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69046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对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摘要】社会保障是一项长久、持续的惠民服务工程,对具有一定困难的人群给予生活基本保障,同时社会保障在刺激与推进就业层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就社会保障影响劳动就业展开探讨,对规范社会保障发展,激发其对劳动就业的积极影响作用,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 影响 社会保障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社会稳定的方面起到积 极作用,其救济性、福利性也能保证全民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制 度带来的好处。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原有的一些保障 制度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缺点被暴露出来,怎样去解决 这些问题,成为摆在社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社会保

2、障内涵及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社会保障是基于相关立法体制进行的收入再分配,可有效帮助困难居民渡过难关,享受基本保障。由此可见,社会保障具有福利性、保险保障性与救济性等特征。通过其中的社会保险环节可进一步对社会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形成综合影响,并带动就业率的提升与经济效益的增长。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完善,然而其实践发展管理中,仍旧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例如覆盖面有限,整体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而这些缺点与不足,则对劳动就业的良好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欠缺保障还会引发一些矛盾问题。因此,为有效解决矛盾、降低负面影响,我们应深入探析社会保障如何产生对劳动就业的正面影响激励,进而促

3、进自身与劳动就业市场的和谐、稳步与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深入,激烈的市场竞争,给我国市场经济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呈现出失业率上升、消费不足等现实问题。因此社会保障事业应认清形势,探析如何有效扩大内需、转变就业形势、刺激消费,把握自身与劳动需求的辩证关系,进而形成对劳动就业的正面影响刺激。社会保障得以高效运行,依赖于保障基金的有效支持,而其总量则相关于保险缴纳基数与具体的税费率,而其基数的确定则参照劳动工资标准。由此可见,缴纳社会保障基金可令企业劳动成本有所提升,倘若他类状况保持恒定,则社保事业会对劳动需求形成负面作用。而税费征收,则在劳动人员获取报酬中予以相应金额的扣减,令其工资总额有

4、所下降,并形成劳动效应,令其降低劳动供给。社会保障的主体对象为具有一定生活困难或特殊的人群,例如失业人群、老龄人群、生育或疾病人群等。其待遇同劳动工资密切相关,同时其从属非劳动性待遇,因此会形成收入效应,并令劳动供给有所下降。 二、社会保障影响劳动就业不利因素 受到金融危机环境的不良作用,社保事业体现出了应对就业形势的滞后反应,因此一些对于劳动就业的不利因素也得以显现。首先,不变的社保缴纳令其对劳动供求关系的作用影响与调控职能受到限制,令劳动就业率有所下降。同时给付失业保障阶段中,则存在结构有失合理性的问题,其保障主体面向人民的基本生活,同时实施流程与办法为地方相关单位统筹确定。基于其支付再就

5、业的金额比例受到不良限制,因此无法令社保利于就业、降低失业的良好功能完善发挥,而其基金总量结余的逐步积累增多,还体现了资源利用率的有限问题。再者我国依据固定年龄标准履行退休管理的相关体制,在经济发展快速阶段,没能形成对劳动就业的有效刺激,满足市场需求量。相反在经济萧条时期,退休体制也无法形成对劳动供给的降低影响,存在固定管理模式无法灵活协调控制的不良问题。 三、激发社会保障积极影响,促进就业形势优化发展 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负面作用,我国逐步出台了缓和缴纳社保费用、扩充失业保险应用范畴以及减少社保费率等一系列有效策略,积极应对市场经济局势的复杂变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然而,该措施始终属于应急管理

6、手段。因此,我们应科学参照劳动经济原理,深入探究有效的社保改革机制策略,进而建立对劳动就业形势优化影响的长效战略。 (1)履行社保弹性费率标准,有效抑制失业率上涨。经济周期发展变更,令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社保费率也应依据不同时期需求,经济发展规律,随着经济周期的更替变迁而做出相应的反应更新,以满足经济发展的综合需求。也就是说,当市场需求呈现出过大,而供给呈现出有限的局面时,应有目的提升社保费率。相反,当需求有限,而供给庞大的经济时期,则应有效减少费率。这其中涵盖企业社保以及个人社保缴纳的费率。减少企业缴纳费率,可扩充其综合劳动需求,丰富就业岗位,并抑制失业率的上升,利于现代社会的长治久安与稳步发

7、展。减少个人缴纳费率,则会令其自身劳动报酬收入显著提升,并扩大消费需求,形成积极消费影响,形成对市场经济稳步增长的强烈刺激。基于劳动经济原理,当经济发展步入萧条阶段时,应全面注重密集劳动行业的发展,还应重点关注具有较低技术含量的相关单位与专业行业,可采用补充缴纳、预先缴纳或缓和上缴等方式,令这些单位的劳动需求趋于稳定,进而有效控制失业率的上升,为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优化更新,激发社保失业保险促进就业与防止失业的优势功能。社会保障失业保险应体现良好的人性化功能,即对失业人员的生活需求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应主动防止失业,并扩大再就业需求。该类功能的有效实现,需要我们对失业保险金

8、的支付体系结构进行有效地优化与合理地更新设置。 应科学引入国外成功案例、吸取优质经验,可将失业保险金中的保障生活资金同再就业扩充基金比例控制约为四比六。针对我国当前失业保险金额结构片面重视保障能效,忽略再就业激发与防止失业的不良状况,我们应更新观念,基于投资人力资本视角,进行失业保险金额综合支付比例优化完善。应强化其激发再就业职能,将部分基金用于对失业人员的再培训,进而丰富劳动者实践技能、增强就业信心,有效辅助他们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创造核心价值。这样一来失业保险的优质功能将得到根本体现,并形成理想的综合管理效果。 (3)履行人性化的弹性退休管理体制。人性化的退休体制可有效为老龄人口提供良好的生

9、活基础保障,并对劳动力再生产实施积极影响。退休年龄界限则对供给总量劳动力产生了最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对退休管理体制的优化完善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面对市场发展特征优化更新养老保险体制,抑制其对财政管理的不良冲击,我们应科学应用调控退休年龄等科学措施进行响应。我国长久以来履行的退休体制为刚性模式,对于特殊岗位群体,虽进行了适应性调控,然而大比例的社会行业仍旧依据刚性标准实施退休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学术人员开始加入到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界定的研究行列中。针对我国当前市场劳动供给量超越需求量的现实特征,以及较为显著的就业压力,该延长退休年龄的措施则无法获取全面的支持。

10、因此,如何准确抓住发展改革时机,则成为当前退休管理主要应对的核心问题。为此,我们应创建弹性化退休管理机制,依据当前标准,将其作为退休弹性管理制度的年龄参照,并可将三年到五年作为衡量的弹性区间,进而有效激发退休管理对市场劳动供需状况的有效协调作用。我们应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进行退休体制的弹性调整。例如在经济发展快速繁荣阶段,应履行延长退休期限管理制度,令市场劳动供应显著提升。而在经济萧条发展时期,则应出台倡导提前退休的良好政策,进而令劳动供给得到缓和,并扩充就业服务岗位,为更多的年轻求职人员创造良好的选择、就业机遇,令他们发挥核心服务价值。 (4)社保费率要有弹性。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市场环境

11、也在不断变化,社保费率在制定时,就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来做出正确的应对。因为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利用这一点,在市场需求增多,给予不足的时候,提高社会保障金费率;反之,如果需求减弱,而供给过多,就减少费率,这样的弹性费率,就充分起到了调节作用。 (5)退休制度人性化。我国正在逐步成为一个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也要适应这种变化,做出一些改变,否则其会对我国的财政造成不良影响。科学的调控退休人员的退休年限,对不同岗位的人员,采取灵活的方式制定措施,例如对一些学术人员,适当延长工作年限,这样就可以在劳动力供需关系之间起到协调作用,而劳动市场的供需平衡,就能令

12、供给问题得到缓和,就业岗位增加,让专业人才发挥应有作用,年轻人也能得到良好的择业机会。 四、结语 总之,基于社会保障内涵及其对劳动就业的作用影响,我们只有深入探究社会保障事业中影响劳动就业的不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优化调控管理措施,降低不良影响,激发其对劳动就业的积极作用,才能扭转就业形势,提升社会保障人性化服务作用,并促进两者在有效的互补影响下实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饶勇.我国目前就业现状及对策J.人口学刊,2011. 2周艳,邹贵福.对于大学生选择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岗位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2. 3周霞玲.浅析金融危机对中国劳动就业的影响J.商业文化,2010, (04). 4陈倩.基于经济增长的劳动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 (25). 5赵继颖,王永欣,滕建华.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