勤俭节约的要求。孔子对贫而乐的精

12、神极为赞赏,孔子赞扬弟子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 。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正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内在要求在消费问题上的体现。孔子还大力提倡节俭,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论语?子罕 ) ,即他赞同大家节俭。 “均无贫”是保障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消除相对贫困,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而“节用”则控制人的欲望的无限膨胀,使有限的社会财富发挥最大功效,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 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

13、统的关系协同发展,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我国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的生态观,已经朴素地认识到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并且敬畏自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 ) 。当然,孔子并不消极地停留在对自然的敬畏上,而主7张积极地去了解自然及其规律;认为不了解自然及其规律的人,配不上称君子。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论语?尧曰 ) 。孔子不仅敬畏自然,还尊重一切自然与

14、生物。孔子对自然界的山与水非常热爱。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 。山与水是自然界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载体。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倡导勤俭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当前我国一部分人追求物质享受,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人们应该像孔子说的那样,做个君子,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

15、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论语?学而 ) ,积极认真地工作,勤奋好学,增加个人修养,丰富精神世界。从国家层面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初级阶段,财富还相对贫乏。孔子的“节用”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遵循其内涵,在防治挥霍、奢侈、腐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更对构建节约型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 胡锦涛同志曾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8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在当前社会各个领

16、域,普遍存在公平与正义缺失的现象,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隐患。孔子已经注意到分配正义、社会公正问题,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为政 )?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理想目标,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公平正义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不仅涉及上层建筑领域中的问题,还直接关系到全体人民经济权益和政治权益。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使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才能使政府的工作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社会才能真正和谐。 参考文献: 1.陈桐生.孔子人性论J.中国文化研究,2010(6) 2.姚电,涂平荣.孔子经济伦理思想探微J.江西社会科学,2007(2) 3.董小龙.中国儒家经济伦理思想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2) 4.罗本琦,方国根.儒家经济伦理与社会发展J.哲学动态,2008(6) 5.丁祖豪,唐明贵.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对现代民族精神建设的价值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3) 6.孔宪峰,周秀红.论“中庸”的价值诉求J.孔子研究,201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