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撒下好奇的种子,说不定能开花知道很多事有什么用呢?我说的并不是那种讳莫如深的秘密,或者“高效能人士的 N 个秘籍”之类的事,而是那些听起来挺没用的小事:什么麦克阿瑟最爱的烟斗是玉米棒子,什么中世纪时意大利人直接拿干掉的面包当盘子使;什么维美尔爱用的印度黄来自吃了芒果叶子的奶牛尿 这些没用的事,考试加不了分,饭桌上显摆多了还容易让人下次不带你玩儿。可是,乐意知道那些琐碎小事似乎是一种好奇的天性,好奇并不一定害死猫啊。你随手撒下一把好奇的种子,说不定就能开花的。所以说,读一读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这样的书是很有意思的。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处心积虑,不如有趣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是一本趣闻典故随笔集,有
2、吃茶喝水的悠然过往,也有大航海时代的漫漫征途,还有背带裤和家具贴面的别致往事。这些事在 80 后自由撰稿人张佳玮的笔下穿越时空,裹挟着古人的习俗和趣味来到我们眼前,替我们身边的器物讲它们的故事以及寄托其上的愉悦与哀伤。 起初,你会很惊异张佳玮居然出了本 Google 风格的书在搜索引擎如此发达的今天,弄本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这种“分享碎知识、软学问”的书,真的好吗?碎知识、软学问,难道不可以直接上网搜索吗? 但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书里还是张佳玮文字一贯的味道:抖包袱,摆知识,历史故事旁征博引,生活常识信手拈来,其间夹杂着自己的体会或感受。书里面的内容几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古往今来的大小生活
3、器具和必备品被作者一一细数了个遍,从欧洲到东方,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再到当代,作者在厚重的历史里轻盈地穿梭,将枯燥无味的数据和知识用温润的语言串联起来,展现给你一幅幅鲜活生动的面孔。写饮食文化的时候你会看得垂涎欲滴;写伟大人物的八卦小道的时候你或瞠目结舌或乐不可支。各种怪异故事,各种生僻知识,让你可以读到作者的乐在其中和陶醉无比。 有时候你读着读着也会被一记温情砸中,正如洗澡里面说的:“洗熟的浴室和吃熟的馄饨包子店一样,留人。 ”有时候你会被作者的脑洞逗得捧腹,譬如在牙齿这篇里面,讲孔子和老子“牙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牙齿紧叠,老子牙齿疏落,于是“老子后来不太喜欢孔子,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去了。
4、 ” 有人问张佳玮为什么会写这些琐碎而有趣的器物故事,为何要在看似不起眼的冷僻知识上大下功夫?张佳玮是这样说的,因为他很喜欢王小波的一句话:“我呀,坚信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就够了吗?”大概张佳玮的用意即是如此,在我们日常驻居的世界里,生活往往是机械而苍白的,而各类有趣的知识给我们构筑了一个别样的“他方世界” ,我们的心神活在那里,内心会觉得无比愉悦。 人都想活得既不麻烦又热闹。可往往,你要想活得热闹,就得麻烦一点,比如,找一个不会的技能钻研一番,弹钢琴也好,听古典音乐也好,一旦你懂得了一些“门内”的规则,你也就同时体会到了莫大的乐趣。 的确
5、,世界上有趣的事情太多,这本书里包含了很多关乎小东西的知识,小的视角,小的历史故事,它们仿佛在告诉我们,每当你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角落,你就为自己心中的“他方世界”垒上了一块砖。毕竟人生苦短,与其处心积虑,不如学着变得缤纷有趣。 读过“有趣的事”以后还能读什么 读过了张佳玮的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之后,如果你觉得有趣,觉得知道很多事真的可以让好奇的种子开出些小花儿,说明你已经打好了保持好奇心的基础,那就继续往深处读几本,比如下面这两本书:塞耳彭自然史和荒废集 ,它们更加重量级,虽然和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不甚相似,但它们都能让你知道更多有趣、有用的事,一个给你讲述自然的有趣故事,一个让你的记忆重演,补充你
6、的知识量,让你变得有趣、有学识。 塞耳彭自然史:大自然本身很有趣 塞耳彭自然史这个名字猛一看有点生硬,仿佛是乡土志里讲博物的一部分其实不然,它是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异彩,出版多年来流传不绝,收入各种丛书中,老老小小,百读不厌。 作者怀特用书信体写成的这部博物记,将英国最可爱的乡村塞耳彭村的鸟兽草木虫鱼娓娓道来。这组信的趣味,今天多在于文学,在于其牧歌的趣味。它那优美清明的文体描绘的宛如图画,生动逼真的塞耳彭风物,永久保存着不变的姿态与最初的新鲜。怀特用数十年时间一点点地认识自己村庄的事物,历史、地理、气候、生物 如果每一个热爱自然的人,每一个写作者,都写一部关于自己家乡的著作,那么,这世界就更
7、为丰富与有趣,我们就可以“活在不同的故乡”了。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消灭了多少故乡,而我们的镜头、我们的笔,留下的故乡的记忆却是如此稀少。故乡正在消失,故乡的事物与面貌正在淡忘,最终,我们会成为无家可归者,甚至不知道“家园”一词含义的荒漠上的流浪者。 这是一本无心写成的杰作,作者写作时也许并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些信件会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他只是在和远方的朋友写信,讨论一些鸟类和自然的问题。但他写得很自然、很率性,因此让本书拥有了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的美。 荒废集:让遗失的记忆重新演绎 陈丹青的荒废集和他之前的作品一样,依然显示了他敏锐多变的观察和视角。 “自由谈”九篇短稿是对新言论的尝试;三篇再谈鲁
8、迅的演讲、三篇奥运会开幕式评析,是对历史与文艺的深层阐述;然后回顾七十年代的长篇随笔,告诉你十年浩劫中,几代人被荒废的命运。 这一回的荒废集除了许多论艺术的文字,还有两篇描写奥运开幕式,陈先生是艺术顾问,也算奥运团队设计一员,他仔细描述了张艺谋团队的工作状态。读完,你才知道奥运准备的繁杂,对张艺谋有一种新的认识。他趟雷池、受责难的大片,他弄外景歌剧的外务心,都是作为艺术家的求索,没有这些东西,他面对奥运开幕式绝对没办法有准确判断,无法沉住气弄得像现在这样众人满意。此外,陈丹青也写到蔡国强等其余艺术家的功劳,这就像是开另一扇窗叫读者去张望。 陈先生写人也好看,书中民国的文人 仍然在野便是这样的文章。前者是演讲,继续论鲁迅,并以此展开写鲁迅周遭文人的品质。那时候的文人谦谨、干净、潇洒,他们在书房里深沉思考,写文章,发出去,激荡世人。 “七十年代算得天地不仁,终于拿青春没奈何。幸亏年轻!这题目,是为我辈侥幸,也为那时代无数吞没的人。 ”你看,聪明的人总是可以替你说出你正中下怀却无法形诸于语言文字的那些话。这也就是荒废集最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