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议高尔夫球场运营管理【摘要】 中国第一家高尔夫球场于 1984 年开业,标志着中国高尔夫行业的开始。由于该行业起步较晚、大众认知程度较低,所以在高尔夫球场运营成本控制方面尚不成熟和完善。笔者从本人从业期间高尔夫球场运营管理的现状切入,阐述了球场运营成本管理现状并重点分析了高尔夫运营成本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本文提出了高尔夫球场运营成本管理应对措施,随着高尔夫行业的发展以及普及程序的提高,高尔夫运营管理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尔夫球场 运营管理 高尔夫运动在我国也就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在二十多年当中该项运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伴随着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而新增球场迅速增
2、加,但是我国高尔夫业在快速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和无法回避的。由于该行业比较特殊,加上普及程度低,极其缺乏系统管理模式和经验,高素质专业人才普遍短缺,大多数球场经营困难且处于经营亏损状态,将球场建设与房地产项目开发捆绑进行,球场的运营管理及盈利状况方面存在瓶颈。本文打算从运营成本控制方面对高尔夫球场经营管理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于降低高尔夫运营支出、降低成本消耗,提高高尔夫球场运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尔夫球场运营特点以及高尔夫行业整体情况 1、高尔夫球场运营特点 高尔夫球场属于服务性企业,运营成本有服务性企业的共同特征,但在构成方面有其独特性;高尔夫球场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型企业,人
3、工成本支出占比较大;保障球场正常运营的草坪养护支出是高尔夫球场主要营运成本,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草坪养护所需的农药化肥、农药等,二是为保障草坪机械正常运行的保养及维修配件、机械作业所需的油料等。草坪养护支出占整个运营成本的比重较大,由于具有较强专业性,其养护支出的控制难度较大;新兴行业的专业管理经验尚待总结和摸索。 2、高尔夫行业的整体状况 随着我国高尔夫行业的迅速崛起,国内的高尔夫投资建设速度快、球场数量的迅速增加、设备设施较先进、硬件档次较高,带动了高尔夫产业链和消费市场的扩充,并且在运营管理上开始了一系列的尝试与突破。但是国内高尔夫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和无法回避的,它与酒
4、店业的管理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国内本土的酒店管理集团在引进了国外酒店集团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借鉴国外酒店集团管理模式的成功之处,并结合中国酒店业自身特点,弥补了中国酒店集团管理方面的不足。可是高尔夫行业运营管理的理论研究却远远不足,其现状远不及酒店行业成熟。 二、高尔夫球场运营管理的现状 1、未能发挥资源整体优势 纵观国内高尔夫行业发展,当前处于本区域的多家球场短兵相接、同台竞逐中,竞争力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层次上,其运营管理也是“形聚神散” ,资源整合的整体优势还未能充分发挥。在理论领域,能指导实践的高尔夫运作管理理论方面的专业书籍也是难觅踪迹,对本土的高尔夫运营成本控制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5、。对于如何设置岗位、如何设定岗位员工人数和球场养护目标等,国内暂时还没发现比较专业指导从书。行业缺乏系统管理模式和经验,高尔夫球场普遍面临着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营运环节薄弱、市场竞争激烈、总体效益不理想的困境,很难实现真正盈利。 2、高尔夫球场运营核算 一个 18 洞高尔夫球场的运营支出包括了员工工资、肥料农药、机械维修、水电费、油料费、园林维护、喷灌维修、河沙和草种、行政费用等,以上费用累加能得出标准的运营支出吗,答案是否定的。18 洞高尔夫球场的运营支出需要多少才是合理,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难倒了不少业界资深人士。 3、高尔夫球场运营资金管理 目前球场运营资金使用也出现了两种较为极端情况,
6、即为“需求型”及“保障型” ,这两种运营资金使用均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所谓“需求型”即高尔夫球场经营管理者按照业主的要求进行管理,运营成本费用的控制缺乏系统性,当发生经营资金缺口的时候就向业主申请,业主根据情况予以支付的经营方式,这种情形在单一股东球场比较常见;所谓“保障型”即业主将建设完成且具备经营条件的球场交付经营以后,基本不参与球场的经营管理,即使球场经营非常困难,以收定支即收入多少就花费多少,只要能维持基本的开门费用保持对外营业,业主不再拨付日常经营款项,非单一股东投资球场容易出现这种情形。 4、季节性对球场的影响 高尔夫运动在户外进行,来场消费的客源受制于季节和气候影响,所以季度对来
7、场客人的影响非常明显,旺季吃不下、淡季吃不饱,同时表现出旺季员工不够用、淡季员工超员的情况,工作量不均衡,这又是劳动密集型服务性行业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三、高尔夫球场运营困难的原因 1、缺少系统性管理经验,摸着石头过河 在高尔夫领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可借鉴的经验很少,基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就给管理者提出了挑战,工作难度自然较大,试点的方法、模式都没有统一的规定,效果自然差异很大。 2、部分管理者的管理思路存在问题 有些管理者未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树立市场竞争观念,使成本管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无法加强成本管理。球场管理者的流动性较强,使企业行为出现明显阶段性,为突出任职期间的工作业
8、绩,他们很少关心公司的发展后劲,在成本费用的划分、成本差异的调整、计提折旧、大修以及存货的盘盈、盘亏、坏账损失和待摊或计提等方面,出现了该提的不提,该摊的不摊,人为地调整成本等现象,这样便给后任的管理者改进成本管理带来了困难,甚至在许多情况下,后任的管理者为了完成任务,只得继续伪造成本管理数据以粉饰财务报表。 3、缺乏成本约束激励机制 不能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制度,而且缺乏应有的对于球场经营成本管理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牵制制度。管理者可以任意接触修改成本资料粉饰会计报表,这种做法不仅使企业无法获得准确的成本资料进行管理,而且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对成本管理较好、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的企业缺乏激励
9、机制,去调动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4、管理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 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降低运营成本有着直接影响。在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运营成本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但这种方法不可能使成本一直降低,因此,企业管理者为了改进运营成本,就需要不断地提高科学的管理水平。但是一些管理者对提高管理的兴趣不高,原因是经理的任期一般短于创新的收益期,也就是说降低运营成本往往减少本期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的利润,指望经理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的利润但增加其继任者业绩的控制方案是不现实的。 5、成本管理方法不能满足球场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 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方法,使得成本管
10、理陷于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不能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时甚至出现连编制成本报表的人也难以解释运营成本构成的尴尬局面,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另外,传统的运营成本管理对象局限于产品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管理人员所需要的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难以起到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目的。 四、改善高尔夫球场运营管理的对策 1、创新是改进运营管理的首要问题 目前企业所采用的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着诸多缺陷,难以满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加以改进和完善
11、。创新是改进运营成本管理的首要问题,需要管理者对于成本管理的观念、制度、人员及手段进行创新。 2、把现代控制和管理手段有效地运用于实践当中 加强成本控制是改进高尔夫运营成本管理的关键,只有把现代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手段有效地运用于实践当中,使会计和管理科学做出适应环境的调整,配合球场发展的步伐,有节奏地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体系实施提升,改变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的现状,才能促进球场效益的提高。 3、建立长效成本约束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对于高层管理者激励与约束的长效机制,一个高效运转的管理团队需要时间磨合方可形成步调一致的向心力,虽然高层管理人员的合理流动能起到促球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另一方面,高层
12、管理人员的高流失率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直接与间接成本,这种影响会传导到球场员工的士气,降低了球场的整体绩效水平。如何设计出一种能够吸引和利用高级人才,把人力资本开发到最大、人力资源配置到最优的长效约束激励制度,是高尔夫球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所在。 4、树立全员的成本意识 要想合理控制球场经营成本,这不仅是管理者和财务部的职责,而是将合理节省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员工,从业务流程设计着手,强调员工业务过程与成本控制的关系,以量化管理的目标值与来场人均标准成本相关联的方式来约束员工行为,引导员工从观念中接受制度控制,只有调动全员控制成本的意识,才能最大挖掘球场运营成本控制的潜力。 五、结论 市场经济一
13、方面为高尔夫球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使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本文阐述了高尔夫运营管理的现状,分析了运营困难产生的原因,并从改善高尔夫球场运营管理方面提出了对策。 高尔夫球场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成本管理,提升球场核心竞争力在现代球场运营管理中,即突破传统成本管理局限在微观层面下的现状,把重心转向高尔夫行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领域,通过对内部创新管理、运用现代管理控制手段、长效成本约束激励机制等运作模式,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进行经营,有利于高尔夫球场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引导球场正确地选择运营管理战略,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更加关注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也必须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魏文帅:试论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J.科技与企业杂志,2012(3). 2 吴克祥、袁铁坚:高尔夫球场管理M.南天大学出版社,2009. 3 孟英:从内部控制层次看企业成本控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9). 4 付丽:浅析酒店餐馆成本控制管理J.观察,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