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域金融需求主体借贷行为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72763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县域金融需求主体借贷行为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县域金融需求主体借贷行为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县域金融需求主体借贷行为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县域金融需求主体借贷行为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县域金融需求主体借贷行为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县域金融需求主体借贷行为分析内容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化,县域金融供需主体在为农村经济提供服务的同时,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使得县域金融的经营行为可能具有内在的膨胀动力和趋势, “三农”的信贷需求和县域金融组织的扩张需求并未得到有效的“契合” 。本文以国际金融危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从行为金融学与数理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探究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的借贷行为,以期为系统研究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确定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评估、防范、控制、化解的长效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县域金融 金融需求 借贷行为 从县域金融发展的历史看,不论是制度的设计者还是基层操作、执行者,更多关心的是县域

2、金融供给方面,对县域金融需求方面缺乏应有的关注。但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内生于县域的各种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也不断分化表露,体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并对现存的金融供给制度、模式及数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研究县域金融,需求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需求主体分析 现有文献对县域金融需求主体的界定多着眼于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徐笑波等把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界定为粮食企业、农村供销社、乡镇企业、集体农业和农户;马忠富、何广文、张元红等认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为农户和乡镇企业;张杰则将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界定为农户。上述学者对于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界定的差异,一方面体现出他们各自研究视角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受当时经济发

3、展过程中反映出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求的影响。但随着国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视和农村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县域金融需求主体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需求主体的演化 事实上,作为传统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县域经济的内核,县域金融需求主体本质上是“三农”问题内涵和外延的演化。县域经济体内的从业者包括以从事土地承包经营为主的农业劳动者、受雇于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工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劳动者、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国有民营或集体单位的管理者、自由职业者。与这些变化相对应,县域金融需求主体也随之变化。这些主体的金融需求主要表现为包括农户的金融需求、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金融需

4、求。 在上述各种金融需求中,县域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的金融需求,主要是由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力量和行政力量支撑,更多体现出政府的公共财政职能;个体工商户阶层由于经营规模小、资金需求规模相对较小,且在整个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也较小,因而也不是影响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其发展势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当前阶段,对县域经济影响最大、金融需求最迫切的就是农户。本文主要以农户为研究对象,探讨县域金融需求问题。 (二)需求主体的界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户替代生产队成为农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我国经济转型这一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户既是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需求的主体也是资金供给的主体。本文将农户定义

5、为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家庭。现阶段,农户已成为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其经营目标是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家庭效益的最大化。 要研究农户的金融需求有必要首先探讨农户的行为特征。黄宗智通过对小农经济“半无产化”的刻画提出了著名的“拐杖逻辑” ,农户的经营特征则由其所能占有和使用的生产要素决定。在决定经济增长诸要素: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管理中,农户所拥有且比较充裕的就是劳动力;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土地也是农户的稀缺资源,况且农户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不能从土地的转让中获取资本;小农经济的低收益率决定农户的收入现金流和资金积累非常有限;至于技术、信息、管理等其他能体现现代化水平的生产

6、要素,农户更为缺乏。 按照农户的经济行为特征,可分为贫困型农户、维持型农户和市场型农户。贫困型农户缺乏基本的生产资料,家庭生产有时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维持型农户处于自然经济向小商品经济过渡过程中,农业生产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但投资性生产资金缺乏。市场型农户生产经营的资金比较充裕,一般采用高新农业技术从事规模化,以追求农业生产的盈利水平和最大限度实现产品价值增值为经营目的。 (三)需求主体的特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县域金融需求主体及需求都发生了一列新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四点: 第一,县域金融需求主体发生很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二元经

7、济成为改革深化和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村经济总体落后的“短板效应”也就成为制约我经济增长模式的瓶颈。因而县域金融需求的主体虽然多元化,但农户在县域金融需求主体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 第二,农户金融需求表现出多层次的特征。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东、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无论在宏观经济总体还是微观经济主体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性,农户金融需求方面也体现出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金融需求到实现扩大再生产和经济转型目的的生产性需求。第三,县域经济需求主体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以农户和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金融需求主体,存在小规模、分散化、自有资本不足和经营信息不完全等问题,这与正规金融供给主体的

8、金融供给条件有较大差距,从而使得正规金融的供给远不能满足县域金融需求主体的需求。 第四,县域金融需求中非生产性资金需求仍占很大比重。广大中西部地区作为县域金融需求主体的农户,农业生产的资本积累作用有限,住房、教育、医疗等非生产性消费支出仍是农户支出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县域金融需求中的非生产性。 需求主体贷款需求的实证分析 金融需求的内容一般主要包括存贷款、投资、中间业务和保险需求等,县域经济中其需求主体的金融需求也不外乎以上几点。 (一)贷款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存款需求是最普通的金融需求,农户存款需求主要满足农户的交易性、谨慎性需求以及资金增值、储藏安全、存取便利的需求。就金融投资需求

9、而言,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大部分农户用于农业和非农生产后的富裕资金不多;再加上农户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金融投资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因而现阶段在中国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农户的金融投资需求尚处于萌芽期,没有形成有潜力的市场。金融中间业务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目前随着农民流动性的增强,农户对金融中间业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存款汇兑方面,对其他中间业务的需求并不大。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非常大,农户保险需求尤其是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非常大,但由于农业保险的高成本与农户的低承受能力不相匹配,农户的保险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目前制约县域金融发展和对农户影响最大的则是农户的贷款需求。 由

10、于目前我国农村维持型农户居多,因而本节选取清华大学 2010 年出版的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完结篇(2006-2010) 中第二篇,即“2006-2009 年汇丰-清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三年情况比较”中最新的农村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分析当前我国农户资金的需求。 (二)农户收入水平对贷款需求的影响 从表 1 可以看出,不同收入档次的农户的货款需求差别并不大。从理论上讲,收入水平低的农户贷款的需求大。但从表中可知有贷款比例最高的农户是人均收入在 3000 元到 6000 元之间,达 50.26%,而有贷款比例最低的却是人均收入最低的农户。这种现象与理论并不相悖,对于低收入农户家庭来

11、讲,一方面其对资金的需求大,另一方面其资产状况又达不到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条件,他们的贷款大多来源于民间贷款,所以人均收入最低的农户能得到贷款的比例也就最小。另外,高收入农户的有贷款比例也很高,这说明高收入农户更有实力取得贷款,同时也说明富裕农户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需要的资金投入较多。 从有贷款农户的户均贷款额度可以看出,户均贷款额度与农户收入水平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收入水平高的农户贷款额度也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收入水平低的农户资金需求仅用于满足温饱的基本生计问题,而高收入水平农户的资金需求主要用于满足扩大生产的投资需求,自然后者所需的资金量要大于前者。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收入高

12、还是低的农户都有贷款需求,而非只有穷人才需要贷款,富人不需要贷款。 (三)农户受教育程度对贷款需求的影响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家长文化水平层次上,农户有贷款的比例和户均贷款额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由“有贷款比例”这个指标看,文化层次最低的农户有贷款的比例最高,这是因为家长文化层次低缺乏农业生产以外的生产经营技能,家庭收入低,维持生活和再生产需要的资金缺口大,从不同途径贷款的意愿高。而家长文化层次最高的农户有贷款的比例最低,只有 25.81%,这也可能反映出一方面家长文化水平高的农户经营思路更远,开拓致富门路更多,因而家庭富足,家庭收入能满足日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需要贷款;另一方面也

13、可能因为家长文化水平越高,风险意识也越强,轻易不愿负债。 从“有贷款农户户均贷款”这个指标看,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户均贷款的额度也越大,并且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家长只有小学肄业文化水平的农户,户均贷款最少;第二层次是家长有小学、初中或高中文化水平,这个层次农户的户均贷款额度为第一层次农户的 1.5倍左右;第三个层次是家长文化水平为大学的农户,户均贷款额度是第一层次农户的 5 倍左右,是第二层次农户的 3 倍左右,这体现出第三层次农户贷款比例虽少,但一旦贷款数额往往会很大。事实上在农村地区文化水平高的农户接受新思维、新技术的能力强,往往不甘于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而愿意通过引进新技术

14、、新品种、新设备从事收益较高的农业生产或投入较大资金从事非农生产。这些农户往往是农村地区的致富带头人。 (四)农户支出水平对贷款需求的影响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中部省份农户支出构成中消费支出占绝大部分,平均占总支出的 71.8%,其中山西省农户支出中消费支出占比最大约为84.7%,吉林省农户消费支出占比最小约为 52.5%。农户支出中用于生产性投资占比最小,农业成本占消费支出的居中。上述现象说明,农户家庭收入虽然能满足日常消费和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需要,但尚没有足够的财力用于扩大再生产,我国大部分农户扩大收入来源的资金需求非常大。就农户贷款用途来看(见图 2) ,仅有 42%的贷款用于生产性用途

15、,而剩余部分则用于生活和消费支出。在非生产性用途的支出中,用于住房建设的支出占第一位,其次是子女教育支出,排在第三位的是医疗费用,衣食支出仅占第四位。这说明农户所获取的贷款收益能力不强,贷款对大部分农户来说仅意味着要支付较高的本息,并非从贷款的生产性使用中获利,对半数以上的农户来说贷款并不能扩大收入。 1.住房支出。住房支出在农户贷款的非生产性用途中占第一位,是农户最主要的非生产性支出。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发现,有住房支出的农户有贷款比例明显高于没有住房支出的农户的有贷款比例,这说明修建住房是农户贷款的一个主要原因。事实上住房对农户来讲意义重大,是农民子女婚嫁的首要条件,农民前半生的积蓄主要用于住

16、房建设。有住房支出的农户的有贷款比例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住房支出超过15000 元的农户的有贷款比例最高达到 61.82%。 2.子女教育支出。子女教育支出是农户家庭的一项很大开支。从有贷款的农户贷款来源看,不管农户教育家庭支出有多大,从各种渠道获取货款的比例大致相当,平均约 4.7%的农户贷款来自银行,约 3.1%的农户贷款来自信用社,约 60%的农户贷款来自亲友,另外还有 4%的农户通过其他途径取得有息贷款。可见,农户从正规金融渠道为子女教育筹集贷款的比例仅为 35%。但从贷款额度看,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取得的贷款要大于非正规金融机构。 3.医疗支出。医疗支出是农户的另一项重要的非生产

17、性支出。在发生过医疗支出的农户家庭中约有半数家庭有贷款,这比没有发生过医疗支出的农户的贷款比例高约 20 个百分点;医疗支出 1000 元以下的农户中贷款比例平均约为 49%,比医疗支出 1000 元以上的高 10 个百分点。可见医疗支出也是农户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贷款数额看,发生过医疗支出的农户,虽然支出层次不同,但各层次农户的贷款额度大致相当。 4.农户生产性投资对贷款需求的影响。农户的生产性投资与有贷款的比例大致呈正相关性。投资规模在 1000 元以下的农户,有贷款比例为36%,也就是说对于小额投资大部分农户可用家庭积累的资金实现,但超过万元的大额投资农户依靠自有资金难以实现只能通过各

18、种渠道贷款。对于没有投资支出的农户尚有 43%的家庭有贷款,这也说明投资并非是农户最主要的资金需求原因。从贷款金额看,有万元以上投资的农户贷款额是其他农户的 3 倍左右,这说明中部省份农户的投资资金约束大约在10000 元左右。 需求主体收入来源及贷款来源分析 农户的收入水平是决定农户贷款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农户的收入来源也能揭示农户贷款需求的一些特点。农户贷款来源分析则能揭示农户贷款需求的满足程度。 (一)农户收入来源构成 除传统的农业大省外,非农收入是中部省份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在黑龙江、吉林等粮食主产区,种养殖业和畜牧业仍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黑龙江省的农户约 70%的收入来自农

19、业产业,而能源大省山西农户的农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不到 12%,这说明收入来源的地域差异域非常大。中部其他省份农户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其中湖南的比例最高达到 88.5%。外出务工或经商是取得非农收入中最主要来源,经济比较落后的安徽省,农户超过 44%的收入来自外出务工或经商。此外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家庭成员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或接受其他亲友的大额接济等,也是购成非农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农户贷款来源分析 从图 3 可以看出,中部农户取得的贷款主要来源于民间而非正规金融机构。农户通过亲友或邻里取得的贷款占 60%多,是农户贷款的主要来源途径;信用社贷款是农户贷款的第二个重要渠道,占 28.5%

20、;农户从银行取得的贷款很少,仅占约 4.8%,其中江西、湖北两省的被调查农户中没有一家能从银行取得贷款。中部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仅能满足农户 33%的贷款需求,由此可见,农村正规金融的贷款供给远远达不到农户的贷款需求,广大农户只能通过民间渠道取得资金。 参考文献: 1.陈吉元,邓英淘,姚钢,徐笑波.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路J.经济研究,1989(10) 2.马忠富.国际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1(5) 3.何广文.处理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2(7) 4.张元红,李静,张军.从合作基金会事件看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2(8) 5.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刘玲玲.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M.清华出版社,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