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下人防工程消防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68278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地下人防工程消防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地下人防工程消防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地下人防工程消防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地下人防工程消防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地下人防工程消防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对地下人防工程消防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摘要:地下人防工程空间相对密闭,疏散逃生相对复杂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存在较多的火灾隐患。文章对地下人防工程的火灾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地下人防工程的消防工程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地下人防;工程;消防;安全 中图分类号:R85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地下人防工程的大量投入使用,虽然缓解了城市地面空间不足的压力,但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防范上的难题。就火灾发生的扑救和疏散来看,地下人防工程的结构复杂,容易给人们方向辨别上带来困难,从而加剧人员疏散的难度,容易发生群体受伤事件,救援实施也较地面建筑困难得多。因此,地下人防工程的防火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尽力从防范的角度入手,避免人员伤亡事件和财产损失的产生。 一、地下人防建筑火灾的特点 (一)火灾烟气的危害性 当地下人防建筑发生火灾时,由于其置身地下通风效果差,使得短时间内积聚的有毒、高温烟气无法得到有效排出,高浓度的有毒烟气不仅会帮助火灾扩大其燃烧范围、加速其蔓延速度,更会给地下人防建筑物中人员疏散时的安全带来极大的生命威胁,甚至有可能会因能见度、高温、剧毒等原因,给前来救援的消防人员带来极大的营救困难,贻误有利战机,使得本来能够被抢救出来的人员,因长时间受到火灾烟气的毒害而出现伤亡等现象。 (二)抢救特点 人防工程发生火灾会增加施救难度,救援人员无法准确观察现场情况,判断火势,进行有效

3、指挥;进入火场困难,救火通道单一,一旦火势蔓延则很难进入火场,同时又要面对疏散人员的压力;因人防工程空问相对封闭,在地下位置有比较深,包括消防车在内的救火器材无法发挥作用,消防员也不方便携带氧气在内的保护措施进行救援。 (三)火势蔓延速度快 据不完全统计,当发生火灾时,地面建筑将近有 70%的烟雾与热量是借助建筑物的门窗溢出的。而地下人防建筑相比与地上建筑,由于其通往地面的口径较小、内部空间也小,加上该类建筑的周围均被泥土包围着,一旦发生火灾后,可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将很不容易散失,这使该类建筑室内的温度会在短时一间内迅速上升,散不出去的高温烟气会进一步通过辐射或对流传递方式加热其他可燃物,从而进

4、一步加速火势蔓延的趋势,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四)疏散问题 (1)地下人防工程出口少,通道窄,疏散距离长,特别是多层、深埋工程,到地面高差大,安全疏散于分困难。(2)能见度低。一般地下人防工程不能采用自然采光,而人工照明的照度较低,只要发生火灾或断电,地下建筑内一片漆黑。当疏散距离超过 30m 时,如无向导不易走出洞口。(3)烟气的影响大。地下人防工程发生火灾时烟气遮挡光线,影响人的视线,且烟气中含有大量的 CO 等有毒气体,直接危害人员安全。 (五)火灾扑救难度大 一是由于地下人防建筑的隐蔽性,火灾发生初期很难发现,当人们发现火情后,往往火灾己经处于猛烈燃烧和迅速蔓延的状态,当消防人员

5、进行扑救时,由于对火势缺乏了解,导致扑火的盲目性与被动性。二是通讯指挥较差。由于地下人防建筑能够有效屏蔽各种无线信号,所以很难采用有效的通讯设施进行及时指挥扑救,贻误了火灾扑救的最佳时机。第三,烟雾和交通的不便影响了灭火救援。由于地下火场有害气体浓度高、温度高,在火灾时通风系统停止土作,空气中氧气含量极低,消防人员难以接近火源灭火。最后,烟雾影响了灭火时间,致使灭 火设备受限。当地下人防建筑发生火灾后,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气体会严重阻碍消防人员向火源推进。此外,用于地面建筑的各种大型水枪等灭火设备也将很难发挥其作用。 二、人防工程消防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消防水源 人防工程的消防用水主要由市政

6、给水管供给,对于一些单建式、面积相对较小的人防工程的设计应该首先考虑采用市政给水直供的方式。我国许多城市市政给水压力为 0.180.30 MPa,并且人防工程与地面又存在一定的高差,市政给水容易满足消防给水压力,如有两路市政供水或者室内外消防用水量之和不大于 25 L/s,只要市政给水满足消防用水所需的流量和压力,就可以采用市政给水直供,不需设置消防水库和消防给水泵,既节省了空间又节约了成本。 (二)防护单元与防火分区 人防工程防火分区的划分与防护单元的划分基本一致,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消防管道穿越人防围护结构和防护单元之间的防护密闭隔墙(以下简称“人防墙体” ) ,但在实际工程中,防火分区和防

7、护单元的范围不一致的情形有很多,常见的是一个防火分区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防护单元。此时,对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以按防护单元布置配水支管、配水管,尽量减少穿越人防墙体。消火栓给水系统则以整个人防工程为单位设置环网,管线穿越各个防护单元时应尽量一次穿越,如防护单元内消火栓数量多、分布零散,可在该防护单元内设置环网与主环相连通。随着人防工程面积越做越大,这种环中套环的管道布置形式在设计中也是越来越常见。 (三)消防水库与消防水泵房 消防水库和消防水泵房建议设置在非人防区域,理由如下:如设置在人防区域,则较多地占用人防空间,且这些空间战时也难以发挥作用;许多结建式人防工程,消防水库和消防水泵房同时于服

8、务地面建筑和地下人防工程,如设置在人防区域,所有供给地面建筑的管道均须在穿越水泵房时做防护处理,消防泵取水口、水库通气管等亦须在临战时做防护处理,平战转换工作量较大。 (四)人防工程的消防排水 人防空工程设计防规定:设置有消防给水的人防工程,必须设置消防排水设施。需要注意的是,每个防火分区都必须设置消防排水设施,这一点在设计中往往容易忽视。消防排水设施宜与平时生活排水设施合并设置,以简化排水系统,节省投资。选择排污泵时,应平战结合,同时满足战时要求和平时污水、消防废水排水量的要求。 三、人防工程消防管理措施 (一)区域控制和初期火灾的扑救 首先,由于地下人防建筑扑火的难度相比地上建筑要困难得多

9、,且一旦发生火灾后所造成的危害要大,所以抓紧时间扑救显得非常重要,对于一般的房间采用快速响应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而对于走廊过道则尽可能的采用边墙型喷头,使管道沿着边墙布置。其次,喷淋系统末端试水装置要尽可能地采用带电磁阀的末端试水装置,因为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便于日常检测,确保设备在关键时发挥最大效应。最后,相比与地上建筑而言,地下人防土程由于没有消防高位水箱等设施,为了解决这种尴尬的困境,可以采用设置:“大容量的气压罐或者无塔供水设备、利用周围较高建筑的屋顶水箱及采用带自救卷盘的室内消火栓等”办法。一般来说,地下人防建筑通常情况下预先设计了消防柴油发电机房,以此确保发生火灾时的消防供电。对消

10、防柴油发电机、储油间、配电室等重要保护场所应当首先采用相应的自动灭火设施。 (二)通讯设施、线路的消防保护 地下人防建筑中的指挥中心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重要性,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防空安全、通讯安全,此外还要注意其消防安全。比如地下人防建筑内的所有的通讯、信号等线路都应按照消防要求采用屏蔽线,并暗敷于建筑墙内或进行防火穿管保护(穿金属管或金属线槽,并刷防火涂料),而对地下通信及设备用房除对屏蔽线、地下通信线应采用上述措施外,其设备用房还应设计七氟丙烷等气体灭火系统进行消防保护,以防止突如其来的火灾事故。最后对设置在人防指挥中心内的消防保护设施、设备和器材应当组织令业人员或受过令门培训的人员

11、进行日常消防管理和维护,保障其正常土作,完好有效。 (三)熟悉避难场所环境 在地下人防建筑物中往往设有避难场所或避难走道等临时的消防安全区域。火灾时,如果场所里的人员一旦不能及时逃生,在消防演练时就应告知场所内的使用人员,可以考虑暂时疏散到的避难场所或避难走道等临时安全区域,在那里,那些不能及时逃生的人员可以选择是等待消防人员前来营救,或者是通过避难走道逃生到其他相对安全的相邻区域,以此为自身和救援人员提供宝贵的时间。 (四)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对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定期进行培训,组织学习以及火警报知方法、消防常识和灭火器的操作与使用方法等。每年结合消防日等有

12、利时机,通过板报、印发宣传单和广播等形式,广泛开展消防宣传活动,向商户和周边群众宣传消防知识和紧急避险常识,增强商户和群众的消防意识。并且每半年结合实际进行一次灭火疏散演练,以此来检验消防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高全体于部职工对火灾事故的紧急处置能力。 结语 地下人防工程能够合理来利用地下的空间,同时打破了拆迁以及文物保护的一系列矛盾,能够合理的解决新旧建筑的结合与功能拓展,为地面上创造了更加开辟的空间,符合了现代城市建设的紧凑化以及人文关怀的一系列新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小波. 关于坑、地道式人防工程消防安全问题的探讨J. 消防科技,1998,04:12-14. 2文正江,韩旭,张玲玲. 坑、地道式人防工程消防安全措施研究J. 洁净与空调技术,2012,03:104-1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