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43 国关理论 1 名词 解释 1|MA|,|边缘地带说 |P177 地缘政治学关于自然环境影响的理论之一 二战结束前,美国学者尼古拉斯斯拜克曼 在吸收了麦金德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边缘地带说”。他认为,欧亚大陆的沿海地区,即麦金德所说的“内新月形地带”,应当被看成边缘地带或中间地带,它处于心脏地区与海权国家之间,是海上强国与大陆强国发生冲突的地带。因此“谁统治边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 麦金德与斯拜克曼的学说从地理因素角度分析了陆权对于国际政治的影响,对于二战后美国政府长期推行的冷战与遏制战略以及控制边缘地带的霸权扩张提供了直接的理论
2、依据。 2|MA|,|均势 | 均势( balance of power)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个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种情况,可以用于许多学科中。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均势指的是没有一国处于优势地位或能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的状态,是与霸权相对而言的一种国际体系,是国家间力量对比的一种暂时的均衡状态,又称势力均衡,而努力建立和维持这样一种状态的战略或政策即为均势理论或均势政策。均势论是西方国际关系中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理论,在实践中对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均势有三个必要条件:无政府结构、最少两个行为体、各行为体的目标是维护自身的生存安全。 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均势理论是 一种手段和态势,
3、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西方某些国家推行均势外交,不过是以军事来掩盖争霸,目的是为了攫取优势和世界霸权。 3|MA|,|威尔逊学派 |P42 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第 28 任总统, 理想主义 最重要 的代表人物。 1918 年威尔逊提出 “十四点计划 ”,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的建立方面。他的基本理论和思想主要反映在论国家和伍德罗威尔逊文集中。其要点是:( 1)强调建立国际组织和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对强权政治和大国均势持批评态度。( 2)认为健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确保和平;( 3)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提出三个重要假设:人本善;主
4、权国家根本利益是和谐的;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应以集体安全体系代替均势体系。 威尔逊主义开创了美国走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时代,影响深远。 4|MA|,|冷战 | 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 1945 年至 1990 年代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5|MA|,|相互依存 | (年代、代表人物及作品、主要流派) 2 / 43 相互依存论( Ind
5、ependance theory)是 西方国际关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形成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兴盛于 70 年代。 罗伯特 基欧汉和约瑟夫 奈 于 1977 年出版的权力与相互依存( Power and Interdependance)是该理论的代表作品。西方四种相互依存流派为:全球主义或制度主义学派、修正学派、结构现实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依附论。 (观点)该理论认为,相互依存是国际社会中不同角色之间互动的影响和制约关系,这种互动的影响和制约关系可以是对称的或是不对称的,其程度取决于角色对外部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大小。 “ 敏感性 ” 和 “ 脆弱性 ” 是相互 依存的根本特点
6、。 (影响)相互依存论反映了战后出现的国际体系新格局,触及到当代国际社会中国家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的这一全局性变革的特点,为国际关系理论诸如了新的内容。 (局限)作为一种分析框架,该理论也存在局限性: (1)虽然原则上讲均等关系,实际上还是讲实力;( 2)虽然提出要注意第三世界国家的作用,强调相互依存,实际仍坚持依附关系;( 3)虽然也提出全球性问题和建立世纪秩序的任务,但实际上主张在不改变国际关系旧秩序的前提下,解决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6|MA|,|国际政治格局 |P67 所谓格局 ,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样式。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
7、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简言之,国际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 7|MA|,|强权政治 | 强权政治 是指某些强国凭借军事经济实力的优势向外扩张,推行炮舰政策及霸权政策。它们力图建立由大国操纵的国际体系,以谋求霸权。它们崇尚“强权即公理”,“弱国无外交”的论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斥在国际政治之外。所有这些都是强权政治在国际关系中具体的表现。 8|MA|,|主权 |P89 主权( sovereignty) 是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标志,是国家的基本属性之一。所谓国家主权,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9|MA|,|国际
8、体系 |P58 (概念) 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 其中,国际行为主体分为国家和非国家两类。相互影响与作用主要表现为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冲突、竞争、合作与依存。在国际体系中,基本状态是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在全 球的扩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国际体系按照地域规模分为局部结构层次和总体结构层次两类。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整体性、相互联系性、非对称性、客观性。 国际体系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我们从宏观上认识和研究国际政治学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 10|MA|,|摩根索 |P43 (人
9、物名解:身份、代表作、核心观点、评价) P44 3 / 43 (美国)汉斯 J摩根索 (Hans Joachim Morgenthau )( 1904 1980)是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关系学家,现实主义学派最优秀最权威的代表人物,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奠基之父”。 代表作: 国家间政治 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是西方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 主要观点: 他提出了“以权力限定利益”的公式和“现实主义六原则”。 他认为:( 1)政治是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 2)以权力限定利益是普遍使用的;( 3)以权力限定利益是客观的,权力是政治的目的,利益是政治的实质,利益概念是评价和指导政治
10、行动的永恒标准;( 4)不能混淆政治和道德界限;( 5)不能把制定国家道义愿望和支配全人类的道德法则混为一谈;( 6)坚持政治领域的自主性。 这六个原则是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 评价:摩根索的贡献在于全面、系统地将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发展至成熟阶段。 11|MA|,|霸权 | 12|MA|,|国际机制 |P47 国际机制是隐含的或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行为主体对某个特定国际关系领域的预期围绕着它们而聚合起来。 13|MA|,|一体化理论 | 国际一体化理论 研究有关国际一体化的起因、过程、状态及趋势的理论。西方关于国际一体化研究的重点是:考察国际一体化的可
11、能性和探究国际一体化的途径。研究 的方法基础是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沟通理论。 西方研究国际一体化的先驱是英国学者米特朗尼 (D. Mitrany),他持的观点是功能主义,采用功能分析的方法,提出 分枝学说 (Doctrine of Ramification)。美国政治学教授哈斯 (E.Haas) 为主要代表的新功能主义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米特朗尼的论点。其理论核心是 外溢概念 。多依彻 (K.Deutsch)主要用沟通理论来分析国际一体化问题。有关著作主要有: 政治共同体与北大西洋地区 国际关系分析 ,研究的重点是政治共同体形成的条件。 西方学者认为沟通理论也不能完满地解决国际一体化问题 ;对沟
12、通的增进是一体化的原因还是一体化的结果 ;衡量沟通程度和水平的标准是什么等基本问题,也未取得共识。关于一体化概念和标准,西方学者观察的角度不同,也存在差异。有些学者还批评国际一体化理论忽视了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环境的作用。 14|MA|,|全球治理 | 全球治理理论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提出的旨在对全球政治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理论。全球治理( Global Governance),是一个社会学或国际关系的术语,是指为了解决超出一国或一地区的某一问题,而由各国进行 政治协商以共同解决的方式。 全球治理并不是要建立一个世界政府,因此这一概念有别于世界治理的概念。全球治理是在保留现有各国政府管理机制和力
13、量的基础上,加强彼此的沟通和协调,以解决一些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包括冲突、环境、生态、资源、气候等许多问题的解决都非一国政府所能及,因此,全球治理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 4 / 43 15|MA|,|多边主义 |P161 多边主义是一种在广义的行动原则基础上协调三个或者更多国家之间关系的制度形式,也就是说,这些原则是规定合适的行动的,它们并不考虑在任何特定条件下各方特殊的利益或者战略紧急情况。 16|MA|,|新国际安全观 | 17|MA|,|历史终结论 | “历史终结论”最早源于福山 1988 年所作的一次题为“历史的终点”的讲座。随后,他在讲座的基础上写成论文 历史的终结?
14、。 1989 年,美国新保守主义期刊国家利益发表了这篇文章,标志“历史终结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式出笼。 冷战结束以后,如何评价资本主义 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命运,成为东西方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即“共产主义失败论”,是由日裔美人福山提出,在他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18|MA|,|麦金德 | 麦金德( Hal
15、ford John Mackinder),英国地理学家与地 缘政治家。 20 世纪初,他提出了以“心脏地带说”为代表的陆权理论,强调大陆地理对于国际政治和国家权力的重要意义。 麦金德认为,整个欧亚大陆与非洲可以看成一个“世界岛”,其中从东欧到西伯利亚平原这片内陆地区的河流体系极少注入世界主要海洋,而北面的北冰洋又是一片冻土,因而形成了所谓的“心脏地带”,它被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等边缘国家构成的“内新月形地带”所包围,而整个世界岛又被英国、南非和日本等“外新月形地带”所包围。心脏地区的人力、物力资源丰富,边缘地带极易受到心脏地区的共计,而心脏地区则由于海权国家无法进入 得以保证其安全。因此,
16、心脏地区是世界政治的“轴心地区”。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三段式名言:“谁统治东欧谁便控制心脏地带;谁控制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便控制世界。” 19|MA|,|遏制战略 | 遏制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 1946 年 2 月 22 日,身为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 ;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 8000 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 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17、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其对 20 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遏制战略的目标:阻止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揭穿苏联意图的虚伪;敦促克里姆林宫收缩其控制和影响;在苏联内部培育破坏性种子,使克里 姆林宫至少改变其行为以符合普遍接受的国际准则。 5 / 43 20|MA|,|建构主义 |P48 建构主义是被用来解释国际关系的一种新方式。建构主义起源于 20 世
18、纪冷战结束后,其代表作:亚历山大温特 (Alexander Wendt)的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核心命题: ( 1) 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 ( 2) 认同是利益的基础,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决定和改变国家行为、认同和利益的不是体系的物质结构,而是在国际政治互动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社会结构,它们影响着行为体的认同和利益,导致相互关系的合作或冲突。 ( 3) 国际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相互构成关系。 21|MA|,|国家利益 | 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 22MA|,|博弈论 |
19、P13 博弈论( 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原是一种数学的运筹学方法, 20 世纪 40 年代被应用到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经济和贸易竞争。 20 世纪 50 年代后,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政治研究领域。最常见的国际政治博弈论模型有“小鸡游戏”、“囚犯的困境”、“针对不平等的威胁对策”和“协调博弈”,其中又可分为“零 和”或“定数 和”,“非零 和”或“变量 和”、“两方”和“多方”的博弈模型。 23|MA|,|重商主义 |P6 重商主义是最早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研究国际问题的理论学派,在政治哲学上,重商主义者信奉的是修昔底德、马基雅弗利、霍布斯等人的“自然状态”学说和霸权理论,即认为国际
20、社会处于一种彼此争夺权力与财富无政府状态,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以防之所 失必为另一方之所得”的零和博弈。在一个资源有限的世界里,一个国家要想改变或改善自己的权力地位,就只有掠夺别国的财富。为此,重商主义又被称为“经济民族主义”、“经济现实主义”等。重商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要将一切经济活动都从属于国家对权力的追求,即在重商主义者看来,政治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就在于政治决定经济。 24|MA|,|文明冲突论 | (提出) 1993 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外交季刊发表文明的冲突?( The Clash of Civilisations?)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文明冲突论。 1996 年,他在文明的
21、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全面阐述了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以文明为基础重建国际秩序则是防止战争的最佳安全保障。 (观点)该理论的主要内容:( 1)文明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冲突的主导形式;( 2)冷战后的世界将是一个多极、多文明的世界。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正让位于文明之间的冲突,地区政治是种族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政治。( 3)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必须以文明为基础。 (评价)亨廷顿文明冲突 论的主要错误在于,他认为个人忠诚的对象越来越集中在文明上,而不是集中在民族国家上;对民族主义的忽略
22、是其致命弱点之一。因此,文明冲突论受到了大多数国际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的质疑和批评。 (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6 / 43 洲文明。) 25|MB|,|“中心 -外围”学说 |P224 “中心 -外围”学说又称为依附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学说。产生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阿根廷的劳尔普雷维什、埃及的萨米尔阿明等。 (观点)他们认为,世界被分为中心国家(发达国家)和外围国家(发展中国家),牵着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地位,后者受前者的剥削和控制,依附于前者。由于中心和外围之间国际地位的不平等,导
23、致中心和外围之间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 各国学者对于如何解决这种不平等的依附的观点大相径庭。弗兰克和沃勒斯坦主张调整和改善国际经济秩序;普雷维什主张致力于外围国家的工业化;阿明则主张彻底消灭世界资本主义制度。 (评价)该理论把不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看成是由外部力量制约的,也就是说,是其它的较强大的国家在统治着不发达国家。 26|MB|,|民族主义 | 民族主义( Nationalism),亦称国民主义或国族主义,为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具体的说,其主张为:民族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
24、,以及“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经常(并非总是)无从区分。开化的社会过去大多强调民族共同体,而最近则着重于由国家或政府陈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体。 27|MB|,|卡普兰 | 莫顿卡普兰在 1957 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 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国际系统六模式。这些模式是按照一体化的程度进行排列的,是设想出来的、启发性的模式。 ( 1)“均势”系统,主权国家是唯一的行为主体,各自以一种互相补充的方式单独行动,不存在政治子系统。 ( 2)“松散的两极”系统,既有国家,又有超国家的行为主体 集团行为主体和全球行为主体,并存着两个主要集团行为主体,国家、国家集团和全球性国际组织相互制约
25、。 ( 3)“牢固的两极”系统,整个世界分为两大集团或阵营,不存在其他的行为主体,基本特征是缺乏统一性和稳定性。 ( 4)“全球性国际政治”系统,是一种一体化的、 统一的系统,国家和国家间联盟的行为都将受到全球性政治规则的约束。 ( 5)“等级制”系统,由某一国家或国家集团凭实力将其意志强加于他国而形成,以专制独裁为基本特征。 ( 6)“单位否决”系统,这是一种没有政治的政治系统模式,所有行为主体均拥有毁灭他国的能力,但同时又无法防止自身的毁灭,各个国家各自为政,依靠自身的力量保护自己。 28|MB|,|复合相互依存 |P224 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中把当今世界的
26、相互依称作“复合相互依存”,并指出它的三个基本特征:( 1)多渠道的国际联系 ;( 2)对外事务的议事日程日益庞大和多样化;( 3)7 / 43 军事力量在复合相互依存占优势的某些领域的作用逐渐下降,经济力量的作用日益上升。 29|MB|,|国际行为主体 |P82 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构成国际行为主体的实体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或特征:( 1)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 2)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3)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30|MB|,|地缘政治学 |P176 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
27、治学,产生于 19 世 纪末 20 世纪初。 19 世纪末德国的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使用了“人类地理学”的概念,把地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综合到一起,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 政治地理学。 20 世纪初,拉采尔的学生、瑞典地理学家鲁道夫谢伦首次提出了地缘政治学的概念,并以此描述国家权力的地理基础。此后,地缘政治学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解释政治现象与地理因素关系的理论,并进而成为在国际政治中利用地理知识来支持和指导国家决策的一门学科。地缘政治学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所提出的理论学说,对当时各大国的对外决策都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31|MB|,|国 际恐怖主义 |P98 国际恐怖主义是指在国际范围内采用战争
28、以外的特殊暴力手段,如暗杀、投毒、绑架人质、劫机和爆炸等,达到特定政治经济目的的活动和行为。 国际恐怖主义在历史上早有发生。二战后,特别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劫机、绑架、暗杀等国际恐怖主义事件剧增。为此,国际社会签订了一系列防止和制裁恐怖主义的公约。联合国还为此成立了特别委员会,在此领域进行国际合作。但是,由于国际恐怖主义往往与国家间的对立及国际社会中政治、经济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以致难以在有效的共同防治措施上取得任何成功。 32|MB|,| 政府论 | 政府论英国约翰洛克( John Locke)的政治著作,出版于 1690 年。本书可视为政治学的研究范畴,但对法学研究而言,此书亦属
29、必读之列。政府论汇集了洛克的主要政治哲学思想,不仅使洛克成为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对于后世的现实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3|MB|,| 国家实力 |P91 所谓国家实力,也称为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综合,实际上就是一国所拥有的全部实力。物质要素大致有:地理、人口、经济能力、军事能力、科技能力等;精神要素包括:民族特征、国民素质 、政府效能、外交性质和国家凝聚力等。综合国力是一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和作用的物质基础,对一国国际地位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34|MB|,|新现实主义 | 新现实主义 (Neorealism)(结
30、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兴起于 19708 / 43 年代末期。它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肯尼思沃尔兹( Kenneth Waltz)的国际政治理论是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标志着一个既不同于科学行为主义又有别于经典形式主义的新学派的诞生。因其强调国际体系的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制约作用,也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结构是新现实主义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罗伯特吉尔平,奥根斯基和梅斯奎塔等。 三个假定:国际体系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体系,国家是这一体系中的基本行为单
31、位,对体系稳定和体系单位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体系结构。 基本观点:( 1)仍坚持认为民族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角色,国际社会仍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但同时认为 国际社会中的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相互依存增强;( 2)主张对国际关系开展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在内的全球系统的研究;( 3)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重视研究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评价:新现实主义结束了行为主义价值中立的假说,在继续现实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西方国际关系学上至今影响不衰。 批评:对新现实主义的批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西方马克思
32、主义和比较政治学派对国家中心说的批判;( 2)新自由主义对“结构选择说”的批判,认 为新现实主义强调了国际体系结构,但忽视了国际体系中的进程;( 3)建构主义对无政府逻辑的批判,质疑国际体系的去政府性,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35|MB|,|自由主义 | 维基百科 自由主义(英语: Liberalism)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 1其特色为追求发展、相信人类善良本性、以及拥护个人自治权,此外亦主张放宽及免除专制政权对个人的控制 2。更广泛的,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 市场
33、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在现代社会,自由主义者支持以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为架构的自由民主制,有着开放而公平的选举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权利担任政务。 3自由主义反对许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构,例如君权神授说、世袭制度和国教制度。自由主义的基本人权主张为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在许多国家,“现代”的自由主义者从原本的古典自由主义里脱离出来,主张政府应该借由抽取税赋以提供人们最小数量的物质福利。自由主义在启蒙时代生根;到了现在,“自由主义”一词已经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从左派至右派, 支持者的政治光谱分布相当广泛。 36|MB|,|全球化 |维基百科 全球化( globali
34、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9 / 43 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 37|MB|,|软权力 |P118、上课笔记。 (提出) 1990 年,约瑟夫奈发表了世界权力的变革、软权力和注定领导 变化中的美国权力的性质,
35、最早在学术界系统地提出了“软权力”的概念。其基本内容是:冷战后各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世界,国际政治的变化主要是表现为世界权力的变革和权力性质的变化。 (内涵)软权力是相对于硬权力而言的。硬权力是一国获得的经济和军事的强制性能力;软权力是通过意识形态和文化的魅力而产生的吸 引能力。软权力是合作型权力,硬权力是对抗型权力。这两种权力并存、同样重要;能够相互强化,并不矛盾。 (源泉)软权力的源泉主要有:( 1)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2)国际机制的规则与制度。因此,软权力也就是一国通过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制力在国际事务中实现预想目标的能力。 (评价)软权力是国际关系深刻变动的结果,也是权力性质与范
36、围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拓展深化的结果,它丰富了权力论的内涵,成为国际关系的新生点。 38|MB|,|民主和平论 | 民主和平论( Democratic peace theory)是一种 国际关系、政治学、和哲学的理论,主张所有坚守民主制度的国家不会或极少与另一个民主国家发生战争,即“民主国家无战争论”。伊曼努尔康德在 1795 年写下的论文论永久和平中提出了民主和平论的概念。冷战结束后在西方盛行。 该理论认为,从二战后的历史看,实行西方民主制度的国家,比较倾向于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冲突,彼此之间不会发生战争;“转型国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较大;而“非民主国家”则频繁地发生战争;“民主国家”不能回避
37、与“非民主国家”的战争。因此主张,要团结和加强“民主国家大家庭”,争取“转型国家”,孤立和打击 “非民主国家”,最终把西方的民主制度扩展到世界每一角落。 (评价)所谓的“民主国家无战争论”是为美国独霸世界战略服务的理论。按西方的逻辑划分“民主国家“和“非民主国家”,是霸权主义的表现;不能回答美国这个民主国家和苏联这个非民主国家为什么在长达几十年的冷战中没有发生战争的问题;不能解释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都在西方民主国家之间发生。 39|MB|,|威尔逊 | (参看威尔逊学派) 理想主义最初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第 28 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早在 20 世纪初,他在论国家一书及其它文章、讲演中,就强调国家间
38、相互关系 应遵守道德要求和民主原则。他在 1918 年提出的“十四点计划 ”,被称为“理想主义的政治纲领”,理想主义学派也因此被称为“威尔逊学派”。 威尔逊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公开外交、集体安全、民族自决、国际联邦、世界政府、裁军非战、贸易平等、公理正义等。其核心是所谓的民主、正义和法律,其实质是要建立一种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秩序。 10 / 43 40|MB|,|国际政治经济学 |P37 (基本概念)国际政治经济学( IPE)又称世界政治经济学、全球政治经济学、相互依存政治经济学,就是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学研究,重点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代表作)国际政
39、治经济学是 20 世纪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崛起的一个新领域。主要代表作有斯佩罗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学和吉尔平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两条脉络:( 1)关于国际体系层次上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相互关系;( 2)国际政治经济学体系与国内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互动关系。两个趋势:国际政治关系的经济化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化。 41|MB|,|进攻性现 实主义 | 笔记、百度 进攻性现实主义( Offensive Realism)是当前最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冷战后最典型的、最激进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是米尔斯海默,其代表作是大国政治的悲剧。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两个思想源泉是摩根
40、索的权力论和华尔兹的结构论,并由此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 1)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权力而相互竞争;( 2)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鼓动国家追逐霸权。 米尔斯海默还提出了五个基本假定:( 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 ( 2)大国是具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力量;( 3)国家永远无法把握其他国家的意图;( 4)生存是大国的首要目标;( 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评价)( 1)缺乏原创性,在解释国际政治问题上没有提出任何新的视角。( 2)极端性,把现实主义关于国家追求权力的程度和关于国家权力扩张的方式发展到了极端;( 3)反古色彩,完全不谈道德在国际关系
41、中的作用。 42|MB|,|依附论 |参考“外围 中心论” 43|MB|,|结构现实主义 | (同新现实主义) 44|MB|,|国际制度 |P166 国际制度是指持久的、相互联系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这些规则规定行为角色、限制行动并塑造预期。基欧汉认为,国际制度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正式的政府间组织或跨国的非政府组织;( 2)国际机制;( 3)国际惯例。 45|MB|,|“ 低级政治 ” |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将政治分为“高级政治”和“低级政治”,其中低级政治是指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所谓低级政治也是一种政治类型,这类决策不涉及对国家或国际社会中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它涉及次要性的决策。 低级政治通常由官员和管理者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实行,一般属于官 僚政治行为,功能是在不干扰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的条件下为贯彻高级政治决策所进行的活动。在国内层次上,低级政治包括通过有关防止环境污染的法规;决定提高最低工资和社会福利标准等。 46|MB|,|沟通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