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高等教育学 博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 2015 年 8 月修订 ) (本方案适用 2015 级。 2014 年及之前入学的博士生们需遵守本方案的 9-3 开题报告、 9-4论文工作、 9-5社会实践、 9-6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十、预答辩、答辩和学位授予,这些方面的规定。) 一、专业概况 高等教育学 专业 于 1993 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是教育研究院最早招生的研究生专业 。 2006 年获得 高等教育学 博士学位授予权,填补了南京大学教育学科博士点的空白。 目前, 该专业 指导 教 师 先后 承担了多项 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在 高等教育研究核 心 期刊发
2、表一系列学术研究论文, 获得数十项省部级科研 奖励。 该专业 博士 研究 生 的 培养 着眼于掌握扎实系统的高等教育学 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宽广的教育学科和相关学科 知识, 有独立开展 科学研究和取得创新性 研究成果 的能力。 授予学位:教育学博士 。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 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 立志于高等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博士 研究 生应能系统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具有宽广的研究视野,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独立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能胜任高等学校、科 研机构及其他学术部门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3、 并在本领域做出具有创造性的成果。 三、研究方向 1.高等教育原理 2.高等教育管理 3.高等教 育史 4.高等教育评估 5.大学教学改革 6.大学课程与教学 2 7.学生事务与大学生学习 8.高等教育与社会 四、招生对象 1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 全日制 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 2.获得学士学位满六年(从获得学位到 博士研究生 入学之日),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以第一作者发表有核心期刊论文,或有专著,或获得过省级科研奖励) 。 五、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的学习 年限 为 3 年 , 最长不超过 8 年。 六、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设立导师指导小组,采取“
4、学位论文为主,课程学习为辅”的培养方式。专业学位课程 4-6 门,其中导师讲授课程限 选 1 门。 博士研究生课程分 为 公共课与专业 课 : 1 公共 必修 课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博士学术交流英语 2 学科 专业 课 ( 1) 研究方法课程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原理与应用 定量研究方法与统计软件应用 教育研究的 质性方法 ( 2) 专业课程 高等教育哲学 高等教育前沿研究 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 3 导师指定的其他课 程 七、培养方式 1 博士研究生 培养以学术研究工作为主,同时根据培养要求及学位论文的需要,继续学习必要的专业课程。 2 博士研究生 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
5、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3 博士研究生 培养过程中注重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严明学术纪律,遵循学术规范,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4 为便于指导和考核博士研究生,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院学术委员会聘请本院具有博士学位的硕士生导师为副博导, 与相关导师组成导师小组,参与博士生的培养, 协助导师做好 博士生的课程学习辅导、论文研究指导,参加博士生的年度报告、预答辩等培养环节的活动。 5我院对博士研究生实行优秀研究成果奖励机制, 具体奖励要求见附件 1: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奖励条例 ,附件 2: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乐训奖学金”评选规则及程序
6、 。 6 我院建立 博士生研究生学术事务与生活事务投诉 机制 , 学生如 在 学术事务或生活事务方面有问题、意见, 可 直接向院务委员投诉 。 院务委员 在接到 投诉 的两周内由主任召集 全体 会 员大会, 对 投诉 进行审理,通过投票方式裁决,最后做出结论,并向学生反馈。 八、 学术活动参与要求 1 三年学制 期内,博士生要进行两次年度报告。当年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 ,论文被录用 并作会议发言的,可 减少 一次年度报告。 年度报告内容最好能与学位论文相关。 2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本院组织的学术研讨、专题讲座或校内外学术报告。 九、 主要培养环节 与 要求 4 1 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7、( 1)博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做好课程学习计划 (见“附件 3: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表” ),经导师签字后送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备案。 ( 2)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进行。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 经导师签字后送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备案。 ( 3)博士生入学后,根据培养基本要求和本学科要求, 在三 个月内拟定出个人研究计划(附件 4: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计划表)。 2 资格 考核 ( 1)博士生资格考核是对博士生专业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写作能力等进行的综合考核。 博士生应在入学后六年内通过资格考核,首轮考核从博士生入学后第三学期开始
8、。博士生必须参加首轮考核。如首轮考核结果为暂缓通过, 在第六学年结束之前还有两次机会参加考核 。资格考核通过之后,方能进入论文研究和撰写阶段。 从开题到毕业论文答辩不得少于 2 年。 ( 2)考 核时间: 首轮考核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十月中上旬。以后每年的十月中上旬举行一次。 每年九月一日至九月十日为根据考核内容提交考核材料和教育研究院博士资格考核表的时间,考核表交院教务员,提交时需完成表中的前四项内容(详见附件 5:教育研究院博士资格考核表)。 ( 3)考核内容: 文献综述一篇,不少于 8000 字,题目和导师商定 ; 代表作一篇,可以是未正式发表的 ; 科研成果情况,包括论文发表情况、科研课
9、题承担情况或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等 ; 学位课程学习情况,如已修学分、所修课程成绩等。 ( 4)考核形式:采取书面审核与专场报告 会的形式。博士生提交的考核材料由考核小组审核,文献综述内容须在专场报告会上报告,接受考核小组成员点评 、 提问 、打分 。 ( 5)考核标准: 考核满分为 100 分 ; 其中,文献综述与报告占 40%,代表作占 30%,科研成果占 20%,学位课程学习占 10%; 科研成果包含参加或主持课题情况、研究成果发表情况,沿用我院研究生评奖、评优的科研成果量化标准 ;考核小组成员根据资格考核标准独立判分,考核打分后作归次处理(最高分算作次高分,最低分算作次低分)后的平均分即为
10、该生文献综述与报告、代表作 2 项的考核成绩。 5 ( 6)考核小组: 考 核小组由 正高级职称人员 组成,人数不少于 5 人,博士生导师不少于 3 人。考核小组成员之间对考核成绩判定有重大分歧时由本院学术委员会仲裁。 ( 7)考核结果: 根据学校的规定,资格考核优秀人员数不超过当年参加考核人数的 15%,暂缓通过人数不少于 15%;暂缓通过者可在一年后再次申请考核;若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参加三次考核,皆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作肄业处理;博士生将按照资格考核结果享受学校提供的不同奖助学金待遇。具体实施依据南京大学相关规定执行,参见南京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实施暂
11、行办法(南字发 2014105 号)。 ( 8)考核结果申诉机制:学生如对考核结果有意见,可在考核结果公布后一周内向院学位分会提出申诉。学位分会在接到申诉的两周内由主任召集分会对申诉进行审理,通过投票方式裁决,最后做出结论,并向学生反馈。 ( 9)暂缓通过者的监督扶持机制:为了监督并扶持暂缓通过者加强学习和研究,督促并保障其在下一轮考核中取得好成绩,顺利通过考核,凡考核结果为暂缓通过者,需和导师讨论后续一年内的学习、研究计划,并向院学位分会提交详细的计划书,由学位分会组织评估该计划的可行性,未通过评估的计划需 在导师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并再次提交学位分会讨论。通过评估的计划实行中期检查制度,三个
12、月后由暂缓通过者向学位分会报告研究计划执行情况和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3 开 题报告 ( 1)博士生应在第三学期填写开题报告申请表 (附件 6: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申请表) 并由导师签署意见,交本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存档。 ( 2) 开题报告 会由 导师 组织,由至少 5 位 高级职称人员 组成开题小组, 其中博士生导师不少于 3 人。 开题报告 会由 公开陈述和答辩 两部分组成。 ( 3)开题结果分为通过和不通过。 未能通过的可在三个月 之后 重新申请开题。开题意见报 院教务办公室 备案 。 4 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根据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科研成果基本条件要求,申请人应满
13、足以 下条件之一: ( 1) 在 I类期刊上发表 1篇 论文 。 I类期刊包括 SSCIA&HCI和社科处公布的本学科一流中文刊物; ( 2) 在 II类期刊上发表 2篇论文。 II类期刊包括 一流中文期刊之外的 CSSCI期刊; ( 3) 在 II类期刊上发表 1篇论文和在 III类期刊上发表 26 篇论文。 III类期刊为 CSSCI扩展版期刊和 CSSCI集刊 。所发表文章 本人应为第一作者,且 南京大学为第一署名 单位 。期刊分类以南京大学文科博 士生学位论文期刊目录(附件 7) 为准。在以上期刊发表的文章正文字数应该在 3000字以上。 申请学位科研成果基本条件的解释需依据南京大学博
14、士研究生申请科研成果基本条件 (附件 8) 为准。 十 、学位论文 工作及要求 1博士生用于学位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时间不少于 2 年。 2 博士 生应在导师 和导师小组的 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专长或兴趣独立选择论文选题。选题应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 选题前要对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动态作充分的调查研究 。 鼓励 博士 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从中选择论文选题。 3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确定须 通过 开题 报告 。 4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5 博士学位论文要提出有别于现有学术成果的新的重大学术见解,且具有开拓性。 6 开题通过满六个月时,博士生须书面汇报论文进展情
15、况,并准备好相关材料接受检查。 7论文中若有调查研究,调查的原始材料,如访谈录音与文字转录、调查问卷及相关的影像或书面材料均需妥善保存,并在论文预答辩之前上交核查。如有材料遗失,凡无法对遗失原因做出合理解释与证明的,视为材料短缺,不能进行预答辩与论文送审。 8 博士 学位论文的字数和格式应符合南京大学研究生论文的相关 要求 (见附件9: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规范) , 应严格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 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论文预答辩之前需进行文字查同,相同率不超过 10%为合格,超过 30%不得进行预答辩 ,并在 3 个月之后再次提交进行文字查同。 十 一 、 预答辩、 答辩和学位授予
16、1 预答辩 7 ( 1)每年研究生院有四次论文送审安排,分别是 3 月底、 6 月底、 9 月底、 12月底。学位论文送审之前须至少提前一个月进行预答辩,没有进行预答辩的论文不得提交送审和答辩。 ( 2)预答辩委员会成员由 我院全体高级职称 教师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不少于3 人。 ( 3)预答辩结果 :预答辩获得三分之二票通过,修改后可以提交研究生院进行论文盲审,否则需修改至少半年后再次申请预答辩。 2.学位论文的评审 ( 1)通过预答辩的学位论文须经导师签字确认后方可提交评审。 ( 2)博士论文评审实行盲审制度。全部论文须参加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 盲审 。 ( 3)研究生 院将论文交由 教育部
17、学位中心“学位论文网上送审平台” 安排盲审 ,盲审专家为 3 位。 ( 4)三位盲审专家的评审意见全部为“同意答辩”时, 80 分以上,同意经少量的修改后 直接 答辩, 70-79 分,需修改 半个月 ,经导师审核后答辩, 60-69 分, 需修改 一个月,经导师审核后答辩 。如有一位专家意见为“修改后答辩”,则需至少修改 两 个月并经导师确认方可进行答辩 。 如有两位专家意见为“修改后答辩”,则需至少修改 四 个月并经导师确认方可进行答辩 。 如三位专家意见均为“修改后答辩”,则至少需要修改六个月并经导师确认后方可进行答辩 。 如有一位专家意见为“不同意答辩”,则需要修改至少半年并经导师确认
18、后再次提交盲审。 3.学位论文答辩 ( 1)学位论文答辩全部采取“ 导师回避、公开答辩 ” 的形式 。 ( 2)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5 人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至少 3 人 ,校外专家至少 2 人。 4.学位授予 ( 1) 修完课程,达到培养环节规定的要求。 ( 2) 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 3) 达到南京大学关于申请博士学位科研成果的基本条件。 8 ( 4) 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同意授予博士学位者,颁发博士学位证书。 十二、参考书目 中文书目: 1. 爱德华希尔斯:教师的道与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2. 艾尔巴比:社会研
19、究方法,华夏出版社, 2009 年。 3.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 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9年。 4. 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 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年。 5. 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6. 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7. 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8. 拉尔夫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年。 9. 理查德雷文:大学工作,外文出版社, 2004 年。 10. 罗伯特 G
20、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11. 欧内斯特 L.博耶著:关于美国 教育改革的演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 12. 普洛瑟: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 13. 约翰 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2 年。 14. 约翰桑特洛克:毕生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15. 简奈特著: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 16.马尔科姆泰特著: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17.大卫帕尔菲曼: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北京大学出
21、版社, 2011 年。 18.约翰 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19.朱迪思贝尔: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9 20.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21.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22.施良方:课程理论 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 23.王孙禺: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24.徐云杰:社会调查设计与数据分析:从立题到发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年。 25.丹奈尔 D.史蒂斯:评价量表:快捷有效的教学评价工具
22、,华南理工大学出版, 2014 年。 26.张文彤 董伟: SPSS 统计分析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年。 27.龚放、张红霞、余秀兰、曲铭峰:教授上讲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28.龚放: 大学教育的转型与变革,青岛海洋出版社, 2009 年。 29.冒荣: 大学精神与高等教育创新 ,青岛海洋出版社, 2009 年。 30.章建石、周作宇:基于学生增值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 31.桑新民: 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32.桑新民: 步入信息时代
23、的学习理论与实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3.王运来: 江苏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34.王运来: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35.汪霞、 孙俊华 、 宗晓华 、 操太圣、孙志凤 : 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 36.汪霞:中外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 37.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38.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年。 39. 张
24、红霞、吕林海等: 大学课程与教学 :原理与问题 ,教育科学 出版社, 2015年。 40.张红霞: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年 。 10 41.王运来:道与术 中国著名大学校长的办学之道与治校方略,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年。 42.罗伯特 R拉斯克、詹姆斯斯科特兰:伟大教育家 的学说,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3 年。 43.约翰 B.彼格斯:学习质量评价: SOLO 分类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年。 44 泰利道尔:如何培养终身学习者: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华南理工大学出版, 2014 年。 45. 伊丽莎白 F.巴克利 : 双螺旋教学策略 : 激发
25、学习动机和主动性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 2014 年。 英文书目: 1. Alexancer W. Astin.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Jossey-Bass Publishers, 2001. 2. Dennis John Gayle, Bhoendradatt Tewarie, A. Quinton White Jr.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Century University: Approaches to Effective Leadership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ossey-Bas
26、s, 2003. 3. Donald M. Chalker. Leadership for Rural Schools: Lessons for All Educators. R&L Education, 2012. 4. Ernest Pascarella.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Volume2, 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 Jossey-Bass, 2005. 5. George S. McClellan, Jeremy Stringer. The Handbook of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
27、ion. Jossey-Bass, 2009. 6. Jack H. Schuster. The American Faculty: The Restructuring of Academic Work and Career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8. 7. John Biggs. 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11. 8. Joseph C. Hermanowicz. The American Academic Profession: Transformation in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1. 9. Kathleen Manning. Organizational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 Routledg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