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借任务引领课堂探究活动用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要求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活动过于关注课本知识的学习或模仿,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快乐成长,健康发展。那么,我们应怎样重建课堂教学结构,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改变呢?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尝试和不断优化,笔者发现以“任务驱动”理念为指导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以“任务”为纲,用“任务”来引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获得终身
2、发展所必须的能力。 “任务驱动”其实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有时还需要合作、交流,有时还会生成更多的问题,因此“任务”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又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以发展。 如数学课上学习抽签方法合理吗时,教师一开始就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假设在我们班的 50 名同学中随机选取 3 人作为航天员,而我们的条件都一样,选谁呢?”然后通过引导,向学生推荐“抽签”方法,并让学生思考、交流、探究如下的“任务”:
3、 任务一:经验判断、直观感知:抽签的结果与抽签顺序是否有关? 1.思考:你是否愿意排在最后抽?为什么?你的同伴和你的想法是否一样? 2.议一议:你认为排在什么位置对你才最有利?说说你的理由。 任务二:类比探究、操作实验:谁中签的可能性大? 将 1 个黑色棋子和 2 个白色棋子放到铅笔袋里,甲、乙、丙三人依次从 3 个棋子中摸出 1 个(摸出的棋子不放回) ,规定:摸到黑色的同学出舱活动。 1.初步预测:谁中签的可能性大? 2.分组实验:3 人一组,依次抽签,并记下是谁中签的,每组实验 5次,组长将统计结果填在黑板上的汇总表中: 3.组内交流:你的预测准确吗?你能否用数学知识说明抽签的结果与抽签
4、顺序是否有关? 任务三:画图列举、计算概率:每个人中签的概率各是多少? 1.试一试:你能否用画树状图的方法求出三个人中签的概率各是多少? 2.交流: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有什么感想? 以上三个任务,实际上就是这节课的“纲” 。它既告知学生怎么组织学习活动,又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不断激励学生产生探求问题结论的强烈愿望,起到了“引领课堂探究活动”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使自己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当然,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得发展,从表面看会走很多“弯路
5、” ,但这些“弯路”相对于“知识”本身而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更有价值。因此,我们要切实转换教学观念,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而“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立足点就在于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学习环境,并从课堂结构、时间分配方面充分体现师生的角色定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 “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究竟应怎么组织?它有哪些基本环节呢? 为了充
6、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应包含“出示任务、协作学习、互动交流、限时作业”这几个基本环节。 (1)出示任务:简洁导入新课,布置、出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结合任务对学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 (2)协作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参照任务自主组织学习活动,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独立思考、相互协作、生生互助等形式完成任务。 (3)互动交流: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代表汇报、书面展示、组际竞赛等形式进行班级交流,在互动交流中揭示任务所蕴含的知识本质,并解决生成的新问题。 (4)限时作业:督促学生在设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适量的书面或口头作业,并及时检查、反馈学习任务的达
7、成情况。 这样的课堂,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并不是说将任务布置下去,然后让学生议一议,再说一说那么简单,而是要求教师课前就要对任务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作准确的估计,对学生讨论的结果作尽可能多的预设,要在参与和交流的过程中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并且还要善于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 等等。 比如在语文课上学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心理,以唐僧独闯大戈壁的轶闻引入,并设置一个悬念:沙漠里真的有魔鬼吗?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真相的欲望。接着就趁势引入课题,布置如下的任务,要求一要以组内交流为主,二要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讨论。 任务一: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大意。 1.大声朗读课文
8、,向同伴描述一下:文中列出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2.你对哪个现象最感兴趣?用自己的语言向同伴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3.你了解的沙漠里那些奇怪的现象没在文中列出,向同学介绍它们产生的原因。 4.思考:通过学习与交流,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任务二:解读课文,领悟写作技巧。 1.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而要引用古代典籍里亲身到过沙漠的人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2.本文从沙漠中的怪异现象说起,最后给以科学的解释,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你认为作者在阐释道理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针对本篇课文,你还能提出哪些
9、问题供其他同学思考? 接下来就是组长参照任务和要求组织小组活动,教师也应立即参与其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在教案上记录学生活动的情况、有创意的回答、新生成的问题等,用来准备有针对性地组织全班互动交流,同时安排部分学生将所提出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先完成任务的同学思考。 在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有选择地重点交流部分问题,并以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讨,如“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是否相同?” “为何现在没有人碰到类似的鬼怪?” “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解释这种现象?” 这样,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就基本完成了,这时最好用 510 分钟的时间对学生
10、进行测试,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是通过布置学习任务来体现“组织者”角色的,通过参与学生的协作学习体现“合作者”角色的,通过互动交流体现“引导者”角色的。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在协作学习这一环节得以体现,组织时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去自主获得初步的知识与经验。教师只是在参与小组活动中给予引导,要尽量避免越俎代庖。而在“互动交流”时,教师也尽量不去直接讲解,而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知识体系,领悟知识本质,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以“任务”为载体组织课堂
11、教学,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这是“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这样的特征要求“任务”的设计一定要科学,要有“导”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任务”才能有效“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呢? 好的任务应具有如下特征: (1)难易度适中。任务中的问题要落在最近发展区内,难易程度要适当,太易和太难都会影响学生探究的热情。太容易,不需思考就能回答,是“伪任务” ;难度太大,又没有将其分解,学生即使合作后也无从下手,这样势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适合。因此我们最好在任务中多出现那些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到”的问题。 如:“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什么是扇形?从你设计的实验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12、 “这些短语和句型的用法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等等。像这些问题,每个人都能有点思考,但思考的又很难做到全面,而在相互交流、补充后,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从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2)可操作性强。把任务作为组织课堂的载体,就要求任务中一定要体现出明晰的操作过程、活动要求以及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让学生领到任务后就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 如:“你记得夏天有哪些特征?举两个例子说明(4 号同学汇总) 。 ”“每组指定一个同学扮演 Millie,其他同学充当小记者提问,了解他的学校以及学校生活。 ” 实践证明,如果任务没有对学生活动的方式、时间、任务完成的程度等有明确的建议和要求,那么小组活动将陷入无序
13、、无效的状态,组内成员步调不一致,该动时不动,该静时不静,很难达到合作的有效性。(3)要突出学科特征。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应该抓住各学科学习的真谛。因此,我们所设计的任务要突出学科特征,要能促进学生在本学科得到发展。具体地说,语文、英语等学科要突出对文本知识的感悟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数学应突出学生的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产生过程和思想方法的学习,防止陷入“纯模仿”的误区;物理、化学等学科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所以“任务”中不必排斥教师领读、范读、演示实验等内容。如:我们设计的任务中可以含有如下内容:“听录音,注意语音语调,并大声跟读,然后自主阅
14、读两遍。 ”“做一做:你认为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请设计与书上不同的实验验证。 ”“画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像只需要确定几个点?为什么?” 只有让学科特征在任务中得到很好地体现,才能让学生在学科素养上得到提高,才能不失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色。因此,在实施“任务驱动”的过程中,切不可因强调学生“自主”而放弃学科特征的体现。 (4)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开放式的任务可给学生留有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好的开放性任务还应能够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要鼓励学生生成问题,有生成才有创新,有问题才会有思考。 如任务中可以有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得到的结
15、论,根据作者写作意图提出一两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等内容。 (5)要彰显个性特色。提供给学生的任务一般是经备课组研讨后统一确定的,但教无定法,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可能完全一样,不同班级的学情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对任务作适当的调整,要让“任务”彰显教师的个性,要让“任务”适合特定的学情。否则, “任务”就很难达到驱使学生“动”起来的目的。 总之,任务驱动中, “驱”是关键,而“动”是“驱”的必然结果,要想使任务真正具有“驱动”功能,我们就必须去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出的任务更科学合理、更有实效。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疑惑和困难。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就一定能在实施“任务驱动”的同时不断创新,摸索出更好的,操作性更强的,更能促进学生自发展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们的智慧一定会促进学生创造出更多智慧,学生的智慧也一定会促进我们创造出更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