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议创新银行风险管理的手段与模式【摘要】中国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很差,要解决市场化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就需要使用一些市场化的手段,要给金融机构、企业足够的工具,利用这些工具解决市场化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 信用衍生产品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改革朝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面临着财富升值或贬值的变化。市场波动的出现不仅使避险成为内在需求,同时也为金融衍生品提供了交易的基础。在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银行承担了整个金融系统过多的功能,这会使银行因存在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的问题,导致出现自身经营的问题。目前银行的资产和负
2、债率结构,一个是活期的存款,另一个是长期的贷款,这样的结构使银行容易出现危险。对企业来说,也存在资产和负债不匹配的问题。以银行贷款为主的企业融资的结构就导致很多企业对经济环境的变动有非常高度的敏感性。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同时应大力发展规避金融风险的工具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最重要的功能是规避风险,同时也具有资产负债管理的功能。 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是央行促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改革的重要安排。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改革,是由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经之路。中国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很差,要解决市场化过程中所带2来的问题,就需要使用一些市场化的手段,要给金融机构、企
3、业足够的工具,利用这些工具解决市场化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去年 5 月份央行推出了债券远期产品,之后又推出了人民币远期交易和人民币互换产品。相比国际市场的繁荣,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目前总体上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还处于很低的层面,目前人民币远期市场的总成交额占贸易总额的比例还不到 2%。据统计,2004 年全球柜台衍生品成交总额是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 19。7 倍。 金融衍生品是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又是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的“避险器” 。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可以说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金融体系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位高层人士指出
4、。他认为,这个挑战主要表现在金融体系的效率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上, “我们在运用金融工具,特别是避险工具上缺乏经验,这直接造成了我国在国际上金融竞争力的薄弱。 ” 根据最新统计,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 8160 亿美元,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突破了 14 万亿人民币。我国国债余额为 29631 亿元,其中内债28803 亿元,外债 828 亿元。数额如此之高,在没有金融衍生品风险对冲工具的情况下,市场汇率和利率稍有波动,必然对金融乃至整体经济的安全形成负面影响。 由于信用风险仍是现阶段银行所面对的主要风险,因此对信用衍生产品作简要阐述。几年来,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在全球呈现快速增长,成为金融创新浪潮中的一
5、颗耀眼的新星。随着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不断扩3大和银行参与程度的日益加深,活跃的信用衍生产品交易正在改变着国际银行业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信用衍生产品是以债务(贷款或债券)的信用状况为基础资产的衍生金融工具,品种主要包括:信用违约掉期、总收益掉期、信用联系票据、信用价差衍生产品、以及抵押债务债券等。信用衍生产品产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最初主要是衍生工具交易商用来转移较大的信用风险暴露,全球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合同额到 2005 年达到约 6 万亿美元。 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国际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组合管理模式、信用功能以及业务
6、流程三方面新的变化。 (一)信用衍生产品成为信用风险管理的新工具。 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主要包括信用审查和抵押担保。尽管这些工具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但由于违约现象的复杂性,银行仍不能彻底摆脱信用风险,特别是不能解决信用风险集中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信用风险集中是银行危机的重要原因。然而,银行受所处地区和擅长领域的限制,很难拒绝传统客户的贷款申请。这种困境称为“信用悖论” ,即一方面银行要尽可能地分散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又要维持与传统客户的关系。 信用衍生产品为银行提供了一种新的风险对冲机制,银行可以通过买卖信用衍生产品实现信用风险的转移和分散。与资产证券化相比,信用衍生产品的独特优势在于:银行不
7、需要出售自己的资产,只需购买信用衍生产品就能达到转移信用风险、避免风险集中的目的。此外,信用4衍生产品交易只在银行与第三方之间进行,不影响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二)信用风险组合管理模式从静态向动态转变。 随着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信用风险呈现出商品化、流动化和市场化的新特点,这就为银行提供了动态调整信用风险暴露的灵活性,银行的组合管理模式逐渐从静态模式转变为动态模式。静态组合管理模式以资本管理为核心,建立在信用风险不能流动、不可交易的基础上。由于银行缺乏动态调整信用风险暴露的手段,资本管理自然成为组合管理的核心。动态的组合管理模式以信用风险的商品化、流动化、市场化为基础,它不仅包括信用风
8、险的资本管理,而且包括信用风险的交易管理,资本管理和交易管理构成动态组合管理的两大支柱。 在信用衍生产品的帮助下,银行第一次能够像管理市场风险组合那样来管理信用风险组合。在交易管理方面,银行可以通过购买或出售信用衍生产品灵活调整自己的信用风险暴露。在资本管理方面,银行可以依据信用衍生产品市场上的信用价差来度量信用风险,使资本配置更加准确。 (三)对银行信用功能和业务流程的再造。 随着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程度的加深,国际银行业的信用功能和流程也孕育着新的变革,即从过去的风险持有人转变为风险分销人,银行业向更高级的阶段演进。 最传统的商业银行模式为“存贷模式” ,即银行吸收存款,并将资金贷给借款人,发挥着典型的金融中介作用。 “存贷模式”是银行业诞生后5的最原始形式,其特点是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完全集中于银行,银行是风险的持有人。当传统的“存贷模式”已无法给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时,“资产证券化模式”应运而生。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不再遵循持有资产直至到期日的传统理念,而是把贷款出售给证券化机构,由证券化机构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证券化使贷款变成了一项可交易的资产,信用风险也分散到众多投资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