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户外运动产业潮涌品牌的树立是一个马拉松,企业要耐住寂寞。 2013 年 2 月 27 日,由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主办的 ISPO BEIJING 第九届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在北京举行,有超过 20 个国家和地区的 600多个品牌参展。 记者在现场发现,传统体育品牌巨头阿迪达斯和李宁等,正纷纷开发户外运动产品。同时,国际户外品牌也纷纷转战扩张迅速的中国市场。据悉,到 2012 年,中国户外运动产业规模已经达到 145.2 亿元,年增幅达 40%左右,已成为上升速度最快的零售细分行业之一。 外资样本 根据2012 中国户外用品年度报告显示,国内品牌出货额已经连续两年超越国外品牌,民族自有品牌的崛起
2、,使我国户外用品市场出现了全新的格局。但实际情况也表明,国内品牌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如何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快速缩小与国际一线品牌之间的差距,是摆在众多户外品牌面前的现实问题。 以外资品牌 Columbia 为例,其创立于 1938 年,最初以制造雨衣、雨帽为主,后来不断发展多元化产品及研究高科技布料,其先后独家研发了经典专利布料 Omni-Tech(户外全天候防护科技) 、Omni Dry(超卓速干科技) 、Omni-Shield(防泼水防污科技) 、Omni-Shade(高效防日光紫外线科技) ,以及创新设计 Interchange 2System(三合一设计) 。 除了技术卖点,
3、本土化也是其一大利器。Columbia 产品有关负责人Tim Boyle 举例说,美国人较喜欢穿宽松裤去钓鱼,反之亚洲人则偏爱窄脚裤外出,必须根据各地人的生活模式进行设计。如今,Columbia 的产品系列已扩展到户外夹克、多功能裤等,并已分销至全世界超过 90 个国家,拥有 13,000 多家零售网点。 据 ISPO BEIJING 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主办方有关负责人王亦磊介绍,在户外运动领域日本品牌美津奴也已走在前面。虽然在传统卖场看不到美津浓专卖店,但是在运动场可以看到美津浓的足球运动产品专卖店,到高尔夫球场可以看到美津浓的高尔夫运动专卖店。 他说:“2012 年美津浓在上海开了第一家
4、跑步概念店。那里为运动者提供的服务细致到存衣、洗澡等琐事,对于户外用品的分类也不光分为鞋、服、内衣、护膝等,单就鞋还分为一个月跑步在 100 公里以上和100 公里以下的两类,跑马拉松的还分为 2 小时 40 分以内和以上两类” 。“当市场被分到这么细的时候,就真正切入到跑步这一项运动中去了。起初可能市场份额很小,因为毕竟专业人群有限,但随着运动人群基数扩大,市场规模会越来越大。 ” 与此相反,他认为,大多数国内户外运动品牌还比较缺乏这样的聚焦精神,想得更多的只是开店卖货,这种批发的思路还太原始。 行业面临洗牌 王亦磊告诉记者, “虽然面对市场的高速增长,但企业却应该保持冷静,避免重走中国传统
5、体育品牌覆辙。 ” 32012 年,国内体育用品门店关闭、产能过剩、库存压力大成为业内热点。去年,六大体育品牌均已公开表示关店,仅特步就已关闭 80-100家。面对市场的惨淡,户外用品普遍被认为是体育用品行业转型的救命稻草。 王亦磊说:“关店潮,源于前几年传统体育的泡沫化,当“快时尚”品牌 ZARO 和 H&M 进入中国一线市场之后,人们马上抛弃了以消费运动品为时尚的习惯。 ” 面对危机,李宁已经开设了第一家户外用品旗舰店李宁探索,专门经营户外用品。阿迪达斯也瞄准了户外用品这一市场,还专门成立了户外部门。而彪马方面也表示,2013 年会将重心放在极限运动及户外用品市场上。 在 ISPO BEI
6、JING 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上,记者还发现,又一国际高端户外品牌 Discovery Expedition 在中国正式亮相,并将于 2013 年下半年,登陆北京、上海等全国一线城市。记者了解到,在中国销售的前十大品牌中,绝大部分是国外的。 未来几年,消费者对户外产品的功能性、时尚特性、产品品牌内涵、品牌国际属性越来越注重。这不仅为更多国际品牌进驻中国提供了契机,更对本土品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更高要求。 3 月 1 日,COCA 中纺协户外用品分会发布了2012 中国户外用品年度报告 。报告显示,2012 年我国户外用品市场发展迅猛,品牌出货总额为 73.9 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为 36.1
7、%。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副处长李立宝告诉本刊记者,户外运动产业快速增长主要源于需求,即消费群4体需求和零售企业需求。消费群体需求包括对时尚性,功能性及户外活动实际的需要。零售企业需求主要源自零售企业的巨大销售压力,而户外产品价格相对较高,正好符合其带动销售增长的需求。 有专家表示,目前户外运动产业已有 823 个品牌厂商“混战” ,在境外品牌大举进驻,本土品牌野蛮生长的条件下,未来 3 年行业必将迎来一个洗牌期。 告别野蛮生长 在经历了数年的跑马圈地之后,国内户外运动产业野蛮生长的弊端已经显现,比如高库存。分析其成因,无外乎与各路资本逐鹿户外市场有关。眼下,国内已有探路者与嘉麟杰(旗下拥有户外
8、品牌 KROCEUS)两家户外企业上市,与此同时,赛丹狐泛已于 2012 年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三夫户外也已经上了证监会 IPO 申报企业名单。与此同时,福建哥伦布、浙江牧高笛、ACOME(阿珂姆)所属的上海乐为体育用品等公司也已明确将上市列入品牌发展规划。 王亦磊表示, “资本市场介入户外运动产业有利有弊,因为资本是逐利的,中国众多品牌出现的问题都与资本有关,为了上市所以要疯狂开店,压货,冲销量,虽然账面好看了,但却十分危险。 ” 对此,王亦磊做了一个比较生动的比喻, “比如 80 平米的专卖店,需要几百款产品才能陈列出来,所以当一个品牌没有能力做出几百款畅销产品时,必然造成积压,但又要硬
9、撑着开出众多店面时,就会造成大量的库存,最终就演变为包袱。 ” 除了高库存,国内户外运动品牌同质化竞争,普遍缺乏领先科技产5品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整个产业。对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几位业内人士,他们给出的答案基本可以总结为渠道丰富化、追求差异化、精确管理控制等。 COCA 中纺协户外用品分会秘书长李昌发认为,2012 年户外运动产业最重要的变化是渠道的丰富,即电商的异军突起。他认为户外店发展应该形成强烈的差异化,比如新近出现的户外商城“聚落化”是一个发展趋势。 睿雍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吴子恒表示,户外用品的生产从原材料供应,到工厂,零售店,应该推行“精益管理 Lean Management”等先进的管理体系。同时,代理商应该改变按季订货的传统,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王亦磊认为,就小企业而言,生存在于聚焦,找到自己的优势。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户外背包生产商 JANSPORT,只专注于背包,直到如今仍行销全球。而大企业要把概念落到实处,在产品上形成贯通的逻辑链。他说:“品牌的树立是一个马拉松,企业要耐住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