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国际经济与贸易基于国际借鉴的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传统能源消费带来的CO2排放压力将制约所有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出现,意在不削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
2、济积极承担了环境保护的责任,尽可能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不但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益,并在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发面起到了催化作用。它摒弃了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认真研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浙江省这个领域,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简要概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特征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从浙江省能源消费情况、三大产业及生活能源
3、消费情况、单位GDP能耗、能源供需情况以及浙江省清洁发展机制CDM开发现状方面来简述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第三部分文章分析浙江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以日本富山为例概述了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情况以及对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第五部分主要从不同业分析提出加快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对策建议。2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1在低碳经济思想探索方面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提出的能源经济革命论是低碳经济思想的早2期探索。斯特R布朗(1999)认为面对“地球温室化”的威胁,要尽快从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太阳、氢能为核心的经济。莱斯特R布朗(2002)还认为化石燃
4、料或以碳为基础的经济,向高效的、以氢为基础的经济转变十分必要和紧迫,要建构零污染排放、无碳能源经济体系。首次出现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术语的官方文件,是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引入低碳政策与措施方面莱斯特布朗(2003)掀起了一场“A、B发展模式”之争。“A模式”即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B模式”则是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
5、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英国政府在2006年10月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REVIEW),这份报告是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2升温上限加以论证(进行学术和方法论阐释),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3在分析低碳目标方面巴里康芒纳(2006)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增长本身,而在于造成这种增长的现代技术。这种技术往往是从单一的追求生产效率的角度,或从单一的消费使用的目的出发,而发明出来的,它忽略了整体,忽略了这种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从而粗暴地破坏了不断循环运动的生命之圈。
6、因此,要克服危机,首先要克服这种技术上的缺陷,要做到这点,则必须树立生态学的观点。LENZEN1998,2002分析了澳大利亚最终消费中的一次能源和温室气体含量及贸易中隐含的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揭示了商品生产过程中的间接能源消耗不可忽视。MACHADO,G,SCHAEFFER,R,WORRELL,E2001研究了巴西的国际贸易对其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巴西出口的非能源产品中的能源和碳含量要明显大于进口中的含量。(1)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1在低碳经济的概念方面庄贵阳(2007)在其著作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中,首次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理论
7、基础作出了阐述。他认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快速工业3化和城市化进程、国际贸易分工中“世界工厂”的地位等,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另外他利用TAPIO2005的脱钩弹性对2003年全球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不同时期的脱钩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发达国家也主要以强脱钩和弱脱钩为主要特征,即发达国家中经济增长率大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金乐琴(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牛文元(2009)、贺庆棠(2009)等认
8、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2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鲍健强(2008)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入手,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郭万达、刘艺娉(2009)认为未来40年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鉴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外交谈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应“内外有别
9、”,对外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对内”,则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经济。以上学者对低碳经济以及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么随着全球气候恶化的趋势进一步加重,发展低碳经济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3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方面胡鞍钢(2003)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绿猫”模式,以此取代传统的“黑猫”式的发展思路。付允(2008)等对低碳经济模式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经济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
10、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以及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简称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邢继俊(2009)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即初期发展模式、中期发展模式和晚期发展模式。初期发展模式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自上而下调整发展模式、逐步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中期发展模式包括自下而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制定相关法律法4规、促进新能源发展几个方面;晚期发展模式包括促进低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持续开发新能源和重视低碳社会的伦理文化建设几个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杨志(2009)提出了“绿
11、色资本网络”的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借助绿色网络和资本的力量发展绿色经济。4在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方面林伯强(2009)提出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解决中国的能耗方式问题。朱四海(2009)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式,减少对于高碳能源的依赖。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2008)在“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的报告中提出,发展低碳经济要开发产业节能新技术,努力优化工艺路线,选择节约替代型产品。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丁丁(2008)、庄贵阳(2008)对于我国低碳模式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认为需要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挥碳汇潜力,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裘苏(2009)在借
12、鉴日本和台湾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5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方面任力(2009)对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进行总结,并得到有益的启示。李友华(2009)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搞好低碳示范区,发展低碳能源产业体系等几个方面。孟赤兵(2009)认为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宋德勇(2009)提出。要改进我国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政策工具应该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转变。杜明军(2009)认为低碳经济发展具有耦合特性和存在可控制变量提出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以保证低碳经济的
13、转型成功。低碳经济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热门话题之一,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低碳经济,同时可以看出国际上低碳领域的研究主要在于分析低碳目标、引入各种低碳政策与措施的宏观影响。国内的相关研究则主要停留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方面。浙江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必要尽快采取行动,转轨到“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上去,率先创建低碳大省,那么国际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借鉴对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3参考文献1DTIDEPARTMENTOFTRADEINDUSTRY,ENERGYWHITEPAPEROURENERGYFUTURECREAT
14、EALOWCARBONECONOMYMLONDONTSO,20032STEMNSTEMREVIEWO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MCAMBRIDGEUNIVERSITY5PRESS,20073LENZEN,ENERGYANDGREENHOUSEGAXEMISSIONSEMBODIEDINTRADE,PAPERPRESENTEDATTHE1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PUTOUTPUTTECHNIQUESHELDATUQAM,MONTREAL,MCANADA0074MACHADO,G,SCHAEFFER,R,WORRELL,E,2001
15、,CARBONEMBODIEDINTHEINTERNATIONALTRADEOFBRAZILANINPUTOUTPUTAPPROACHECOLOGICALECONOMICS,393,PP4094245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革命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M中国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6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中国台湾东方出版社,20027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与技术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8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9昝月梅鉴国际低碳发展经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有效发展J经济论坛,2010(04)10张所续达国家发展低
16、碳经济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04)11金乐琴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1)12郭万达,郑宇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2009(08)13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J世界环境2008(02)14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15林伯强低碳经济模式需要解决哪些问题J中国中小企业,2009(09)16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05)17吴曦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经验借鉴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9)18王沈君,赵伟宁借鉴和吸收日本富山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J辽宁师专
17、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9裘苏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撂讨J开放导报,2009(12)20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21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22孟赤兵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J中国科技投资,2009(06)23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24杜明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耦舍机制体系的战略思考J中州学刊,2009(06)25韩雪梅,刘欢欢我国生态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动态比较研究关于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考量J兰州大学学报(
18、社会科学版),2009(05)626孟德凯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07(09)27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28郭军洋,曲建升,查武堂清洁发展机制及其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启示J生态经济2007(04)29曾少军,任磊清洁发展机制在我国生物质能领域的应用进展J化工进展2009,(05)30贺庆棠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J中国绿色报道,2009(02)31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J中国报道,2009(03)32邢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533潘家华,庄贵阳,陈迎
19、英国气候变化政策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N中国环境报,20060127二、研究方案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1低碳经济及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11低碳经济概述1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2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21浙江省能源消费情况22浙江省三大产业及生活能源消费情况23浙江省单位GDP能耗24浙江省资源供需状况25浙江省清节发展机制CDM开发现状3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31浙江省的能源结构及产业结构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32浙江省面对新能源开发的挑战33浙江省面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挑战34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将受低碳壁垒的影响4日本富山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借鉴41日本富山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
20、借鉴42日本富山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5加快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51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52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7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1)实施方案首先,在确定选题以后,通过图书馆和其他方式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已有研究。然后通过各种媒介和方式了解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再通过着重分析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借鉴其经验提出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2)进度计划第6学期第19周至第7学期第2周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广泛搜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选题。第7学期第45周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完成详细提纲;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7学期第811周开始写作毕业论文,完成初稿。第7学期第1215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第7学期第16周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并上交。第7学期第17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