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探讨.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73972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探讨【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城市居住小区的发展历程,分析居住小区的现状规划和现状组织模式及其中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对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 【关键词】生态宜居;居住区 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 ,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

2、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区域经济总量增长、新兴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城市居民改善住房条件已成为提高其生活水平的首选。住宅是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问题,它对巩固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住宅大量兴建,如何为居民创造舒适、安全、卫生、方便、文明、优美的居住环境已成为社会的重要目标。作为城市和社会的缩影,居住区规划与建设水平,反映着人们在生活上和文化上的追求,关系到城市的面貌,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住宅又是使用年限很长的社会商品,住宅的功能、质量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影响到社会秩序、人际

3、关系等。因此,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以人为本,采用先进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用城市设计者的智慧,创造一个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生态生活社区。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二是科学合理布局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合理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并使其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三是倡导生态文明的理念,尊重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强化生态保护,实现城市发展从注重外延扩张向集约高效转变。 2.我国城市居住小区的发展演变进程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均衡分布和统一供给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单位大院的居住模式:十几户甚至几十户集中于一个大

4、院内,居民的一切生产、生活服务需求均可以在一个单位内得到满足。居民的活动范围单调狭窄,人们的往来、交通基本上依靠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车进行。这种城市居住小区在今天犹有留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建设思潮的变化,中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呈现多元化的景象。从采纳传统的大街里弄结构,到借鉴西方的邻里概念;从引入前苏联居住街坊的布局方式到小区规划理论的应用推广;再到近年倡导的试点小区、小康示范工程等一系列探索,我国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多变的演化过程,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立体化、均好化的发展新趋向。 3.我国城市居住小区现状模式及存在问题 现阶段,我国城市居住小区多采取封闭式

5、围合结构,多以整个小区作为居住防御单位,使原本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孤立于城市空间。在规划上过分强调各项设施的功能分区,在布局上各成体系,很难做到土地的混合使用以及区内设施使用功能的复合交叉。 这种模式忽视了人在居住空间的主体性,单纯注重物质形体美学及其物质形体的功能结构,简化了居住空间的组织要素。当社会从满足量的需求发展转变为提高质的水平时,这种简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就鲜明地显现出来。生活在居住小区的人们享受物质环境日益完善的同时,感慨精神生活的贫瘠,人们对所居住的空间缺乏认同,居民之间缺乏交往,人际关系冷漠。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 4.1 强化居住区与城市载体间的关系 著名建筑专

6、家窦以德教授提出,无论是出于人本思想,还是城市与居住区的和谐发展,都不应该背离城市,在城市中创建孤岛式的“人间天堂” ,而应重视城市这个大的载体,强化居住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使二者能够在功能上进行互补,加强城市各阶层居民之间的交往,激发城市活力,实现小区与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同时借鉴社区理论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居住空间规划的小区模式,使之从物质决定论向以人为本回归。4.2 打造生态、健康、舒适宜居的可持续性居住环境 根据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第 57 集报告中, “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更高的物质和

7、文化生活水平。 ”我们在居住区生态规划设计中,就可以具体的以生态学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通过生态的规划设计方法,促进居住区环境质量的提高。运用生态学规律,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创造人与自然和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的可持续性居住环境。 生态健康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主要应包括自然生态规划、经济生态规划和社会生态规划。 4.2.1 自然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健康居住小区建设水平最主要的指标之一即为绿地率,绿地率一般应达 40%以上。居住小区地面应有较强的保水渗水能力,尽最大可能减少混凝土(包括沥青混凝土)的路面,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以利于雨水的渗透。居住小区中的次级道路、全部人行道、广场等,

8、均应采用自然渗水型的路面材料。住区内地面材料的自然渗水保水,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节约水资源,即一方面要开源,另一方面要节流,在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考虑雨水的收集利用,以及生活污水汇集处理系统。当生活污水、废水经生物消解达标后,则可以用于居住小区内的绿化、道路清洁等用水。节流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规划设计中,采用省水的器具、设施等。节省能源和减少废物排放,是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应同时并举的技术措施。 4.2.2 经济生态规划设计 应广泛采用绿色消费科技和绿色生产科技,逐步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绿色清洁能源。尽量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4.2.3 人

9、文生态规划设计 居住区是人们生活的家园,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居住区中渡过的,因此,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要着力增强居住区的归属感,而建立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构筑物或景观、文化娱乐健身广场,以及对本住宅小区开放的具有特色的活动、集聚、交流的空间。建立配套齐全布局合理的生态健康基础设施,营造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活环境,小区住宅多样化,为不同需求的人群所选择。 5.结语 居住小区是城市有机系统中最面广量大的组成部分,犹如城市的细胞,居住小区在满足城市居住要求的同时,更应该发挥其在承担城市功能、营造城市活力、塑造城市风貌等方面的作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小区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这就要求设计师不断研究市场的变化,创新设计出市场需要的住宅建筑,使人们能够住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舒适的居住区。 参考文献 1约翰.西蒙兹著(美).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杨靖,马进.建立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观.城市规划J,2007(9) ,47-53. 3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李铌,周均清,新城市主义及其关键性社区设计理念J,中外建筑,2001,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