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威教育目的观探析张 美 云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约翰杜威的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集其主要思想于一体的巨著。它为我们思考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立足点。本文就其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的论述着重分析了其教育目的观,以求我们能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我国制定更好的教育目的体系而服务。 关键词:民主主义与教育 ; 教育目的;杜威 中图分类号:B712.51; 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32(2002)02-0045-04 对杜威教育目的观的认识,人们向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方面是由于杜威表述其思想的语言晦涩难懂,另一方面是
2、因为许多人是根据自己的教育目的观来解读杜威的教育目的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于一体的巨著,所以,我们要想全面理解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从民主主义与教育1入手考察并深入分析,不失一条捷径。 一个人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决定其教育目的观,所以我们首先分析杜威有关教育本质的论述,以便从中窥视其教育目的观。受历史上儿童本位论的影响,杜威认为人的发展是以天生的本能为基础的生长过程,而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因为正是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决定了儿童有极强的可塑性。在杜威那里, “可塑性乃是获得习惯或发展一定倾向的能力”1(P50) ,而“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的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
3、的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2(P52) ,这样生长便包含了明确的教育结果。于是,杜威把教育与生长等同起来,提出“教育即生长” 。由于这样的教育本质观,决定了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的教育目的观。因为他认为“既然实际上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是和生长有关,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1(P55) ,即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即所谓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1(P54) 但是,杜威并不真正认为“教育无目的” ,他的论述并未就此告终。他认为“生长的理想归结为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
4、改造。教育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 只要一个活动具有教育作用,它就达到这个目的,即直接转变经验的性质。 ”1(P81)据此杜威提出“教育即改造”的观点,或者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观点。而这个“经验的改造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社会的” ,只不过“进步的社会力图塑造青年人的经验,使他们不重演流行的习惯,而是养成更好的习惯,使将来的成人社会比现在进步。 ”1( P84)即进步的社会,是通过改变青年人的经验以实现其改变社会性质的目的的。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青年的同时改造社会,但是塑造青年只是教育的起点,通过学校培养出适合社会生活需要的人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才是教育的归宿。
5、由上可知,杜威从“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本质观中得出两个似乎矛盾的教育目的,下文我们看看杜威在论述其教育目的观时是怎样自圆其说的。 杜威对教育目的的论述是从“目的的性质”开始的。他认为“所谓目的,就是我 们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行动,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利用预料的事情指导观察和实验。 ”1( P117)据此定义,杜威得出良好目的的三个标准:(1)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2)目的是实验性的,即目的必须是灵活的,在行动中受到检验时,它会不断得到发展;(3)目的和手段是相互转换、不可分离的1(P110-112) 。 在此基础上,杜威进一步论述了他的教育目的观:“如果学生的每一个行动
6、大概都由教师命令,他的许多行动的惟一顺序来自功课指定和由别人给予指示,要谈什么教育目的,就是废话。在自发的自我表现名义下,允许学生任性的或不连贯的活动,对教育目的也是致命伤。 ”1( P107)也就是说, “哪里情况不允许预见结果,不能使人事前注意特定的结局,谈什么教育的目的,或者任何其他事业的目的,都是废话。 ”并且在此,他又反复重申“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 ”1(P104)同时,他同意引述一位近代作家的话: “引导这个男孩读斯各特写的小说,不读旧的斯留斯写的故事;教这个女孩缝纫;使约翰根除横行霸道的习惯;准备这一班学生学医棗这些都是我们
7、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实际所有的无数目的的几个例子。 ”1(P114)由此可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而他所提倡的教育目的实际上是指每一次具体教育活动的目的。 由于杜威对教育目的的上述理解以及依据良好目的的三个标准,他认为一切良好的教育目的应该具备三个特征:(1)必须注意特定儿童的固有活动和需要,成人的成就可以作为尺度来观察儿童的活动,但不能把成人的成就定为固定的目的,而不顾受教育者的具体活动;(2)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3)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1(P114-115) 。 我们可以看出,到此为止杜威仍未提到“教育的社会目的”
8、这个概念,但我们仔细分析其所说的教育的具体目的可以看到,其实社会的影子在杜威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在他引述的那位作家的话中,所谓的有选择地读小说、叫女孩子缝纫、根除霸道的习惯、准备要学生行医等等活动或称主动作业,其实都是使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实现民主主义社会所必需的。由此可见,改良社会的目的一直潜伏在杜威有关教育目的的论述中,他之所以不强调甚至不提教育的社会目的,是因为他认为“由于这些从外面强加的目的的流行,才强调为遥远的将来作准备的教育观点,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变成机械的、奴隶的工作。 ”1(P117)至此,杜威巧妙地将其 “改造社会”的教育目的与“教育除自身以外没有其他目的”的教育目的融合在
9、一起。 为了全面地阐明其教育目的观,杜威评述了当时流行的三种教育目的理论。 (1)对于以卢梭为代表的儿童本位论教育家提出的由自然提供的教育目的,杜威极其赞赏,事实上,他直接承袭了卢梭的这个观点。同时杜威认为“遵循自然”很容易被认为“自然不仅提供开始生长的原始力量,而且提供开始生长的计划和目标”1(P125) ,从而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使自然和社会相对立,这一点是杜威所不能接受的。 (2)对于十九世纪的德国国家主义等社会本位论教育家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提供自然所不能获得的东西,因而主张将社会效率作为目的,杜威认为这种学说的价值主要在于纠正了自然发展学说走入了歧途的地方;但是它的“错误就在于认为我们
10、必须采取使天赋能力服从的办法,而不是利用天赋能力的办法去获得效率”1 (P126) 。如果说否定教育的社会性是杜威所不能认同的,那么片面强调社会需要而压抑了个性的发展也是与杜威的教育目的观相悖的,因为杜威的教育思想就是针对这一弊病而提出的。 (3)杜威认为主张文化作为教育目的的学说至少把文化作为某种有素养的东西,某种成熟的东西;当自然等同于粗野时,那么文化就和效率相对立,当效率就是狭隘的行动时,那么文化就和效率对立。但是当人们把文化视为某种纯粹“内在”的东西时,它就成为社会阶级分化的明确标志。杜威认为这是民主主义社会所不容许的。由此可知,杜威坚决反对自然与社会的对立以及“内在”目的与“外在”目
11、的之间的对立,他认为“个人发展和社会效率这两个教育目的分开,是对民主主义的致命打击”1(P129) 。 以上即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有关教育目的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杜威的教育目的即培养适应民主主义社会的有能力的人。 下面对认识和把握杜威教育目的观中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于良好教育目的的特征 我们知道,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教育为经济、政治、文化等服务主要是通过培养人这一社会职能来实现的,所以教育的价值最终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但是从杜威有关良好教育目的的特征的论述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有用即真理”的价值观,即只要是有利于儿童活动的继续展开,这个目的就是好的。但是我们知道,价
12、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所以,在此我们必须分析“有用”的评价者属于那类群体以及这类群体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那么,利益分享的标准作为教育目的的特征之一必须在此重新强调,否则可能出现符合三个标准但并不是良好教育目的的情况,如培养罪犯的学校。 此外,由于“有用即真理”的价值观,杜威反对把目的与手段分离,认为如果目的与手段分离,手段的意义便大大降低,从而成为一桩苦事。他主张“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区别只是为了方便。每一个手段在我们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进一步活动的手段。 ”1(P112)但是, “允许在手段与目的之间划出一条真正的分界线,而不是仅仅为了方便的缘故,这样更
13、符合人的经验,显得更符合情理。 ”2(P567)而且杜威在 1938 年著的经验与教育中把二者作了区分,如他指出“我们可以反对把过去的知识当作教育上的目的,因而只是把它作为手段来加以重视。 ”3(P350)关于教育过程内的目的和教育的社会目的 当人们提到杜威的教育目的时,最熟悉的即“教育无目的” ,其完整的表述是:“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即他主张的是教育过程内的目的。但是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杜威是非常重视教育的社会目的的,那么二者在杜威那里是怎样的关系呢? 杜威在他的其他著作中多次明确指出:教育的两个要素分别是儿童和社会, “教育过程就是这些因素应有的相
14、互作用。作为促进最充分的和最自由的相互作用的这样一种相互联系的概念,便是教育理论的主要支点。 ”3(P75)同时,他在总结芝加哥实验时指出:“尽管没有成功,在意图上,实验学校是社会中心的。我们认为心理发展的过程主要地是一个社会的过程,一个参与的过程;正如刚才指出的,目的在于培养个人和别人共同生活和合作共事的能力” 。2(P321-322) 由此可见,杜威所说的教育过程内的目的只不过是达到其社会目的的一种手段罢了。杜威之所以掩饰其教育的社会目的,是想否定教育的阶级性,这是由其资产阶级特性所决定的;而事实上, “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对社会负有某种职能,要不依据于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而去确定教育目的和目标
15、是办不到的,因此要在绝对意义上制定教育目的和目标也是不可能的。 ”4(P293) 关于一般目的与具体目的 杜威关于良好教育目的的三个标准中明确指出:“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目的和终极的目的” 。因为“一般的”也就意味着“抽象的” ,而“这种抽象又意味着遥远而不切实际的,这样又使我们返回到把教和学仅仅作为准备达到和它无关的目的的一种手段” ,所以杜威指出:“我们说教育确实有它自己的报酬,意思是说,除非所说的学习或训练有它自己的直接价值,否则,这种学习或训练没有教育意义。 ”1(P116)可见,杜威的教育目的是指具体的每次教育活动的目的。但是,我们知道,每次教育活动的目的应该是教师根据一般目的考
16、虑到学生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绝非完全根据学生的本能生长的需要确定,否则,教育目的实际上会成为放任自流。尤其是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生长的环境是变动不定的,所以教育目的应该根据变化的环境随时制定并随时改变,这不仅与其“目的是可预见的目标”的观点相矛盾,而且这样的教育目的实际上等于教育没有目的。 总之,由于杜威的资产阶级局限性,更主要的是由于其实用主义的哲学观和以人性论和庸俗进化论为核心的社会学观点,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其自相矛盾和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地方,这一点我们必须认清。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教育目的观中的积极因素,如制定教育目的要注意自然与社会、 “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的结合、教育目的的灵活性等。我们应该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以便更好地制定和设计我们的教育目的体系。 参考文献: 1 约翰暥磐? 民主主义与教育 M. 王承绪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1 霍恩.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述评: 上A. 瞿葆奎主编. 教育学文集暯逃 康腫 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 杜威教育论著选C.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5 麦克默林. 教育目的概述A. 瞿葆奎主编. 教育学文集暯逃 康腫 C.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