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场经济对刘震云文学创作的影响摘 要:随着经济模式与社会的转型转型,市场经济也带来了文学的转型。本文试图从刘震云小说与市场运作下影视改编之后文学观嬗变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文学如何发展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手机 ;文学的影视化;市场经济 近年来,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将他的小说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一时间吸引了大量读者眼球,使之成为 2003 年度畅销小说。在这里小说的成功除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外与电影上映后的观众基础和市场运作模式的操作不无关系。 本文以手机为例,试说明商业营销模式下刘震云小说呈现的影视化倾向从而论证作家文学创作观嬗变的过程。 一、刘震云小说的大众化 从上世纪九十
2、年代开始。 “文化热”正在被“经济热”所取代,在经济和社会都已转型和日益高涨的消费主义面前,曾经以新写实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刘震云经过调整,向大众化认可的世俗化方向转变。就是说,此时刘震云的文学以不再以文学本身为目的,尤其是不再执着于文学的艺术性而是泛化为一种大众文化形态。 文学消费的核心问题是读者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讲,文学经典主要是大众读者制造出来的,而且,在文学生产与消费的现实关系中,在图书市场上,读者不仅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者,更重要的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正如埃斯卡皮所言:“从商品角度着眼,唯一真正的读者是书籍购买者。所以文学作品必须能够满足大众读者的消费需求,深受大众读者欢迎,才能在市场上
3、具有消费价值,从而实现自己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市场经济催生了市民社会的形成,大众市民成为文学艺术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这一经济体制带来的文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使得大众市民的文学艺术消费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手机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描写的内容为主人公严守一婚外情之后与三个女人的四角关系。这样的选材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大众关注现实问题的心理,满足不同读者多方面各个层次广泛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消遣式的当下即时消费文化所驱使的。 二、小说写作模式的转变 (一)影像化的小说创作 小说手机的问世不同于以往刘震云的写作模式。它是一种“逆向发展”的模式,即先有剧本后有小说。对此有
4、人质疑他的小说是否借了电影的光,对此刘震云回答说, “我对影视的介入,只是作品的介入,只是同意让我看得上的导演改编我的作品。我不会给电影打工,但我同意让电影给我打工”其实此时刘震云的作品已经有意识的运用了影视剧本的创作手法。 随着“视觉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话语跟思维方式的转变,对小说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文学不得不对自身进行创新。我们看到,一些作家的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根据发展变化下读者的思维方式,根据当下读者的思想、心理、感情、行为的表现而进行文学创作。原来传统的思维模式发生嬗变,小说的话语系统得以重构。于是,出现了小说运用电影场景描述的表现手法,一种再现与表现、时间与空间为一体的
5、新的思维模式。 在我国,学界普遍认同文学的“影像化”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小说被影视艺术改编;二、小说创作中对影视手法的借鉴,即影像化的小说叙事。本文谈到的“影像化”侧重于后者。首先,文学“影像化”表现在文学手法的革新与借鉴。蒙太奇作为电影的基本镜头语言,己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学文本的生产之中。 文本中有大量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此时的创作刘震云经常把不同年代的事情组合在一起,把山西和北京的故事同时叙述。小说第一章中出现了几组有重要时间、事件的场景: “1968 年冬至那天,老牛和老严从二百里外的长治煤矿卖葱回来。 ” “严守一他娘死得早,1960 年被饿死了。 ” “1989 年春天,严守一
6、他爹得了脑血栓。 ” “半瘫的老严西向坐,严守一北向座,不知怎的,说起老牛,1968年共同卖葱,因为分账翻了脸。 ” “1969 年,镇上装了第一部摇把电话,老牛便去镇上邮政所看电话。” “l996 年,严守一成了电视台清谈节目有一说一的主持人。 ” 上面的文本用了几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年份、事件组合在一起,年代与空间跨度很大,先后顺序很混乱,都是片段化的时间场景组织小说情节,可以看出这点是运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将具有对比意义的场景段落放在一起,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借此来表达作者的潜在寓意或是强调某些情绪、内容。这种对比描写手法的大量运用直接使得手机这部小说呈现对比式结构。 小说的三个
7、章节也是借鉴蒙太奇的场面切换技巧将平行发展的三条线索“1969 吕桂花给丈夫牛三斤打电话、2000 年在手机普及的外部环境下严守一与三个女人的感情纠葛、1920 年严朱氏因为“捎口信”的误会与严守一爷爷订婚事”三个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故事。 对比式蒙太奇把三组具有明显对立意义的故事组合在一起,深刻地揭示出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深刻的内在联系。捎口信、电话、手机都是信息传递的手段,作品使用蒙太奇的手法把它们拉入到同一场景之中,通过对比深刻地反映了 20 世纪初期、中期和晚期的时代变迁。 (二)碎片化的写作模式 “碎片化” ,本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 “碎它也常常用之于对电影和文学的叙事中,与
8、传统小说和电影叙事的线性逻辑、总体结构的完整单一、情节相对协调闭合相悖的是, “碎片化”叙事更多体现了非情节叙事、组合式叙述、开放式结局等特点。纵观刘震云 2000 年以后的创作,受影视创作技法的影响,在其小说故事情节构思时中不自觉地融入了“碎片化”叙述策略,加上刘震云特有的语言幽默,让这种结合了后现代艺术手法的小说显得更加独特。 组合的情节叙述。小说的故事构思分为多个叙事段落,在不同的段落空间里分述不同的人物活动轨迹,后在某一章节将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此种“碎片化”叙述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密切相关,刘震云敏锐地观察到人们在当今社会被分为不同类别、不同群体,由此他也将关注点放在多元化社会格
9、局下个体的生存状态。 可以说“碎片化”叙述策略体现了一定的文学价值,如突破了创作的时空限制,作者可自由的在各个平行叙述线索中穿作者本意是体现一种反讽和荒谬的思想,过于传统的描述方式不足以表达,而采用“碎片化”的故事构思,就可以达到这种颠覆式的写作目的。 三、今后文学的展望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文学不可避免地打上商品化的烙印。文学作品被看作是一种商品,它必然地要遵循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生产流通消费。因此文学要想进入流通领域走进读者视野,就必须借助一定的传播手段,而在现代社会中,连接文学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就是大众传媒。 日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大众更乐于接受直观快速具有娱乐精神的视觉艺术。因为观看
10、影像本身就比阅读有更直观的感性特征,也更贴合大众的消费习惯。 面对影视的强势和文学的式微,不少作家面临文学生存的压力和商业社会消费文化的冲击。积极投身于影视的怀抱,他们的创作与影视联系密切。作品已经改编形成影视剧后非常符合大众的审美理想与观赏趣味,受到热烈反响。作家本人也获得巨大的社会名望与经济利益。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作家对此持保留意见他们认为“文学是最高的艺术形式”在他们看来参与影视改编会削弱作品的思想内涵、消解文学本质,文学的影视化是“文学的末路” 。 其实刘震云不同于上述两种作家。他是在坚持原有的传统写作心态下,紧跟历史发展的步伐,与时代接轨,试图以影视做媒介,达到向最为广泛的大众传输文
11、学理想的目的,从而促成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与现代媒介的真正合适的“联姻” 。 面对已经变化了审美消费需求的大众,艺术家们应该通过“适俗”的态度去适应大众、满足大众的需求,而不是“拒绝”大众、孤芳自赏。其实,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文化选择和文学艺术的选择,因此也就会有这种“选择”所带来的某种文学艺术的范式和类型的演变。 当然,文学切忌无原则地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能提高文学表达的有效性,也能起到文艺对大众进行正确引导、积极提升的价值意义。 注释: 于国鹏.独家专访刘震云:我小会给电影打工D.大众同报,2004. 高姿英.论世纪之交文学影像化叙事潮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见中国期刊网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库,2004.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王晓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 年代的文化与文学分析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3董天策.消费时代与中国传媒文化的擅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王艳荣.1993:文学的转型与突变D.吉林大学,2012. 5(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邢培明,等,译.北京:三联联书店,1984. 6洪子诚.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