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畸形心理培养健康人格.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79397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矫正畸形心理培养健康人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矫正畸形心理培养健康人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矫正畸形心理培养健康人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矫正畸形心理培养健康人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矫正畸形心理培养健康人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矫正畸形心理培养健康人格近些年来,我国的违法犯罪活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征,并不断出现新的犯罪组织形式。与此同时,监狱罪犯和劳教人员与外界的沟通相对隔绝,绝大多数罪犯都缺乏自我调节和排解心理压力的能力,这样,心理疾病极易发生。1989 年,我国明确提出要将心理学的方法引入罪犯改造工作中,全国许多监狱、劳教所都先后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治的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在监狱罪犯和劳教人员中进一步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的工作,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犯罪与矫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于 1999 年 5 月25 日至 26 日在湖北省襄樊市联合召开了以“违

2、法犯罪心理及其矫治”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以总结交流经验,共同研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5 月 25 日的开幕式,由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犯罪与矫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薛文璞主持,两会主任委员罗大华教授致开幕词,犯罪与矫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监狱管理局局长张坚,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词,中共襄樊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夏志斌同志,代表东道主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与欢迎。此外,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犯罪与矫治心理学副主任王顺安,宣读了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康树华教授的贺信。 来自全国各地的从事犯罪与矫治心理学研究、教学及实际部门的同志共 103 人出席了研讨会,大会共收到代表提交

3、的学术论文 67 篇。大家针对当前违法犯罪心理、罪犯心理诊断与矫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并对罪犯心理测验技术、罪犯心理诊断与矫治等内容进行了切磋,还针对犯罪心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与发展方向等提出了看法。 首先,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前中国,违法犯罪与矫治心理学也面临着一个“如何定位”和“何去何从”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此次研讨会统一了思想,取得了宝贵的共识。研讨会一致认为,在犯罪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开展和加强违法犯罪与矫治心理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此次研讨会对目前我国违法犯罪与矫治心理学的现状与水平进行了科学的评估和总结,明确了今后的发展任

4、务。研讨会认为,改革开放20 年来,我国的违法犯罪与矫治心理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建立了一支颇有影响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犯罪心理学学科体系,而且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例如,以测谎仪为代表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已在刑侦工作中屡建功绩;我国监狱系统开展的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已初见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对罪犯的狱政管理和教育改造工作。 社会心理失衡是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与会者在分析违法犯罪心理时一致认为,社会心理的失衡是造成我国当前社会治安和犯罪问题的重要原因。专家们指出:所谓社会心理失衡是指由于社会种种因素的作用,造成人们原有需要结构和认知结构的破坏而引起的社

5、会心理的不平衡状态。 代表们在座谈中认为,我国近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引起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个人收入的差距。部分工厂、企业的停工、停产和破产,相当部分职工的工资收入不保与少数人奢侈的高档消费;农村部分地区温饱问题的难以解决与城市灯红酒绿的现代生活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分配不公,不正当手段和途径的暴富,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就业问题、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社会管理中的许多漏洞以及社会导向和理论上的某些偏差,金钱至上的价值趋向,尤其是社会腐败现象的严重存在,

6、这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经济进行重大调整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都给正在经历深刻的社会变革而又缺乏足够心理准备的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以及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各种剥削阶级思想对社会的侵蚀,更加剧了人们的心理冲突。使人们在迷惘、困惑的同时产生对社会的怀疑,社会道德滑坡,传统价值观失落,人们相互攀比,心理失衡,思想消极颓废又躁动不安,对社会的困惑和不满情绪导致社会态度的改变,社会信心及责任感丧失,自律意识及守法心理淡化,社会主导意识及其社会现实难以被接受认同,从而加剧了社会生活的混乱和腐败现象的蔓延以及各类犯罪案件持续上升的局面。 因此,代表们提出,防止和缓解社会心理失

7、衡的关键在于依据社会心理活动的规律,依据人们对社会生活公正、民主、平等的渴望和追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扼制腐败现象的蔓延之势,并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滋生的条件。同时,通过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对发生在人们周围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最易刺激人们心理的腐败行为,如官僚主义、家长制、特殊化、滥用职权等进行及时的斗争、鞭挞和惩治。还要针对我国社会“以吏为师”的传统心理特点,通过严明的纪律制度、严格规范和要求全体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使其真正树立“公仆”意识,廉洁自律,作好群众的表率,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并且注意避免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现象,坚持靠诚实劳动致富

8、和走社会共同富裕的道路,努力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公正、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这样才可能有效地扼制腐败现象的蔓延之势,才可能取得良好的社会心理效应,从而有效地防止和缓解社会心理的失衡,达到预防和减少社会治安问题和犯罪的目的。 罪犯心理矫治是劳改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 记者了解到,国内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始于 80 年代末。1987 年,上海少年犯管教所率先在未成年犯中开设了全国监狱、少管所系统第一家心理诊所,广泛开展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工作。随后,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很快在上海、北京、山东、辽宁、黑龙江、河北等地的监狱系统开展起来。近几年来,监狱在贯彻执行监狱法,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过程中,采取了很多新的措施

9、,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罪犯心理矫治就是尤为引人注目的新举措之一。 据有关学者介绍,我国监狱同西方国家监狱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改造人”,把罪犯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遵纪守法的公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人,我国监狱传统的劳动改造、教育改造和狱政管理三大改造手段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改造罪犯的有效手段,其地位是明确的。罪犯心理矫治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却已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独立地位。 对罪犯的心理矫治,就是利用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消除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不良习惯,帮助犯罪人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一切方法与活动。 与会者认为,犯罪虽然是一个困扰着全世界的社会问

10、题,但从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来看,既有其社会原因,也有其心理原因;而犯罪的社会原因,又是通过心理原因起作用的,任何犯罪总是在一定的心理态度支配下实施的。因此,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从心理学和犯罪学的基本原理来看,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也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首先,犯罪与心理疾病之间具有一定的重叠交叉,一些被看作是犯罪的现象,同时也属于心理疾病的范围,例如纵火狂、偷窃癖、病理性赌博、冲动性攻击行为等,因此,对罪犯的矫正也应当采用心理治疗方法。其次,在一定程度上说,犯罪也是一种异常行为。一种行为之所以被称为犯罪,就在于该种行为严重地违反了社会的强制性行为规范(刑法),本身是个人社会适应不良

11、的表现。在这一点上,犯罪行为与心理障碍、行为障碍、人格障碍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因此,用来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可以用来治疗犯罪人。再次,部分犯罪是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有些犯罪是由个人的情绪障碍引起的,情绪障碍是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之一,所以要最终矫正该种犯罪行为,就必须使用心理治疗方法消除情绪障碍。 记者了解到,从国内近几年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情况来看,这项工作的开展对深化罪犯教育改造,提高罪犯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矫正罪犯的错误思想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减轻和消除罪犯的心理病态(如人格障碍、性变态、神经症等),稳定狱内的秩序和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传统方法相比,心理治疗方法似乎更有效果

12、,特别是将传统矫正方法与心理矫治相结合,往往能够使重新犯罪率明显下降,这也是犯罪心理矫治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现代犯罪行为矫正的价值取向来看,对罪犯心理实行心理矫治更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实践证明,我国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罪犯矫治心理学已显示出它们的重要的社会价值。对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违法犯罪与矫治心理学领域如何开展研究,此次研讨会提出了一套“以应用实践促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研讨会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违法犯罪与矫治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应密切联系我国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的实际工作,树立服务意识,加大应用研究的力度,在应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违法犯罪与矫治心理学。 代表们表示:进入 21 世纪,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善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体系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