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建筑工程岩土勘察与基础处理摘要: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大,而岩土工程在建筑工程里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只有加强对岩土勘察和基础处理的重视程度,才能表面相应的事故的发生。本文对分别对岩土勘察以及基础处理做了分析,以期能够加强人们对岩土勘察以及基础处理的认识程度,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沿途勘察;基础处理;步骤;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岩土勘察的步骤 为了取得理想的岩土勘察效果,就需要对遵循一定的勘察步骤,具体来说,应该遵循如下步骤: 1.1 勘察准备工作 在进行勘察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不但需要制定详细的勘察纲要,还要对当地的地质情况做好充分的调动。勘察纲要主要只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勘察工作的设计书,另一个部分是指导性文件,这两个部分必不可少。此外,对拟建场地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场地稳定性、地层岩性等方面的情况要做好调查和测绘工作,为勘察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 1.2 实际勘察 在完成了勘察准备之后,就需要进行实际的勘察工作,一般来说,2其包括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初勘,在获得场地建设批准后,需要根据已有资料做好测绘和相关的调查,做好物探以及测试工作。对岩石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对存在的地质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初步提出结论。另一个阶段是详勘。在通过了审核之后,就可以进行勘察工作,
3、相较于初勘,详勘要更加详细,其中勘探、愿为测试、室内土工实验为其主要的部分。在原有测绘、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出具相应的设计参数,并对提出防护工程的方案和论证和结论,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施工图的质量。 1.3 施工勘察 这里所说的施工勘察实际上就是以勘察工作来服务于施工,与设计、施工队伍共同完成相应的地质、工程问题的解决。其中比较典型的有配合施工的基槽检验工作、地基处理加固等。 1.4 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挖掘。挖掘不但包括井探,还包括槽探,有些地区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覆土层一般而言应该大于三米。要对低层、地质构造线、岩脉宽度等有必要的了解。在对地质情况做了相应
4、的观察之后,要对其岩性以及分层有所把握,并去除原装结构土试样。其二,钻探。这里所说的钻探主要是指靠着机械力联动设备,来对岩土进行破碎,达到预定的深度,并将岩土带出地面。一般来说,钻探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回转式,另一种方式是冲击式。将岩石破碎之后,就可以将其中的岩心岩粉提取出来,并对孔壁进行加固。根据封闭装置的结构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钻探取土器氛围两种,一种是3分活阀式,另一种是球阀式。根据壁厚来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薄壁和厚壁两类。以入土方式来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将其分为贯入和回转两类。 1.5 勘探点的布置 若是需要建筑的建筑物是单栋高层建筑物的话,应该以地基均匀性为标准,一般来说,应该大于四
5、个;若是比较密集的话,勘探点的数量可以减少,但是应该确保每栋有一个勘探点。当存在面积比较大的软弱下卧层的话,对勘探式探空的深度要进行加深控制。 2.建筑工程基础处理的注意事项 这里所说的基础处理实际上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建筑的需求,增强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利用相应的方式方法来对地基进行改良,使得沉降和湿陷状况得到改善。具体而言,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地基加固的方法选择 要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就需要保证其基层的质量,若是基层比较弱的话,就难以承受建筑物的负载,一般来说,遇到这种问题往往会适用换土垫层法。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软土层挖去,之后将压缩性比较低,强度较高的换填土填入,诸如粗
6、砂、卵石、素土等,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分层夯实,以增强其强度和稳定性。此外,比较常用的还有夯实地基法以及挤密桩施工法两种,所谓的夯实地基法主要就是利用夯击的方式来使土层的厚度增加。锤轻、落点低是重锤夯实法的主要的特点,所以 510m 深的基土比较适用这种方法。所谓的挤密桩施工法就是将钢管通过锤击的方式打入途中,这样就形成了桩孔,待到将其拔出后,就4可以分层填灰土并进行夯实。对于那些地下水位交稿的软土基比较适用这种方法。 2.2 混凝土浇筑需要注意问题 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不留施工缝的,当有留设的必要的情况下,需要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处理,与此同时,还需要设置止水带。待到浇筑完毕止呕,应该进行大于七天的覆盖和养护操作。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时候,可以对其进行回填处理。 3.总结 岩土工程和基础处理对于建筑工程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对岩土工程勘察的步骤以及基础处理的注意事项尽心了简要的分析,旨在加深人们的理解,更好地促进建筑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光伟.岩土工程勘察常见问题初探J. 科技资讯,2009(22). 2 张琨.浅析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及方法J. 科技资讯,2010(06). 3 段辉云,石东虹.岩土工程勘察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